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若金与柘荣评话
光绪十一年(1885年),柘荣评话祖师黄毓卿诞生在柘荣县前山村。黄毓卿幼时,在“三黄世家”族塾就读。族塾先生见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巧言如簧的他很是喜欢,便替他改名为“黄若金”。由于家贫,少年黄若金时常要去一溪之隔梵音袅袅的“根鼓寺”做些劈柴杂役和誊写经书,赚取小费以聊补家用。不久,村里一位老童生受邀到霞浦县家塾,东家还要一个伙夫,黄若金便跟着去了。在霞浦县长溪,每逢红喜,主人家都要请福州的评话先生到庭院说书讲戏,以凑热闹。黄若金在此耳濡目染,偷师学艺。
若干年后,黄若金回到柘荣前山,闭门在家,把听过的看过的民间故事编成群众口语的柘洋评话加以说唱,觉得有点样子,便开始了职业评话的传奇生涯。
柘荣前山大外厝,系迁柘十三世大暑公第三子黄莺鸣公于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造,大厝十一榴,三落深,建有36天井、72花窗。华卿厝建于清乾隆间,建筑群台基五级,通进深66米,通面阔 37.5米,总占地面积2475平方米。建筑用料考究、结构大气、工艺精美,前院主楼扛梁式大厅之规模为民居建筑中少见,是个很好的演讲场所。黄若金就利用它来讲评话。他身着长衫,手扣斑扳指铙钹,进行“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的说书演艺,很快引起了轰动。一时间柘荣(古称柘洋)城内万人空巷,人头攒动,前来听说书的人日夜不断。随后,他的说书演艺拓展到雅称“蕴圃”的华卿厝和“三黄世家”的宗祠古戏台。
其实,在黄若金之前,柘荣民间已流传说书和讲评话。率先系统学习福州评话的柘洋艺人是楮坪人袁传春。据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袁传春从福州曲艺馆学艺归来,在坊间“说、吟、做、花”,首开了柘洋评话职业说唱之先河。尽管袁传春秉承福州评书的说唱艺术,但他那种浓厚的福州口腔及唱多白少的讲书方式,还是制约了听众的理解能力和接纳兴趣。自从黄若金在福州评话的基础上自创以闽东方言的讲演方式之后,便迅疾为当地百姓所爱。
据《柘荣县志》载,黄若金收有闽东门徒三代共80多人,一生创作评话演讲书目200余部,其中尤以《乾隆皇帝下江南》《再生缘》《聚园春》《八美打擂》《五美兴唐》《甘国宝过台湾》和《封神榜》等最受欢迎。据说,有一次,黄若金受邀到福鼎溪西桥讲书,被听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此事传到也是戏迷的一位当地的国民党官员耳里,即忙用重金请黄若金到自家的深宅大院单独演艺。官员点讲的是他自己已经滚瓜烂熟的《七尸八命》。黄若金一边讲书,官员一边对照原书,发现书中情节不漏,呈文诗词,一字不差。那官员惊赞:“黄先生,真是个天才,天才!”随即掏出3000元作为酬谢。
新中国成立后,黄若金积极配合县文化馆,用通俗易懂、白多唱少、雅俗共赏的评书艺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深受群众喜爱,培养了众多年青评书艺人,受到社会好评。1969年,黄若金辞世。10年后,柘荣民间艺人协会成立;2000年,柘荣县因“剪纸、灯谜、评话”三元素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升格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如今,每逢城乡盛事,柘荣街头巷尾依然可见黄若金传人手执铜钹竹箸、折扇醒木,说唱民间文学、传承评话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