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9 22:3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苏振芳


·“福文化概论·

 

44.劳动创造财富


 

劳动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又是个人成长的基础。没有劳动,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归根结底是人类的劳动创造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勤劳、勇敢而智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拥有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与和谐幸福的现实生活,正是因为通过奋斗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幸福的伟大理论,因此我们真

正体会到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一、劳动创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一)传统文化赞美劳动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论述:有人说幸福表现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如对美好生活的表述,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群、不同阶层的人都有许多不同的论述。归纳起来,大多表述为对美好现实生活的向往和实现,或对理想憧憬的实现,或是精神生活的愉悦,或是个人期望的满足。古人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快乐,有“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的愉悦,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追求,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宽阔胸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忘我豪情,也有宁可牺牲自己而“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深情期许。这些充满家国情怀的人生价值观和幸福观,受到人民大众的高度赞许,因而留下美名。当然也有为追求个人眼前幸福而不惜牺牲大众长远利益的幸福观。战国时代,杨朱主张“贵生”“重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墨子相反,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宁愿“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两种人生观水火不相容,其价值观幸福观自然也不一样。

                                                                      第207页-147.PNG

                   吴作人书“天道酬勤”

《左传》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东汉张衡《应闲》诗云:“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人们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衣少食。《左传》又曰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说明勤劳、节俭是对人的共同的道德要求。荀子《天论》中有“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之语,强调努力生产、勤劳耕作和节约用度的重要性。《墨子·非命》指出:“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让劳动者衣食无忧、劳逸结合,这也是古人朴素的幸福思想。《尚书》有“天亦唯用勤毖我民”,说明上天也以勤劳劝诫百姓。可见自古以来智者都认为生产劳动观是人生幸福观的基础,他们都强调劳动的重要性。

第208页-148.PNG

(清)陈宝琛书“勤能补拙”

中国古典文学中有诸多歌颂“劳动”生活快乐的诗句。例如《诗经》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魏风·十亩之间》),吟唱劳动者的安适畅快和怡然自得。唐诗有“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王驾《社日》),描绘农业劳动造就美好生活的图景。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以诗意描绘自己辛勤劳动、创造适意生活的场景。曾国藩在《挺

经》文中指出:“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他劝勉人们应把勤俭勤劳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从劳动中体验人生快乐,成就君子人格。“业精于勤,荒于嬉”(唐韩愈《进学解》),“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唐颜真卿《劝学》),都在于激励读书人勤奋学习,精于所习课业。

中国历来就有勤劳创造的传统,一些神话传说表明了这点。比如,有因从事农业生产成效出色而被尧封赏土地的后稷,有因珍惜时间而追逐太阳的夸父,有为让人类得到光明和熟食而发明钻木敲石取火的燧人氏,有为治理洪水而栉风沐雨以致“胫无跋,腿无毛”的大禹。这些虽是神话,其实质都在勉励人们要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一切幸福的实现都来自辛勤劳作和长久付出。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崇尚劳动,歌颂劳动,以劳动为美,以劳动为荣。我们的祖先就是凭借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留给我们无数物质财富,也给我们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遗产。

(二)传统的劳动造福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劳动造福”的箴言,需要认真总结,并加以继承。

劳动是衣食之源。墨子教育弟子说:“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食者,国之宝也”,“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墨子·辞过》)墨子强调粮食是国民之宝,但必经劳动获得,故人必须勤于农务。明代学者吕坤说:“一年不务农桑,一年忍饥受冻。”(《吕坤全集·续小儿语》)告诫人们要时时勤于耕织,以免挨饿受冻。清初学者张履祥提出:“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治生者。”(《训子语》)他们都肯定农业劳动的基本价值。清代名臣曾国藩更将劳动谋生观点加以发挥,称:“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说明社会分工发展,劳动已不限于农业,还应包括工商业者及劳心者。不劳动者不得食是社会主义社会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一项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劳动,凭劳动获得个人消费资料,它产生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第210页-149.PNG

                                                                                  丰子恺《从小爱劳动》

劳动培养人的体魄。劳动可以培养人的优良品德和健康体质。春秋时期,鲁君夫人敬姜教育儿子说:“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国语·鲁语》)指明劳动可以培养善心,否则便会忘善而生恶心。明末学者颜元认为:“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作,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言行录》)意谓劳动可以养身健体,振作精神。清代学者汪辉祖批评“幼小不宜劳动”的观点,指出:“欲望子弟大成,

当先令其习劳。”(《双节堂庸训》)他还举例说明,古来成功的将相,没有一个是怯弱不耐劳苦的人。明朝仁孝文皇后徐氏在《内训》中说:“农勤于耕,士勤于学,女勤于工。”并指出,勤则家“兴”人“通”,惰则家“衰”人“穷”。他们都强调劳动与个人成长、事业成功密切相关。劳动对人而言,可以锻炼能力、磨砺意志、强化自强意识,是个人走上为社会建功立业之路的先决条件。

