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文化概论”专题·
33.福祉的谣谚举要(下)
清顺治皇帝御书“积善延年”匾额
“贪满者多损,谦卑者多福”
这里讲的是人的道德修养、文明礼貌与其自身得失之关系。贪心不足与骄傲自满者,最终都要付出利益的代价,看似一时得利,实则永久受损,不损利益也损人格,其后立身处世难以为继。古人所言“满招损,谦受益”,极精练地概括了人世间的盈亏得失规律。谦者自抑、自损或自贬,实则借此取信于人,受教于人,称誉于人,于己并无损失,受益反多,自然是徼福之人。正如老子所言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自然的法则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福善祸淫”,明乎此理,便知修身树德,以使立世无憾,反躬无愧。
“作威作福”“予取予求”
前者指王者独揽威权,擅作赏罚 ;后者贬斥那些倚仗权势、妄自尊大、横行霸道之人。作福者倚仗权势滥施淫威,任意索取而不知止,专利而不收敛,最终必将导致败亡,权倾威息,身死国灭,历史教训不可胜数。这些都不是谋福之道,反是贾祸之阶,甚不可取。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一谚语道出造化弄人,祸福无常,似乎天机深不可测。事实上人的祸福自有端倪,各有踪迹可寻。俗语曰:“积善之家有余庆,积不善之家有余殃。”庆、殃之间即福、祸所在,关键在人心所造,
人行所招。要防不测之祸、旦夕之变,就需朝乾夕惕,常保谨慎态度,积善求福,修德保福。
“留有余之福予后人”“有福不可重受”
此两句所讲都是惜福的道理。有福在前,自可受纳安享,但须以惜福态度当之,不可贪心,不可过分,“过则为灾”,更遑论恣意妄为,奢侈无度,骄纵任情,暴殄天物。惜福既谨慎受福,精心呵护,还须顾及后人、旁人,所以当知留余福予他人,要有利他精神。现在党和国家的造福规划和成果都是计天下之利,计后人之利,作为个人亦当如是。俗称“有福同享”,个人不应专享或重受、大受,适度即可,否则反会失福,甚至于招祸。自然规律是“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满则招损,可不慎哉。
“福至心灵”“福至性灵”
这里的心、性同样指人的思想和心理性情,比喻一个人当福气到来时,会有心窍开通的感觉,心思也显得灵巧了。受福之后精神愉快,心性澄澈,似乎变得比往常更有智慧,更加颖悟。这表明一个人在心情愉悦、感觉快乐的情况下,便会更有灵性,精爽胜过平常。所谓福至实际是指人在感觉快乐舒畅的心境中,显得思路清晰灵活、思维敏捷、举措得当。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办事十分顺遂。与之相反,则是“祸来神窒”,受灾患重压,精神崩溃,自然神思错乱,
头脑糊涂,举止失据,差错连连。《增广贤文》云:“福至心灵,祸至心晦。”说明人遇祸福的不同境遇,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应和心智表现。当然祸福无常,冥冥不可测度,也无从寻踪,但也并非没有端倪,也必有其根源。俗语称“福善从知天泽渥”,说明因行善而致福,才知“上天”回报你的恩泽有多丰厚。
清“福至心灵”玉佩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这是对经历过大灾变故之后而侥幸存活的人的宽慰语,但也不是毫无道理的虚话。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经历过大的灾难之后,比如重病、重伤或水火大险等,脱灾生还之后,能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反思回顾,则会有思想观念上的彻悟。“打透生死关,参破名利场”,就能活得自在,不再过多计较得失。能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新生活,吸取致病、致险、致灾的教训,总结去病、去险、
去灾的经验,作为今后养生避祸的鉴戒。同时在精神上也要产生新的感悟与认识,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生活,更积极地修德养心,广种福田,多做善事,使自己灵魂净化,荡垢涤污。如果以前的品德成就已经受人嘉许,此后仍然持之 以恒,为德不辍,后福自然还会有。
“福生于微,祸生于忽”
此句指出福分的产生须经长期积累,都是从微小处进行,铢积寸累逐渐加分而形成,即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而灾祸的产生或爆发却往往是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这告诫人们做好人、行善事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思维和行动习惯,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而避祸防灾却要防微杜渐,时刻保持警惕,所谓“朝乾夕惕”,防止突然发生的灾祸。古人范缜的《神灭论》有“忽而生者必忽而灭,渐而生者必渐而灭”之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造福不易,招祸甚速,可不慎哉。
“安保九如富贵寿考,幸封三多吉祥子孙”
这联语代表了古人对人祝颂之词的最高境界。“九如”出自《诗经》中的《小雅·天保》,本是臣子祝福君主的颂词,有“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还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因为是对君上的祝颂,所以臣子不吝谀词,一连用了“九如”,所以“天保九如”成为后人常用的经典颂词。
(清)黄锡禧《华封三祝》图
“三多”典出“华封三祝”,《庄子》天地篇载 :帝尧视察华地,华地封人前来祝贺尧帝,说 :“愿圣人多福、多寿、多男子。”尧帝听后谦辞称:实不敢当,多福则多烦心事,多寿则多耻辱,多男子则为之多操心。华封人说 :天生万民,必给事做,有事可为,则不忧其烦;分福予众人,人人受福,又有何烦;天下有道则国泰民安,天下无道则力德施仁,何来耻辱?“华封三祝”遂成为古代颂人或自祝的吉祥语,更有“三祝华封,筹添海屋”和“幸封三福”的成语。前人有诗称:“福自天申堪艳羡,三多集庄启华筵。”赞美天降福祉,并为三多并集而庆贺。
“莫把真心空计较,唯有大德享百福”
这话意思明白,所有执拗的计较和百般算计都会落空,都是无谓的,只有积小善、行大德才能最终享受到尽可能多的福气福果。佛家认为“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积德于细微之处日久见真心,自有回报。明代官员钱嵘曾要求下属于衙前都贴一联,曰 :“宽一分民受一分,见佑鬼神 ;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所以古人又说:“现在之福,积自祖宗者,不可不惜;将来之福,贻于子孙者,不可不培。”惜福、培福自身都有责任,是能发人深省的。
所以说“做官乃造福之地,而人们以为享福之地”。造福、享福之间人的思想境界和世界观判然有别。
“吃亏是福”
这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是人们总结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得出的经验,中间包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清人郑板桥把它大写成榜书,并附上小字说明 :“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这是郑板桥从天文月相的变化规律中,感悟到内心与人情的应酬规律,包含了深刻的辩证哲理。这反映农耕社会生活中人们希望平安与宁静生活的要求,又体现儒家思想中中庸和谐的处世之道,揭示了当时人们对福祉的认识。他从人情之平和内心出发诠释“平安是福”的理念,颇具创见。
郑板桥“吃亏是福”拓片
吃亏是福看似是一个悖论,但里面却隐藏着一个辩证的道理,即从眼前看是吃了亏、失去了便宜,但从长远看却可能占了便宜,因为它埋下了福果的根基。吃亏云云,无非是个人的眼前利益受损,但无伤大雅、无关宏旨,关键是要守住底线、保障大局,才有受福的机会和底气。吃亏成福还由于了解了吃亏的原因,找到不再吃亏的方法,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跌倒了爬起来,仍然认准目标继续前进,去迎接成功的幸福。所以说“吃亏是福”表现的是有志者的坚韧精神和明智态度。郑板桥对“吃亏是福”的解释体现了他豁达的人生观和睿智的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