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9 09:5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申闽生

绚丽多彩的霞浦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露坑歌会


霞浦作为全国畲族主要聚居县之一,荟萃了自明清以来畲族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勤劳俭朴、勇敢智慧、能歌善舞的霞浦畲族人民,创造了自身所特有并波及闽、浙、赣、粤、皖,以祖宗崇拜和多神崇拜为主干,以祖图和畲语畲歌为标志,兼具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物质形态与精神形式相结合的区域民族文化。

霞浦总人口53万余人,其中畲族人口4.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8.35%,畲族人口仅次于福安市,居全国各县市(区)第二位,除海岛乡外,畲族人口分布于全县13个乡镇(街道)、190个村、501个自然村,其中设有崇儒、盐田、水门三个畲族乡,52个民族村。

霞浦畲族文化集中体现了畲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中华畲族文化的缩影

霞浦畲族文化,既彰显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同时也蕴含着特殊的民族文化精华。被称作闽东畲族第一历史文化名村和“畲族历史发展活化石”的白露坑畲村,曾连续出了雷世儒、雷步缘、雷步武、雷加润、雷加业五名秀才,这在全国畲族村中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白露坑才成为畲族小说歌的发源地,据文化部门调查,仅白露坑村就创作了畲族小说歌300多部,诞生了钟学吉、雷德荣、钟学算等一批杰出歌手,闽浙一带的畲民,一直尊崇钟学吉为畲族“歌王”,有着“有山哈人的所在,就有钟学吉的歌”之传颂。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畲族文学》载:“在畲族民间文学史上,钟学吉第一次用畲族歌言的形式创作小说歌,首创出具有浓郁畲族色彩的独特文学载体,其小说《钟良弼》在畲族民间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畲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化彰显形式,其影响力波及闽浙两省。2005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2006年,在宁德市被列入福建省首批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白露坑畲族小说歌不仅名列首位,而且又是之后闽东地区唯一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畲族文化项目。白露坑畲村因此也成为宁德市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被称作“畲族历史发展活化石”。

霞浦畲族在涉及习俗、古迹、村落、文物、工艺等多方面的特有文化同样精品荟萃,如“霞浦畲族婚俗”、“畲族武术盘柴槌”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齐眉棍、盘柴槌、白鹤拳这三项武术在2009年第四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中均获这三个项目中年组金牌,“畲族乌饭制作工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溪南白露坑”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半岭观音亭、半月里龙溪宫、福宁山民会馆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山民会馆”,历史上长达数百年一直是闽东、浙南十余县畲族主要聚居地区的社会文化交流中心。这些都使霞浦畲族文化成为中华畲族优秀文化的缩影。

霞浦畲族文化具有连续性、完整性的丰富内涵

得益于“尊山为主我为客”的生态环境,霞浦畲族文化,与早在民国时期就趋于淡化的闽西、闽南畲族文化相比较,更呈现出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绵延不断的基本特征。如“歌言本是祖宗礼”观念在霞浦畲民中根深蒂固,全县仅存于民间的畲歌手抄本就达3000册之多,而“歌言本是祖宗礼”,如今畲歌盘唱依然是霞浦畲民日常生活和节庆活动必不可少的形式,并创造了霞浦畲民特有的“阿鲁调”、“霞浦排歌调”、“罗连调”等唱调,歌会遍及霞浦城乡,且各乡村还有自创自娱、形式不一的节庆活动,如城关府头门、岔夫岭“分龙节”盘唱、白露坑、牛脚岭、大山里的“落寮会唱”,松城岔夫岭的“分龙节”歌会,东安二月二的“做福”,崇儒乡古龙岩的大年初一“五日年”歌会,松港目莲寺的“会亲盘唱”等等,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然盛行,每逢节日,十里八乡的畲民便会成群结队,盘歌对唱,规模多在千人以上,煞是热闹。

霞浦畲族的各种节庆活动同样丰富多彩,据《霞浦畲族志》载,霞浦畲村至今仍流传的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五月五、中元节、祭祖节、观音节、乌饭节、尝新节、冬至节、林公节、重阳节和招兵节,且各村还有自创自娱、形式不一的节庆活动。

霞浦各种畲族习俗、技艺同样源远流长。目前,霞浦畲村仍通行畲语;大部分畲族妇女特别是老年女性在节日或特定的日子里仍穿着黑色绣衣,着凤头发髻,腰扎彩带;此外,诸如霞浦东路畲族婚礼、畲族磐瓠、始祖祭拜、谷神、土地公崇拜、高顶斗笠、土笼与药膳酒等工艺制作、三月三做乌米饭、四月八包枕头粽,清明节吃“舂菊糍”、立夏日做“立夏糊”、九月九打糍粑等等,至今仍有着相沿久袭的传统习惯,畲族武术仍在下浒镇四斗等地流传。

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山民会馆”,历史上一直是闽东、浙南十余县畲族文化交流的中心和处理民间公共事务的平台,馆内设上述各县董事,并成为闽浙两地以钟学吉为代表的畲族小说歌收集、整理的传播集散地,历史上在闽浙两省畲民中有着广泛的影响,现已被福建省政府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丰富多样的霞浦畲族民俗风情与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文化纽带作用,成为我国畲族重要的标本采用地和中华畲族文化基因库。

畲族人文风情与秀丽风光相映成辉,使畲区形神兼备

山海川岛齐具的地理环境,使霞浦畲区成为民族风情之苑,众多的畲族乡村山川吸幽纳秀,村寨林黛含烟,形成畲区“五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特有的情景、氛围和意象。这其中既有古榕掩荫,颇具田园风光的半月里、白露坑畲民古建筑群,也有碧水徊环、空气清新的杯溪畲族风情流域区,还有建于唐大顺二年的檐角高挑、势如展翅大鹏的千年西胜古寺以及古朴自然、气势恢宏的崇儒樟湾坑村蓝氏大厝和年代久远、斑剥古朴的水门半岭观音亭等。众多霞浦畲村山川毓秀,风物钟灵,蕴涵着悠久的人文底蕴和浓郁的山水风情,至今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丰富多彩的畲族歌会和畲族特有的习俗又引来不少中外游人,使之具有可观的旅游价值与产业价值,从而使畲族优秀文化的现代价值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目前,投资8000万元、位处县城西关的霞浦县畲族风情园建设项目已动工上马,将建成集畲族歌楼、畲族风情演绎、畲族文物展示以及畲族服饰、用具、特产、青草药、工艺品展销为一体的畲族文化产业开发基地。并以此为载体,深化霞浦畲族文化品牌,推动畲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旅游风情区的建设。霞浦县还将通过引导投资,从畲族文献产品形态、技能技艺形态、器物器具形态、艺术表演形态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畲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使之在畲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开发中焕发光芒,增进各族进步,推动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