 

    二、幸福源于勤劳

 

经过数千年的劳动与奋斗,我们民族在劳动中铸就了许多优良品格,如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诚实守正、爱国敬业、尊重知识、爱护人才、鼓励创造,培育出讲正气、作奉献的良好社会风尚。我们应当继承传统美德,用辛勤劳动与智慧创造实现幸福美好生活。

“劳动创造幸福”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应当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的是中国人民的意愿和追求。当代中国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与人民获得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也离不开亿万人民辛勤的劳动创造。

生产劳动要体现创新精神。创新本质上是劳动实践的深化和生产方式的革新。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劳动形态和内涵出现新变化,必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把创新作为生产发展的引擎和推动力,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引导人们在创造性劳动中实现科技发展和产业提升。为此劳动者必须有爱岗敬业精神,对工作精益求精,不但力求成为行家里手,而且努力用工匠精神要求自己,争当“大国工匠”。

劳动创造始终不忘艰苦奋斗。生产劳动是辛苦的,创造革新更是艰巨,需要付出大量体力和智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我们必须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三、创新提升幸福

 

中华民族以勤劳著称于世,更有劳动中智慧创造的典型,如燧人氏钻木取火,为世人带来光明、温暖、安全。大禹疏浚九河,导流入海更是水利工程的惊世壮举。凡此皆证明中华民族有着非凡的勤劳勇毅和智慧创造的传统。

幸福的基础是勤劳,更高层次的幸福在于不断地创造和出新。创新的劳动是当今社会对劳动者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提升幸福的必要条件。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社会是“以农立国”,几千年间,无数农民和牧民分布在广袤的国土上,从事简单的农牧业生产劳动,其间虽有农耕技术的改进和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但其科技创新的含量仍然不高。

第212页-150.PNG

孙中山书“诚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鼓励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逐步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解放思想,打开国门,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知识和技术,促进劳动者和知识分子相结合,激发其无限的劳动积极性和科学创造力,从而迅速跨越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门槛,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极大提高,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方面需要,他们的获得感和幸

福感也迅速提升。

 

    四、诚实劳动创造实在的幸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劳动才有报酬,所以幸福是劳动创造出来的,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对劳动而言,不仅要求有勤奋劳动的精神,而且还要有诚实劳动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创造真实有用的产品,奉献社会,让自己也得到回报、收获幸福。

(一)培养诚实劳动观念

诚实劳动是对青年一代的教育,也是对所有劳动者的基本要求,怕苦怕累,既不能吃苦,也不耐劳,谈不上诚实劳动,也做不了诚恳踏实的工作;好逸恶劳,想走捷径,必然不能踏实劳作,这就是“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寓言故事所嘲讽的懒汉与无知的形象。须知劳动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诚实劳动更是培养一切美德的不二法门。为此不但要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精神,而且要培养他们诚实劳动、努力工作的态度。

(二)诚实劳动感受幸福

世上人凡有劳动(活动)能力的人都要自觉从事某种劳动,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人生的需求,醉生梦死、不劳而获的人,只是行尸走肉。清代学者汪辉祖在批评“幼小不宜劳力”说法时指出:“欲望子弟大成,当先令其习劳。”这是正确的观点、明智的态度。他在《双节堂庸训》中指出:“士不好学,农不力田,便不成为士、农。欲尽人之本分,全在各人做法”,“故‘人’是虚名,求践其名,非实做不可。”他主张各行业的人都要“实做”,就是倡导实在的劳动,这

是不刊之论。

                                      第213页-151.PNG

              老英雄孟泰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再也不把劳动看成一种苦差事,而是当作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一种快乐、幸福和享受,就不会有投机取巧,也不会急功近利,而是实干巧干。要让人自觉认识到劳动创造幸福不仅是为了个人和家庭,更是为了社会和大众,由此产生劳动的光荣感和幸福感,激发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劳动中施展才华,在劳动中享受幸福。

(三)科学态度与“工匠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党号召人们要以主人翁的态度为自己也为社会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的新生活。我国劳动人民激发出巨大的劳动热情,投入劳动中。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党号召人们要以科学的态度从事劳动,进行科学研究,精益求精地做好工作。在新时代更强调要以“工匠精神”做好工作,争当“大国工匠”。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中,早就涌

现出许多拔尖人才。从老英雄孟泰,到被毛主席赞誉为“青年的榜样”王崇伦;从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到“当代雷锋”郭明义;从“基层管理者的榜样”邢贵彬,到被誉为“高铁焊接大师”的李万君;从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李斌,到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许启金……无不是“工匠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承者。

诚实劳动是劳动态度,也体现人的价值观。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表现出劳动者踏实勤勉的态度、热诚自觉的精神,体现了高尚的精神境界。诚实而卓有成效的劳动最光荣、最崇高,诚实的劳动者最幸福、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