2024-06-11 00:1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赖 晨


·“福文化概论·

 

  29.徼福的历史进程

 

 

徼福即祈福、求福之意。自从祈福之事兴,已历五六千年,其间历代绳绳相继,无论何时从无间断,而且不断发扬光大,变为民俗活动。从帝王的敬天保民,到百姓的祀神求庇,祭求对象不断增加,有惠政及民的循吏,御灾捍患的义士,变换的是形象,不变的是心情,从原初的乾乾惕惧,到如今的怡怡欣拜,虽形式仍具,诚意宛在,但意义悄然变迁。徼福的变化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认识提高的过程,具体而言,经历过祈福、求福、谋福、造福、受福几个阶段,体现了人类意识形态和实践进化的过程。

 

一、祈福

中华民族自迈进文明门槛开始,就进行祈福活动,这只要看“福”字初文的象形形态便可知。祈福的对象自然是天神地祇、祖先神灵,所求内容难以尽述,但作为王公贵族专属的祈祷活动,肯定离不开国家安泰、百姓(贵族)康宁、社稷稳固。其时祈福范围很有限,只在上流社会。“祈天永命”,王室在于祈求国祚永存,自身福寿;“以祈甘雨”,在于祈求适时降雨以润泽农田、保证收成。及至流传到民间,受神道设教的影响,百姓(平民)们自然是祈求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期盼,如风调雨顺、虫害不作、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水火寒冻灾害等等,因为当时人力无法抗拒自然灾害,人们只能仰赖天地神灵庇佑。那时的祈福都是寄望于自然的神功与威灵,因认识能力和智力所限,处于自在阶段。

第134页-117.PNG

北京天坛祈年殿

 

二、求福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落,王纲解纽,社会动荡,贵贱颠倒,命运无常,“陪臣执国命”。贵族在命运动荡中,开始怀疑神灵,不再相信天命,人性开始觉醒,发出“唯命不予常”“天命无常”的挑战性质疑,因此提出“反求诸己”“莫向外求”的思想。祭祀上天也只为尽诚意,安慰心灵,而不过分指望上天降祥赐福;祀鬼神只为尽孝道,而不重在祈求荫庇护佑。有些人开始感悟到应由自身积德修

福,“自求多福”。《论语》记载有“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孔子不相信外力怪异之事,也不求鬼神庇佑,他只强调“爱人”、行仁。此时,求福不再只仰赖天地神灵,而是转而“自求”,强调自身修德、行善,以善行致福,这是人性的觉醒,也是认识上的一大觉悟。

 

三、谋福

春秋战国以后,上古夏、商、周三代以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度被完全打破,诸侯国的仁人志士、智术之才纷纷迈出国界,到处奔走以求仕,或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此时朝野仍重祭祀,但各国都重点致力于兵事和战争,因此普遍的口号是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以求社稷之安,战事之胜 ;平民之家则向天地神灵祈祷庇佑,以求闾阎安堵,生活安定。智术之士则在谋划干禄求仕之举,显亲扬名之策,以知识谋福禄者甚众。如商鞅、苏秦、张仪、范雎等皆是,其所谋划均在治国、邦交、军旅之事,为邦国的强弱、存亡而苦心焦思,但也明显带有为自身及家族谋福祉的目的。

秦汉以后,中国大一统局面形成,历朝历代,庙堂之上所谋者,多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旅之事,而是治国安邦、社稷稳固的深谋远虑。自从汉武帝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之后,各朝多有效仿祭祀者,旨在向山神及天地神祈求社稷安泰、国祚长绵。帝王公卿所谋大者在治国安邦,而草野平民之谋在生业,即祈愿生产顺利,生活安宁。因此在我国传统社会中,不断滋生、演绎出许多民众自造的神信仰,从自然神到人物神,多不胜数,只要是民有所愿、人有所求者,百姓都设立神社、建筑祠庙,祀奉唯谨。宋代以后,民间形成造神热,王朝统治者也不断为神灵封敕尊号,有的还纳入国家祀典。这种现象表明,封建统治者延续着神道设教的政策,百姓仍安于传统的自在求福许愿。虽有明智者不时讥评,但声音无足轻重。

严格地讲,我国真正有百姓的思想觉醒,有识者系统地批判封建迷信和神道设教,还在于近代五四运动前后的思想启蒙运动。辛亥革命以后,知识界有识之士开始从批判封建政治制度,进而批判封建礼教和思想制度,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影响中国之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大大改变。民主革命志士和革命家的革命主张,都在于从根本上推翻专制旧制度,批判封建旧思想,主张通过革命为全体人民谋幸福。

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谋求亿万人民的民主、幸福,领导全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为人民谋幸福的梦想。

 

