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是一种感恩——追忆吾师杨夏林先生
杨夏林(中)与本文作者(右)
2008年12月28日,由厦门文化局、厦门市文联、厦门日报社、厦门市美术馆主办、张晓寒美术研究会承办的《海潮音?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杨夏林先生艺术回顾展》在厦门美术馆举办,同时举行的还有纪念杨夏林先生九十周年诞辰座谈会。厦门市张晓寒美术研究会编印的《中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杨夏林》画册也同步发行,与会的厦门各界人士,省内外的嘉宾、鹭潮学子热情发言,追思杨夏林先生。
在此时,我更加地怀念我的老师、我们的副校长杨夏林先生。
我在他创办的学校开始美的追求
1952年9月,我于厦门鹭潮美术学校三年制美术专业就学,杨夏林先生是学校的主要创办人之一,时任副校长。
学校当时位于鼓浪屿八卦楼内,教学楼残破不堪,拱顶破了个大洞,下雨的时候教室漏水、晴天的时候屋顶透下阳光。学生们只能住地下室,生活上没有自来水,学校办学艰苦,教学条件简陋,学生生活极为不便,只能靠井水。
由于当时是私立学校,杨先生联系社会各界名人和实业家,得到林采之、罗丹先生等的支持与捐资,成立了厦门鹭潮美术学校董事会,资助学校办学。即便如此,此后的五六年间,学校经费仍极困难。
在鹭潮美术学校师资紧缺情况下,杨先生联系聘请原在北京全国政协工作的国画家张云松(晓寒)先生来校任教,聘请厦门大学外语学院邵循岱教授任俄语课,留日油画家蔡高嵩任素描课和透视课,还聘有图案课教学等教师。
在此期间,杨先生为学校的建设和教学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努力和工作。而我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开始美的追求,条件虽然艰苦,但精神是饱满的,有杨先生为导师,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鹭门长寿 杨夏林作
是他指引着我在美的道路上行走
1953年至1957年间,杨夏林、孔继昭、张云松先生在福建美术界、出版界已是声望很高、颇有影响的画家。那时我在杨夏林、孔继昭先生夫妇的家中,见到了他创作的国画《鹭江渔火》、《保卫和平》、古装连环画《陈三五娘》以及同张晓寒先生合作的四条屏古装年画《西厢记》、《郑成功收复台湾》、《钗头凤》、《采茶扑蝶》等佳作每套16幅。作品先由张晓寒先生打草稿,杨夏林先生打正稿,刻画人物和配景,孔继昭先生勾线、上色。作品出版后,精美画幅无不让人赏心悦目。
这期间我向杨先生学习主题性国画创作和连环画创作,如连环画文字脚本的研究、形象的塑造、如何连贯性、构思取景的处理、建筑物室内外透视画法、如何勾线等。
1955年7月,毕业后的我们遇到了分配工作的困难。为解决毕业生的出路,杨夏林先生与福建人民出版社联系组织了学校创作室,并为出版社提供连环画出版题材《莲花乡的黎明》。该作由朱瑞秀编写,白秋吟、林维全、蔡天赏、朱瑞秀、郑静和我六位毕业生到龙海莲花乡黎明大队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后返校创作。在杨先生的精心指导下,大家极为认真地完成了这首部连环画,并成功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发行。此外还有杨胜、林维全、陈文星创作的《雪峰山上歼匪记》,陈文星、陈武星创作的连环画《红色三兄弟》,陈文星创作的《沃口的晚上》,这些也陆续出版。以后我与陈武星、陈明杰创作几篇连环画《三十一号案件》等,还发表于《闽南日报》及(厦门群众美术专栏报》上。这些成绩都离不开杨先生的精心指导。
1955年杨夏林先生任我们班的创作课,我毕业时创作的人物国画《请解放军叔叔把信捎给台湾小朋友》,和1961年向建党四十周年献礼活动期间创作的几幅国画《毛主席才溪调查》、《才溪十三朵金花》、《才溪红孩子》、 《学做红军鞋》等作品,尽在杨先生的指导下完成。杨先生在国画技法上以梅花点画树法、画云时像棉花一样的柔软,以及落款盖章的方法等教诲,其场景仍历历在目,言犹在耳。
鼓浪洞天 杨夏林作
那段最悲伤的日子,他没有放弃
1957年杨先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错划为“右派”,从此他成了“五类分子”,被劳动管制,剥夺教师资格、作品出版权和名誉权,在校园里打扫卫生,下工厂做画工。文化大革命期间杨先生受到严厉看管,被揪斗、被抄家、劳动“改造”,进“牛棚”。那些年,是他一生最我更加想念杨夏林先生。
我只是尽我所能
2008年5月,曾华伟先生在撰写《中国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杨夏林——丹青写人生,闽山起葱茏》一文,并广泛征求意见时,我得知将出版杨夏林先生的画册以及举办先生艺术回顾展。
作为先生的学生,我心里非常激动,当即写信联系收藏有杨先生作品的吴国平先生(收藏了5幅)和吴扬先生(74年级厦师学生,收藏2幅),及香港的杨淑珠同学(收藏1幅)。在展览开幕前,我特地前往吴扬先生家中(家住南安洪濑)并与曾华伟到吴国平先生家中,共借到7幅佳作参加了画展。
在出版画册时我提供了四幅珍贵的老照片,分别是1989年我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个展时邀请他参加开幕式的合影、鹭潮时期毕业生参加母校校庆五十周年时,我与郑静同学拜访恩师时的合影,以及杨先生、张云松、林英仪、文联主席陈照寰、舒婷、陈武星和我等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文化艺术代表大会的集体照。
2003年,我于南安建市十周年时举办画展和出版画册,邀请先生为我题写书名和展览名称,他当即答应,即时书写,为我的画册和展览增辉。在庆祝厦门九中三十周年校庆时,我的画册封面设计上采用了杨先生的题字。
2004年,由厦门市旅游局主办的厦门凤凰花旅游节画展的画册封面由我设计。我到鼓浪屿先生家中,表示画册封面想采用他以凤凰花为主题的《鹭岛夏装》,他说原作已经不在了,但许可翻印他画册上的此幅作品作为封面刊载。这为画册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不仅推广了厦门凤凰花旅游节主题宣传,也让厦门市树凤凰木的艺术形象更加的多彩。我这样做,可知先生在我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我对先生的为人及其精湛艺术由衷折服的流露。
当我把编印好的《厦门凤凰花旅游节画册》送到先生的手里时,见封底是香港太平绅士施子清的题签,引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他说起施子清先生聘请他为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顾问的事。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的两位副会长及几位理事会员均是先生的学生,他们也都以拥有这样的老师而自豪。
杨先生的教诲让我受益良多,如今我定居香港,是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香港书画家交流协会、香港美术研究会的成员,我一定会把杨先生的高尚品德,高超艺术和教学思想带到东方之珠——香港,继续发扬光大。怀念吾师,感恩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