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9 15:3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长华

 

谷文昌年代的东山县报

林长华

谷文昌在1959年1月18日《东山日报》发表文章。林长华摄.jpg

1959年出版的《东山日报》

 

日前,笔者在一次采访中得知,上世纪50年代,福建东山曾办过一份县报。为了一睹老县报“芳颜”,我前往东山县档案馆,查阅这份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县报,并采访了健在的老报人。

东山岛是谷文昌精神发祥地。1950年至1964年,谷文昌在这里任职,前后共14年。东山县报是在时任县委书记谷文昌的重视、支持下,于195841日创办的。县报初名《东山人民报》,早期为双日刊,不久改为每周6日刊。次年4月,更名《东山日报》,每天一报,有时两版有时四版,月价三角,零售价每份一分钱。后来,因办报人手不足、条件差,从195951日起改为每两天出一期,单日出报,报名改为《东山报》,月价两角,零售价每份两分钱。1961年全国报刊清理整顿,这年225日《东山报》停刊。

《东山报》一共出版503期,遗憾的是1958年合订本丢失。当时稿费每篇两角至一元不等。《东山报》是当时东山县的“脸面”,各系统、各公社设有报道组,报社通讯员队伍多达130人。19603月底4月初,报社还组织编辑、记者到湖南省应南县参观,学习办报经验。

半个多世纪前的《东山报》,虽然有点泛黄,但字字清晰,若不留意出版日期,看不出它“年纪”有那么大。当时,报纸由县邮电局发行,发行量多则1100多份,少的也有900多份,在外地工作的东山籍干部也喜欢订阅。报纸虽小,内容却丰富多彩,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头版多为时政要闻、社论、短评、县领导文章,其他版面为本县综合新闻、图片新闻、副刊、国内外时事要闻等。每逢大节日、大事件,报头和主要标题套红,不仅醒目,而且显得喜气。

东山县报诞生于东山岛试种木麻黄成功后。1958312日,东山县委、县人委号召全县人民:“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19天后,新创办的《东山人民报》即成为动员全民植树造林的一个有力的媒体。当时,报纸发表了许多鼓舞士气和推广植树造林经验的文章,如《绿化歌》《治沙是百年大计》《昔日飞沙滩,今天绿衣盖满山》《今天的飞沙滩,明天的金银滩》等。县委书记谷文昌还亲自为报纸撰稿,如《鼓足更大干劲,彻底消灭旱灾》《党的领导的胜利,群众运动的胜利》等多篇署名文章。当然,那个年代,东山县报也积极宣传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也受“左”的思潮的影响,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个时期的某些政治和思想烙印。

当时,办报条件很差,报社除了一台手摇电话机,还有一辆旧自行车、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和一只120照相机。印刷设备落后老旧,拣字、拼版、刻字、铸字、插图几乎都靠手工,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1963年东山岛八尺门海堤通车。此前,人们进出岛都得靠渡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岛县能有这样一个提供各种信息的载体,备受社会各阶层欢迎。穿行于《东山报》字里行间,笔者看到叶占梅、孙用奇、沈福加、林畅(林亚顺)、林木桂、林木章等多位老友的文章。他们有的已经作古,有的淡出了记忆,然而仍留有墨迹余香的一行行铅字,唤起了对他们早先辛勤劳作的记忆。

《东山报》是中共东山县委机关报,县委的中心任务和宣传教育意见,大多通过《东山报》传递、宣传。当时,它不仅是党的喉舌、舆论工具、宣传阵地,也是社会各界喜闻乐见的获取各种信息的载体。县委书记谷文昌除了亲自过问并撰稿外,指定副书记陈维仪兼管报社,从各部门抽调有采编能力的7位同志到报社从事编采工作。谷文昌不仅常到报社指导工作,还经常与记者踩着自行车下乡采访。“当时条件虽然差,大家工作热情都非常高。”这几位同志,白天下乡采访是记者,晚上回来还得当编辑,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

82岁的林泽传是当年《东山报》记者兼编辑,还负责编辑《陵岛》副刊,回忆往事,仿佛如昨。他说:“报社同志每天晚上必须守候在收音机旁,专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记录速度播发的新华社消息。遇到重要会议,记录一大串名单最吃力。有时信号不好,语句听不清,还得打长途电话与其他新闻单位联系,将记录稿校准,不能有错。然后,连夜赶到一里多远的内圩印刷厂排版付印。”

他说,县委书记谷文昌对报社人员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有一件事最使我终生难忘”。1960年,东山岛也进入“瓜菜代”困难时期。那时,报社人员几乎天天加班到半夜,饥饿难忍,只能摘一些自己在小菜园里种的“厚叶菜”煮了充饥。此事让谷书记知道了,他破例决定:凡上夜班的同志,每人夜餐供应大米二两半。“那时,我们都是刚走出校门的20多岁青年,特别能干也特别能吃。消息传来,我们喜出望外。当我们第一次告别‘瓜菜代’的夜宵,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一股暖流不禁涌上心头。”林泽传沉浸在难忘的忆海,无限感念谷文昌书记的体恤之情。

像《东山报》这样的县级报当今已是凤毛麟角,但它们的历史作用值得肯定,所留的资料十分宝贵。尤其在信息不发达年代,一篇篇中国的、世界的新闻,一则则各类资讯,特别能吸引人的眼球,开阔人的视野,给后人留下了激情燃烧年代的火红印记。

 

航拍东山海域.jpg

赤山林场的闽台青年友谊林(摄于2000年)

赤山林场的闽台青年友谊林(摄于2000年).jpg

东山海域鸟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