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 11:5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值得永久感念的两位世界名人

楚  欣

保罗,罗伯逊用中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 。.jpg

保罗·罗伯逊用中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

约克多·雨果.jpg

约克多·雨果

 

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百余年,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制造事端,派兵侵略中国,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抵抗,也遭到了各国有识之士的谴责。其中两位世界级名人——约克多·雨果与保罗·罗伯逊,特别值得介绍。他们目睹侵略者的肆意妄为,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用实际行动对被侵略的一方表达同情与支持,充分体现出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至今仍为中国人民所感念。

雨果与圆明园

约克多·雨果,19世纪法国的伟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以及《沉思集》(诗)等,名闻天下;圆明园,清代的皇家园林,素有“万园之园”之美誉。雨果与圆明园,相距万里,原本并没有什么关系,却因这个中国的皇家园林无端遭受侵略者的疯狂抢劫与焚毁,让雨果发出了响彻世界的正义之声。

不幸的圆明园,有过两次被抢劫与烧毁的经历。第一次,发生于1860年英法联军对华侵略战争(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距今160周年。第二次,发生于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距今120周年。

这里说的是第一次。当时,法国侵略军有个上尉——巴特勒,他觉得,法国与英国一起远征中国,无疑是“共享之荣耀”,干得“体面而漂亮”,很值得大肆宣扬。回国后,他立即给大作家雨果写了信,表面上是“征求”意见,实乃企图借重名人的显赫声望,为侵略者捧场喝彩。巴特勒以为,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肯定也会像他那样持赞美态度。然而雨果并非狭隘民族主义者,而是有着宽阔胸怀的国际主义伟人,接到信后,于1861年的11月25日作了回复。令巴特勒没有想到的是,复信打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进而让全世界人民看清英、法侵略者的狰狞面目,以及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雨果复信首先谈到了中国的圆明园。他指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进而写道:“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如此赞美,雨果还觉得意犹未尽,接着又写道:“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对于这座举世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雨果告诉人们,为了创建它,“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然而,“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因为“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对于圆明园内无与伦比的珍宝,雨果说,“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他写道:“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接着,他加重语气地指出:“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维克多-雨果留下的众多画稿之一.jpg

维克多·雨果留下的众多画稿之一

 

最后,雨果用讽刺的口吻对巴特勒说:“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复信,历数英、法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义正辞严,充分展现了人类的良知及其独到的见识。特别令人敬佩的是,被谴责的“强盗”之一法兰西,还是雨果的国家,但他并不因此而“手软”。这种坦荡无私的胸怀,得到了当时舆论界的高度评价,也让中国人民永远为之感动。

罗伯逊与《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这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6年,乃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由于词曲紧扣时代大背景,很快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战争。

保罗·罗伯逊,美国著名的黑人歌唱家,从未到过中国,却在世界各地用中英文倾情演唱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

罗伯逊为什么要这样做?事情得说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那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罗伯逊注视着中国,并在不同的集会上公开声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他曾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同情心且铿锵有力的话:“我们黑人和中国人民同样是被压迫的民族,我们要向坚决抗日的中国人民致敬。我要学会几支中国歌,把中国人民的歌曲唱给全美国和全世界的人听!”

1940年夏,罗伯逊见到了受派赴美留学的爱国青年刘良模,关心地问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刘良模热情地向他作了介绍,并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激昂奋进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罗伯逊。

几个月后,罗伯逊在纽约露天音乐堂举行音乐晚会。晚会即将结束时,他向在场的六七千位听众宣布:“今天晚上我要唱一支中国歌献给战斗的中国人民,这支歌叫做《起来》(即《义勇军进行曲》)!”接着,他分别用汉语和英语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唱完以后,全场掌声雷动,听众要求他再唱,他又唱了一遍。散会后,人们激动之情未了,继续唱着“前进!前进!前进!进!”走回家去。从此,《义勇军进行曲》开始在美国的进步人士中间广为流传。之后,罗伯逊把《义勇军进行曲》列入他的《和平之歌》曲目中,在国际活动中多次用汉语演唱。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阵营,美国人民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为了使美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美国的家庭都能响起中国人民的抗战歌声,罗伯逊与在美国的中国指挥家刘良模一起,合作灌录了历史上第一张由美国人主唱的中文专辑唱盘《起来:新中国之歌(Chee Lai: Songs of New China)》,声援中国抗战。

罗伯逊在灌制唱盘时,先用中文唱,后用英文唱,再用中文唱,深厚的男低音将这首抗战名曲演绎得雄浑激昂、铿锵有力。唱盘发行时,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女士,亲自撰写了英文版序言。罗伯逊还把他中文唱片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给了中国抗战。

正因为罗伯逊的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在世界各地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影响日益扩大。那时在美国,街上的小青年甚至把它作为最时尚的口哨吹奏。印度和新加坡的华语广播电台,每次播音,开播曲都是《义勇军进行曲》。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义勇军进行曲》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更是广为传唱,成为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战歌之一。二战胜利后的1946年,联合国选用《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中国与联合国歌一起在联合国大厦奏响。1948年美国国务院提出,在同盟国胜利日演奏各国音乐以示祝贺,《义勇军进行曲》获选代表中国的音乐向全世界播出。

《义勇军进行曲》在其诞生地中国,更是受到了全体人民的普遍热爱,具有极高声望。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响彻天安门广场,震撼全世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可以想见,知道这一切后,保罗·罗伯逊的在天之灵,一定会为自己当年的演唱而感到无比自豪。

《起来》,即《义勇军进行曲》.jpg

《起来》,即《义勇军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