四、造福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为民造福的精神传统,上古传说中就有许多英雄人物为民谋生造福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伏羲创作八卦,神农尝百草,后羿射日救民,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等,虽是神话传说或寓言故事,但都体现了共同的精神:向自然界挑战,抗拒自然的压迫,牺牲个人,为民造福。他们都是古代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至今仍是人们的精神榜样,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

当然,作为农耕民族,先民尤为崇拜的还是发明农业的神圣英贤,如神农发明农耕,被奉为农神或谷神;后稷因发现粟稷(小米类),被帝尧举为农师,后世奉其为百谷之长,号为谷神,作为农业的代表、农耕的始祖。因此古代播种五谷的农事活动称稷事,祭祀后稷的祭礼称稷馈。后稷相地之宜,教民耕种,又立畎亩之法,放粮救饥,赐百姓种子,树艺五谷。《竹书纪年》载,他“始降百谷,蒸民乃粒”,因而备受百姓拥戴,被后世奉为农神。后稷的发明,造福子孙后代,

其功至伟。其后历代的许多发明创造,其初创之人往往被奉为神,立庙祭祀,或进入国家祀典,以示永志不忘。如嫘祖养蚕,被奉为蚕神;鲁班神工至巧,被奉为木匠鼻祖、百工行业祖师爷;仓颉造字、蔡伦造纸、杜康酿酒、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等,还有更多无名英雄,他们的创造发明造福于百姓,惠泽于千秋,人们对他们的崇拜和奉祀是自然的事。这说明古代造福于民者,皆为百姓所永久纪念。

古人的创造发明关乎国计民生,如“四大发明”还造福于全世界,因而彪炳于史册,扬名于百世。当今国人的许多创造发明,具有更大的效用和高科技含量,帮助人们实现了古人上天入海的梦想,因而人们不忘以古代传说的故事予以命名,如嫦娥、夸父、墨子以及天宫、神舟、蛟龙、玉兔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名物,生动体现今人对于古人的礼敬与纪念,也体现我国为民造福的文化传统。

诚然,今天的造福行动,在科技水平和社会效应方面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因为,我们不但创造了在天空威力强大的飞行器,而且创造出探月机器和探索外太空的各种飞行器(火箭、宇宙飞船、太空实验舱),还有探海试验舱、高性能的舰船等各种现代化机器设备。十分难得的造福成果还有人造“天河”、调水工程、造绿工程、“天路”工程,以及杂交水稻、海水植稻等造福全人类的发明和发现。

当代的造福理念,从弘扬“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传统理想,逐步扩大范围,到对发展中国家和友好国家施以援手,沿着“一带一路”的经济走廊,将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到海外各地,尤其让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受益,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援助世界各国。我们的造福工程,得到世界各国爱好和平人士的热烈欢迎和普遍赞

誉,因此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五、受福

人类祈福、求福、谋福,最终都在于受福、享福,因此人们对福分更应郑重对待,谨慎为之。古人对此有着许多劝勉和警示,那都是历史经验的结晶,也是先人智慧的箴言。

古人认为,要受福、接福并享福,首先在于知福,否则一福当前而不自知,或不知不觉失之交臂,当面错过,悔之晚矣。什么是福,各人的理解不同,感受也不同。一般而言,衣温食饱,有所事事,居有定所,行无障碍,身体康泰,精神愉悦,家庭和睦,子孙争气,邻里友善等等,都是幸福的基本指标,所以从满足个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而言,幸福其实很简单。俗语说“饥者易为食,寒者易为衣”,讲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对于常人而言,知福首在知足,知足是知福的基础和前提。如今我国已经解决了全体人群的贫困问题,走上了小康之路,这是几千年来国人梦想的幸福局面。明乎此,则自知已在福境之中。

当然,幸福生活的标准是相对的、动态的。“人往高处走”是自然现象,也是自觉的追求,可以说,人们对更好生活的追求,正是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否则便会止步不前,窒息了社会前进的生机与活力。

第138页-118.PNG

赵玉林作“知足常乐”

知足是知福的前提。常人多以“饱食暖衣,精神愉悦”作为享福的基础,这诚然没有错。其实明清时期士大夫论福有如下说法:有工夫读书是福,有著述行世是福,有聪明之见是福,无疾病缠身是福,无尘俗萦心是福,无是非到耳是福,无兵凶荒歉之岁是福。总之,平安快乐是福,能做常人应做之事是福,幸福不在多欲善求,只在自足自是、自得其乐。能知足,便可享受人生千万福。

清人石成金讲过 “人人俱有现在之大福,奈人人俱不知享受……其所以不能享受之根源,总由于心不知足也……若人能知足,则日日自做快乐神仙 ;若人人不知足,则日日堕忧愁苦海。”这告诫人们,应当知道并满足于当前的幸福生活,不可得陇望蜀,这山望着那山高,永不知足则永无幸福。故老子曰“知足常足,终身不辱”,信是不刊之论。

