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再现宋茶韵
戎章榕
近些年,宋代美学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知名作家蒋勋认为,古代美学,到宋代达到最高。诚如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言: “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茶为国饮,同样造极于宋。宋代还被茶学界称为“龙凤盛世”。当今城乡不少茶空间的设计与装饰大有追求宋式美学之风潮,如果再还原宋茶韵,那才是实至名归的中华美学气韵。
谈及宋代美学,2022年的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爆款“出圈”,可窥斑见豹。这个节目展示了宋代美学——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宋韵文化的典范之作。
宋韵文化泛指宋文化的历史韵味,是从宋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据宋史专家的观点,宋代作为一个文化高峰时期,根本的基础是农业文明的精致化。农业的精致化,导致生活的雅致化。茶虽是自中唐成为“比屋之饮”,却是由宋人将饮茶提升至艺术境界。
受宋代“士风”的影响,饮茶,成为“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的“盛世之清尚”,并逐渐演化出了以点茶为代表的饮茶方式及炽盛于举国上下的斗茶之风。
偏居东南一隅的福建,在唐朝已经是中国茶叶的主产区。探究宋代茶文化的高峰缘何出现在福建,了解北苑御茶的前世今生或许能够提供答案。
北苑,唐宋时期属建州建安县北苑里,也就是今天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凤山一带。《北苑别录》说:“建安之东三十里有山曰‘凤凰’,其下直北苑,旁联诸焙,厥土赤壤,厥茶唯上。” 里中有个财主张廷晖,知其住地宜种茶,开辟了百亩茶园。闽龙启元年(933年)将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园,全部献给闽王,封得阁门使一官职。闽王便在凤凰山办起了御茶苑。
北苑茶作为贡茶源于后唐,盛于宋。制茶精致化以北苑贡茶为代表。“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宋徽宗语)北苑贡茶是一种饼状茶团,属蒸青片茶类,名叫“龙凤饼茶”,也被称为“龙凤茶”。从宋太宗在北苑御茶园设立官焙,特制龙凤模,遣使造龙凤团茶开始,北苑贡茶成为御贡名品。这也就是宋代“龙凤盛世”的由来,龙凤茶地位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北苑贡茶名震天下,固然与赵佶在《大观茶论》中的“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高度评价有关,一朝天子能够撰写一部有关茶的专著,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这在中国茶叶史上可谓空前绝后。
但是,北苑贡茶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只是凭皇帝一己之评价,更有文人雅士的由衷热捧:从周绛的“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到陆游的“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从欧阳修的“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到范仲淹的“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从苏东坡的“独携天上小圆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再到黄庭坚“平生心赏建溪春,一丘风味极可人”……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吟咏北苑贡茶的诗词曲赋多达700余篇。正是历代文人墨客咏之、书之、唱之, 才成就了北苑贡茶的名倾一时。
明清以降,由于与其独特制法生产渐行渐远,导致北苑龙凤茶既无形也无质,宋茶之韵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徒留声名。从“盛世清尚”到“盛世兴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此背景下,重振北苑贡茶的呼声日盛,建瓯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提出“做优一片叶”的“五个一”的发展战略,实现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既然《只此青绿》能够把古画转化为音舞节目,使得宋韵文化得到当代创新表达,那么我们就能对传统茗茶传承发展,还原宋茶韵,使茶饮成为审美。
宋文化有“宋韵”之誉,宋茶亦不乏“韵高致静”一说。
《大观茶论》绪论中提出“清、和、澹、洁”四字的精神主旨, 当视为宋茶韵,契合了宋代居于主导的审美趣味——“淡”与“简”。它与清人梁章钜的品茶四要义“香、清、甘、活 ”,与当代人林语堂的“茶需静品”,既一脉相承又异曲同工!
其实,宋韵文化的重要内涵是雅俗共赏,如词曲、评话、杂剧、皮影等中国传统大众文艺,均出现于宋代。雅俗共赏才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独特韵味。
那么,何日再现宋茶韵?关键是形成“三茶”统筹的工作机制,挖掘茶文化古为今用,运用茶科技推陈出新,推动茶产业提升发展,使北苑茶业起死回生,既有平民化的质朴,又有人文性的简雅,在茶香氤氲之中体现出“宋代之美”。珍视历史遗存。在建瓯市东峰镇裴桥村现留有“北苑御焙遗址”石刻,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1995年元月,由日本茶道专家、东京博物馆原副馆长林屋晴三先生一行闻声前来考察,面对“北苑茶事” 石刻不禁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下跪膜拜。随后,林屋晴三先生捐资200万日元, 建亭予以保护。日本友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宋代点茶东传日韩,深刻影响了日本抹茶道和韩国茶礼。1995 年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两次对石刻附近进行考古发掘, 发现了官办茶叶衙署遗址, 与史籍、石刻记载相符。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将北苑御焙遗址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苑御茶园历经朝代之多、年限之长、品类之多、声誉之隆,即便是茶叶大国的中国也是罕见的。从东峰镇欣悉,将在北苑御茶园遗址上建设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方案已通过初审,目前正在进行地勘。
转化传统技法。重振北苑贡茶,首先需要继承。据史乘记载,宋代茶学专著25部,关于北苑茶学的专著就有19部,其中著名的有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后被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和赵汝砺《北苑别录》等。如此丰赡的文化遗产,需要深入系统研究,分条缕析,去伪存真。其次需要转化。建瓯市正在整合茶业资源,合力打造“北苑贡茶”作为公共品牌,力求还原宋茶的“冲淡简洁,韵高致静”之韵,运用科学技术把精制技法挖掘出来、传承下去、改进工艺、活化利用,而不是眼睛只盯着“私人专属高端定制茶”上,不断扩大受众面,让“茶为国饮”名副其实。
传承非遗技艺。欣闻建瓯迄今尚有人保留了“茶百戏”的非遗技艺。“茶百戏”又称“分茶”“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仅用茶和水就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宋代文人大都钟爱“茶百戏”,留下了诸多描述“茶百戏”的诗文,据说陆游就写有多首。发扬光大这一非遗技艺,势必会吸引更多的人对宋朝点茶的关注。此外,还有每年农历八月初八举行茶神公祭祠、春茶采摘时节的喊山等,都是具有参与感的茶事活动,目前均已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借助创意活动。正如品读唐诗需酌之以酒一样,那么品读宋诗可啜之以茶。通过整理历代吟咏北苑贡茶的诗词曲赋,发动茶企、茶商和社会各界的参与,重振北苑贡茶,需要以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广泛的方式去做推广,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地域特有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历史上北苑贡茶是通过斗茶,将其斗品充官茶。宋时斗茶之风兴于闽,如今每年同样还可以举行不同范围的斗茶活动,在形、香、味、色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斗茶实质上是评比,比如东峰镇业已举办十几届的“茗战赛”。如今东峰镇又出奇招,组织首届全茶宴评选,以茶入菜,以茶入食,品北苑贡茶,享建州味道。通过各种创意形式提升建瓯茶业的质量,打响北苑贡茶的品牌。
何日再现宋茶韵,更待“三茶”(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时。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建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