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内牌匾的字为何有两种样式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3600平方米。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以乾清门为界,南面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
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称为“故宫”。
皇宫使用时,各室即挂了书写各室名字的牌匾。清朝入关后使用明朝的皇宫,但用三种文字书写更换了皇宫等处匾额。如天安门;明朝时是牌楼,牌楼正中悬挂着“承天之门”的匾额。承天门数次被火给烧了。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大体成为如今的样式。1651年10月31日,顺治将“承天门”改称“天安门”。城楼上悬挂了有汉文、满文、蒙文三种文字的“天安之门”的匾额。满文居中,汉文排左,蒙文列右。汉文为“天安之门”四个篆字。不知何时变成只有满汉两种文字。汉字宽度,由篆书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满文书写亦变宽。皇宫内也如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北洋政府接管故宫外朝,他们一律砍掉包括天安门匾额上的满文,重移汉文(皇史宬除外,因仍属逊清皇室管辖)。内朝因是属于溥仪皇族,直到被逐出皇宫,匾额一直未变。现在故宫外朝与内廷的匾额是两种形式,前者是汉文一体,后者是满汉合璧。这就是故宫各室名字牌匾为什么不同的原因。天安门匾额一直挂到解放后1950年挂上国徽之前,挂了2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