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0 16:3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易洲

 

漫谈《闽南传统民俗文化》的出版

陈易洲

《闽南传统民俗文化》.jpg

《闽南传统民俗文化》封面

埭美村,“闽南红砖建筑群”的典范.jpeg

龙海市埭美村,“闽南红砖建筑群”的典范。

 

由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漳州市漳台文化交流协会、闽南师大闽南文化研究院联合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撰的《闽南传统民俗文化》一书,历经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并于2019年底由海峡书局正式出版。

《闽南传统民俗文化》记叙的是闽南民俗,但不限于地理上的闽南。闽南族群迁台,台湾民俗与故土闽南的风俗基本上一脉相承。由于岁月与地理的变迁,台湾民俗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因素,这些因素又传回福建。所以,谈闽南民俗必须谈台湾部分,否则就不够完整。

从时间上看,《闽南传统民俗文化》所考察的范围,主要是明清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仅在极个别地方,为了叙述的完整或作为对比,才将视野扩展到当今。

闽南在远古时代为闽越族居住地,汉晋以后中原汉人多次大批来到闽南定居,带来了丰厚的中原古文化积淀,对闽南风俗民情的形成与演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闽台在历史上是与域外文明碰撞与交流较早且较多的地区,但就总体而言,闽台的传统民俗和周边地区乃至中原地区相比,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因为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几千年来诸多民族文化融汇的结果,所以经得起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交汇而保持稳定。

传统民俗是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历史的活化石。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以及社会和谐,其迥异于其他文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开放性和包容性。

这一点,闽南传统民俗表现得很突出。泉州就是一座世界级的宗教博物馆。闽南民俗中不但有古闽越文化的积淀,也有包括客家人在内的各个阶段的中原移民的文化成分,甚至含有台湾和东南亚的一些文化因素。流行于漳厦的芗剧就是从漳州的锦歌演变为宜兰的歌仔戏,再传回漳州后演变而成的。闽南话“牵手的khanltshiu3e0”,“khantshiu3eO”,就来自台湾的高山族婚俗,意为“配偶”。在使用铜钱的年代,闽南人不说“钱”而说“镭luil”,而luil是马来语“duit (钱)”的音译。在通行纸币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闽南人还是说“镭”而不说“钱”;而且还有“有镭(富有)”、“无镭(贫穷)”、“镭水(币值)”、“镭事(金钱方面)”、“镭镭叫(张口就要钱)”等衍生的词汇。可见,单从方言这一层面,就可以看出闽南文化的包容与多元。

2九日山:“山中无石不刻字”.jpg

泉州九日山:“山中无石不刻字”

《闽南传统民俗文化》所论述的“闽南传统民俗”,指的是漳州、泉州、厦门三地区和台湾省内以闽南话为母语的民众的风尚习俗。为了进行对比,个别地方也涉及讲客家话的民众乃至讲闽南话或不讲闽南话的少数民族。但由于篇幅所限,有关地方建筑、民间信仰、民间戏曲、方言和谣谚俗语等原应包含在本书中的内容,只得从略而不展开详述。

习近平主席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纪念会上,曾语重心长地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他还倡导“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闽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是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库的一部分,也是联系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精神纽带。民俗文化是最底层的文化。漳泉厦作为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和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区域优势明显。台湾地区的汉族同胞是千百年来从闽粵等地迁徙过去的,少数民族同胞的祖先也是远古时期从大陆迁往台湾的,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相比较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近似,文化基因的近似对于人类族群的亲和力,作用更大。因此,关注搜集和描述两岸闽南人群体共生的民俗生活模式,就是珍视两岸同胞的心灵根脉。《闽南传统民俗文化》采取多叙述、少议论的方式,大量地引用古代文献典籍记载,目的在于表明:相依生存于两岸的闽南传统民俗文化的根源来自中华文化的母体。这一文化认同,正是两岸同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历史上,闽南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南民俗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元素与海外文化交流有关。东南亚地区,闽南传统习俗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爱拼敢赢,善于与外邦人合作共赢的闽南文化,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今天,对于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漳浦蔡新府邸.jpg

漳浦两帝师之蔡新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