石成金还从对比角度谈自身的幸福观,借鉴其言对我们也是有教益的 “福要人会享,会享就多福。思量饥寒苦,饱暖就是福。思量病痛苦,康健就是福。思量灾难苦,安乐就是福。切莫多妄想,轻抛现在福。”他因此声言 :“幸我今日身不饥寒,又无病灾,安闲自在,即是极大之福。”他的知福能享、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思想,虽然近于保守和消极,但对于那些处心积虑多欲妄求者而言,不啻一剂醒心之药。因为常人面对现实,多未满足而存不切实际的幻想,故而多有烦恼,生心作念,易致招灾惹祸。老子有言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确是修心养德的格言,特别是“可以长久”四字,是耐人寻味的。

如何安享福分,也是古人颇为关注的问题,今人又何尝不如是呢?人们都说知福长福,唯能知福才能享福。只有真正知道什么是幸福的人,才能长享幸福。清人石成金写就一篇《天基福谱》文章,有曰:

心宽性怡,快乐就是福。无病无痛,康健就是福。布衣蔬食,饱暖就是福。茅屋竹篱,安稳就是福。天伦家和,团聚就是福。兵戈不扰,太平就是福。家门清吉,宁静就是福。书酒花月,领略就是福。明窗净几,闲逸就是福。绳床草榻,鼾眠就是福。

这是淡泊平静之家所享之福,可以称之为清福,安常守分,没有过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正是知足者的追求。

林则徐曾撰联表达自己的心志曰 “粗衣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说明他对幸福的理解和享福的态度,是十分耐人寻味并诫勉于人的。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有警句曰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这是对时弊多么深刻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又是多么中肯的忠告,不知福而妄求,不自量而奢望,都会陷入终身苦恼,乃至于万劫不复。

对待福祉,除了懂得知足外,还需懂得惜福,徼福不易接福难,福到临头应知分。俗话说:“祸到休愁,也要会救;福来休喜,也要会受。”受福要诀在惜福、守福、护福,而不能浪费福果,更不能挥霍。常言道:“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骄儆之间,祸福继之,实非天然之力,而是个人所招,正所谓“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第139页-119.PNG

清光绪粉彩五福捧寿纹碗

古人说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倚尽。”说明富贵权势均人之所欲,但不可享用太满,而不留余地、不存后手。沈葆桢在书信中告诫幼辈称 :“少年宜学俭,有福留晚年享之。”意在教导年轻人须从克勤克俭、立志创业谋福开始,不可借人余荫,贪图安逸和享受。

福州学者董执谊作家训,首称修身,有“福不可享尽,话不可说尽,利不可占尽,财不可用尽”之句,意在告诫后人处世行事应当留有余地,于受福享福也当如此。在“惜福”一节更自谦称 :“我本薄福人,宜行厚德事 ;我本薄德人,宜行厚福事。”人贵有此自知,方能修德求福,这是教人徼福之良言。《易经》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表明行善积德必然因种福根而得福报,也是劝人徼福的一说。

古人劝世都在叮咛人们要知福、惜福,禁止各种过愆的发生。不能暴殄天物、挥霍无度、奢华浪费 ;也不应对所受福分求全责备,或存非分之想,或生不足之怨。惜福更要珍惜受福,古人说 “子孙享用不须丰,省却前头后自隆。锦缎做衣绸做裤,折他福分一生穷。”确实,不惜福者最终的下场多是穷困潦倒,受人耻笑。清人袁赋诚在家谱中称,明代袁可立“家虽丰腴而自处约素,常以惜福教家”。许多古代家谱都倡导惜福家风以警诫后人。如清代大学士刘纶,撰

写劝世联“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明白地告诫人们,惜福非仅为惜财而已,求利于外不如求己于内,这是很好的箴言。当然惜福也在惜命,俗话说 :“甘脆肥浓,乃是腐肠之药 ;美艳红妆,不过杀人利刃。”沉迷于口腹之乐、感官享受,终遭伐性戕身之祸,唯有惜福才能保身延寿。

林则徐的母亲陈帙告诫子女说:“一身之福有几,奈何遽欲尽之?但以分赒三党之贫乏者,不尤愈乎!”这是她对分福以周济穷苦亲友的看法,耐人寻味。正是这种济人之心,教养出林则徐及其子孙的济世心怀。陈寿祺在为齐弼所撰墓志铭中写道:“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造物 ;留有余不尽之福,以待儿孙。”这种分福予贫乏、留福待儿孙的理念,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情怀与博施态度,也是先贤受福时的惜福观念,是十分可贵的利他精神,值得继承和弘扬。

清代学士贾桢也作联句称:“勤俭持家,能遵祖父诒训便为世业;读书宜兴,莫使子孙废读即是福基。”这是倡导勤俭的家教,亦为世守的德业,宣示诗书的传承形成门风,更是求福的根基。勤俭是惜福的表现,也是积德 ;诗书是人生的大业,是增福之本,一联道尽徼福之道,堪称淑世良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