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10:2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继承转化创新发展  推进现代文化建设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多年来,我会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注意转化、创新和发展,为建设先进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研究八闽文化  撰编“闽文化研究系列”丛书

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厦门大学顾颉刚等人的“风俗调查会”和福建协和大学(福建师大前身)的“福建文化研究会”及其《福建文化》季刊,就开启了福建地域文化研究之先河。

闽文化研究形成热潮,是在改革开放后,其时,海峡两岸关系也正在发生变化,福建面临着新的机遇。

我会正是在这场文化研究热潮中,于1991年成立。弘扬中华文化、研究八闽文化、交流闽台文化、建设先进文化被确定为办会宗旨。

自2001年起,研究会连续数年组织了8场全省性闽文化系列学术研讨会。参加研讨的有省内外和台湾地区的学者、文化工作者500多人次,出版了“八闽文化研究丛书”论文集7部11册。2004年设立“闽文化系列研究”课题,力图在福建省学界已有研究基础上,对闽文化作进一步的综合性、整体性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其研究成果形成了《闽文化研究系列》七卷本,即《闽文化新论》《闽都文化述论》《闽南文化述论》《闽北文化述论》《莆仙文化述论》《客家文化述论》《畲族文化述论》,字数达400多万字。这套丛书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转化、创新、发展,展现中华视域下闽文化别样风采。

二、推进闽台交往  编纂《闽台文化大辞典》

明代以来,以福建籍贯为主体的移民渡海迁居台湾,他们披荆斩棘,开发建设台湾,既形成了海峡两岸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又传播了中华文化。福建与台湾有着“血缘、地缘、文缘、法缘、商缘”密切的五缘关系,历时逾200年的闽台同省合治制度,更是从政治制度上确立了二者的坚实基础。1885年清政府下诏台湾建省,但明确“台湾虽设行省,必须与福建联成一气。”福建文化、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福建(闽)文化和台湾(台)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也同属一个大区域文化,因此又统称为闽台文化。

为推动闽台交流,也为了遏制台湾岛内“台独”势力“去中国化”,为“法理台独”制造“理论”,我会决定编纂《闽台文化大辞典》,由会长何少川担任主编。从2008年开始至2018年,历经10年,组织460多位两岸专家、学者参与,终于编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大辞典是介绍闽台地域文化知识的大型工具书,共收入词条15000多条,上起远古,下迄2010年,按义类编排,共20卷600万字。基本涵盖了闽台区域文化各个层面。

大辞典内容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历史真实性,又对近现代发生在两岸尤其是闽台间的有关人与事作客观、准确的记述,融古今知识为一炉,拓宽了文化内涵。这部大辞典是闽台文化层面的第一部辞书。是我会长期致力闽台文化研究成果的结晶。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商务印书馆也获得优秀图书奖。

三、讴歌伟大时代  撰编福建特色县域“志书”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与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记录、讴歌伟大时代,建设现代文化,我会联合福建省作协,自2007年开始至2018年冬,先后组织500多位作家2000多人次,在会长、中国作协会员何少川带领下,走进全省84个县(市、区),深入实际,感受火热的现实生活,为每个地方都创作一本反映发展变化、展示特色文化的报告文学、散文集。每本由30多篇文章20多万字组成,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发展变化、名人轶事、名胜古迹、旅游风光、风土民俗、典型事迹等方方面面。此外,还为省里的工、青、妇及重点工程和漳州花卉以及湄洲岛各写一专集,计90本,2000多万字。去年九月,在国庆70周年前夕结集成套,分送各地县(市、区)、各大学图书馆存阅。

这套丛书采访创作历时12年,是福建文化史上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创作作品最丰富的一次文艺采风创作活动。不仅创作了一批反映当代的纪实文学作品,为福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而且培养了一批文艺新秀,繁荣了福建文艺创作。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翟泰丰称它为“福建文化史上的一项浩大工程。”这套丛书因内容丰富、体制统一、特色突出、文化味浓、可读性强而备受欢迎,被称为“比县志好读的志书”,是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为现代先进文化建设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四、弘扬海洋文化 撰编《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丛书

福建面向东海,海洋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期,福建的海上交通就相当发达,郑玄“代郑众为大司农,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东冶即今福州。三国时期,孙吴在福州设典船校尉,负责督造船只,在闽东沿海设温麻船屯,建造船只。载运丝绸等物的福建船只已北达辽东、朝鲜,南抵两广、南洋,东至日本,开始扮演起连接国内外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角色。隋唐时期,福建港口迅速兴起。正如唐诗所述:“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宋元时期,福建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泉州港以“梯航万国”的“东方第一大港”著称于世。据南宋赵汝适所撰《诸番志》记载,当时与福建有通商关系的国家与地区有58个。元代又增加了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十多个国家的30多个地方。明代,福建商人通过菲律宾马尼拉的大帆船贸易,从福建漳州月港等港口,将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运送到万里之遥的美洲墨西哥,使原有的海上丝绸之路骤然向东大大延伸。明清时期,尽管西方殖民者东来,妄图称霸世界,但以郑成功等为首的福建海商集团和民众与之作坚决斗争,发展海上贸易并收复台湾,使闽台的经济政治成为一体。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加强对福建的侵略,但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仍在艰难中有所前行,并终于迎来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曙光。

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没有中断,持续性强,是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重要起点和发祥地。在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热烈响应之际,作为炎黄文化研究组织,我们有责任追溯历史,回望当年,记述海上丝绸之路与福建的密切关系,以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和区域经济合作,交流互鉴,推动发展。

为此,我会与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委联合,组织开展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研究成果拟分8卷出版,除总论《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史纲》外,沿海依行政区划设《福州卷》《泉州卷》《漳州卷》《厦门卷》《莆田卷》《宁德卷》,内陆的龙岩、三明、南平三地合编《腹地卷》,目前已出版过半,明年可全部出齐。

 五、普及国学知识  编写简明文史读物

为普及国学知识,提高公民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我会编写了《国学经典导读》(上、下册),从中华文化经史子集典籍中选取100篇代表作,每篇以5000字的篇幅,进行解读赏析。这些解读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被称为“国学入门读物”,深受欢迎。

在《国学经典导读》取得成功之后,紧接着我会又挖掘、整理福建历史文化遗产。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闽人要籍评鉴》(上下册)《八闽古典诗词赏析》以及《八闽地名要览》等有关介绍福建历史文化与名人代表作的书籍,使人们了解福建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诸多文坛名家,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对地灵人杰家乡的自豪感。

我会还坚持办好《炎黄纵横》文化月刊,坚持正确导向,弘扬正能量,宣传先进文化。《炎黄纵横》还向港澳台地区发行,与他们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此外,受省委宣传部委托,还编印多集宣传文化战线个体记忆的《亲历》文集,这些对宣传文化战线过往岁月的回忆文章,具有很好的史料和借鉴价值,是一笔难得的文化财富。

多年来,我会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及传承转化创新发展,建设现代文化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正式出版物文字总量达5000多万字。受到省领导的赞扬和社会的广泛欢迎。这些成果的取得,除广大会员与有关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创会会长伍洪祥和继任会长何少川的有力领导。特别是何少川会长,他原是福建省委副书记,长期分管意识形态工作,对文化工作熟悉。自2003年担任研究会会长以来,全身心扑在研究会工作上,不仅对研究会工作“谋篇布局”,许多事情也都是亲历亲为。2019年1月21日晚,他就是在审阅研究会书稿中突发心脏骤停而不幸辞世。何少川同志为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所作的贡献将载入史册,永远为人们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