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7 16:1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冠甫(台湾)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画像


黄公望(1269-1354年)本姓陆,常熟人;生于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约在元顺宗至正十四年(1354年)成道。幼家贫,为九十黄叟所领养,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以聪颖,多才艺,博涉经史,拔参县神童科考。曾任江浙行省书吏,中年入京,因案受上牵累系狱。刑满返乡,隐于市井,遂绝功名之念,为全真道士,自号大痴学人,结交三教文朋并习画。后更云游名山大泽,往来苏、杭、松江、富春,尤情钟桐庐一带名胜,尽化为胸中丘壑。八十以还,穷数年之力,以6张各约100至120厘米长之画纸,绘成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

观其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所写之跋,知创作始于至正七年(1347年),以当时尚未完成,师弟郑樗(无用)惧画将为觊觎者“巧取豪敚”,遂求落款载明赠与“无用师”。郑樗身后,经138年历史空白,果辗转于沈周、樊舜举、谈志伊(思重)、周幕台、董其昌及吴家三代达可(云起楼主)、之矩(正志)、洪裕(问卿)。问卿挚友邹之麟数度来访枫隐园,展玩此图,爱不忍释,曾临写成仿本外,并于真迹卷后跋云:“……问卿何缘?乃与之周旋数十载,置之枕藉,以卧以起。陈之座右,以食以饮。”“国变时,问卿一无所问,独徒跣而携此卷。”“嗟乎!此不第情好寄之,直性命徇之矣。”“问卿目空一世,胸绝纤尘,乃时移事迁,感慨系之,其爱根犹未割耶……”果不其然,当清顺治庚寅七年(1650年),问卿临终前,于焚毁智永《千字文》之次日,续命以此图火殉。幸其侄吴贞度(子文)自火中抢救,惜已裂为二截。前截经重裱后,卖予吴其贞,卷轴之最外围,上下略遭火吻而受损,其贞名之曰《剩山图》,所著《书画录》载有其始末。康熙时转手王廷宾,同光间再转陈姓收藏家,民初归吴湖帆,珍为梅影书屋秘宝,亲题:“画苑墨皇元黄子久富春山居图真述烬馀残本”,复篆书:“山川浑厚草木华滋”,韩著题“富春一角”,今则转藏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部分)


乾隆十年(1745年),帝御览大臣沈德潜文章,知世上流传有《富春山居图》。同年得变造仿写之画卷,起首保留前截剩山图,卷末缺主山一段,以款题“子明隐君”将归杭,绘此赠别,将世所习称之《子明卷》,误为真迹,一再品题钤印;明年,付安仪周二千金,复得后截,跋尾有“无用师”字样,世所习称之《无用师卷》,轫下臣梁诗正代书其御识,直批曰:“笔力苶弱,其为赝鼎无疑。”逮民初,国府点收北京故宫文物时,见曹知白《群峰雪霁》有黄公望题字,由笔迹证实《无用师卷》乃真迹,《子明卷》系焚前所仿摹,今两本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奇哉!大痴于富春山居南楼,亹亹布置,逐旋填剳,每因画留山中而人云游在外,历三四载仍未得完备;后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续为著笔,最后在至正十年(1350年)庚寅端午前一日完成于云间夏氏知止堂。用知大痴成就其画卷之冠,日后复被推为中国山水长卷第一神品,其苦心孤诣,诚非外人所易晓也。庆幸神物自有神护,今两岸和平,《剩山图》渡海合为全璧,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特赋长诗曰:

富春山水天下奇,地因严庄列第一。

钓台今在面急湍,有风七十无风七。

光武河山旗早非,子陵节概不磨灭。

公望八岁南宋亡,胸中丘壑耄龄出。

画卷七百厘米长,江上行舟久赏必。

别为六段涂抹成,润饰数年始搁笔。

入眼大山耸群峰,绵延江涘土坡碧。

沙渚两岸佳景多,峦势高低岭逾垒。

连天极目云卷舒,寸翠点螺远水接。

阴晴分野寒暖殊,林木参差石盘结。

搓枒磊砢郁苍苍,浅黛浓荫墨微抹。

线条皴擦虚实藏,并舟江上细如发。

水轩洲畔松偃仰,礬头勾勒渲染活。

鸥鹭隐伏烟汀间,草泽树丛有疏密。

梅城水激富阳徐,河道桐庐见宽窄。

松下渔人垂钓闲,生命起落无终极。

卷末陡峻重幛纡,层峦平远接原隰。

四季同收卷轴中,晨昏晦明变莫测。

点苔补榭停又描,不尽相同前后截。

干湿并用笔空灵,浑厚大气眉宇逼。

上承董巨赵子昂,下开明清意自得。

文人画作斯最珍,传统精神重实质。

辗转六百五十秋,神物历劫幸未失。

真假先后入故宫,乾隆误判乃留白。

帝虽玉玺不屑钤,梁诗正仍书御识。

市骏雅抱洵非凡,偶因错察反污佛。

大痴跋赠无用师,蚤虑巧取舆豪敚。

火殉救回成双卷,分藏两岸各宝惜。

故宫借展剩山图,一十二世合全璧。

一十二世合全璧,合全璧……

注:吴问卿于火殉山居图。同年冬去世,次年其侄吴子文将画转卖;越三年,邹之麟轸念问卿,怅怀真迹,在己所仿临之《富春山居图》卷末书二绝句云:“山川图画自天然,何必丹青借笔传。此日真形已残败,却怜纸上化为烟”;“世盼分明是画图,一过眼一无。劫灰已作千年话,何有区区一卷乎!”

      (本文作者系台湾淡江大学中国文学学系专任教授)



富春山居图在台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