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4 00:1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周而兴



年 味 抚 乡 愁

 

周而兴

 

 

提起过年,总是让我想到王安石的《元日》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幼时,懵懂的我只能领略诗中反映爆竹声声除旧岁,村庄户户迎新春的场面。由于那时渔村物质贫乏,我们小孩子渴望着过年时,不仅有贴春联、放鞭炮,还有好吃的年夜饭、穿上新衣服。所以,这首诗所反映过年的热闹情深深根植于心,而对春节阖家团圆,充满对美好生活祝福的情感寄托,我却未能深刻体会。星霜荏苒,居不息。随着自己年事渐高,对于“过年”“年味”的理解,却是五味杂陈。

朝暮轮回,年复一年。其实,曾经的“年味”,已然渐行渐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的美食,如今在平时即可吃到;曾经过年才有的新衣服,如今也不再稀罕。手机微信红包取代了压岁钱红包,再也没有“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的热闹场面。这些新的过年方式虽然带来了便利和新颖的体验,但是,过年始终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时光。尤其是我离乡已久,日渐期盼回老家过年,与亲人团聚,重温幼时的欢乐,便深刻领悟过年的意义了。

微信图片_20240204002841.jpg

家乡的年味

早年老家渔村过年的场景,那种温馨的“年味”,仿佛可以穿越时空,直至今日仍让我回味无穷……

这是一个依山面海、春暖花开的东南沿海渔村。

“小寒”过后,老家山野上的朱瑾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春节款款走来。村上过年的气息一天天浓郁起来,家家户户都忙碌着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在那条从山涧中婉转而来、穿村而过的清澈小溪边,妇女们正麻利地清洗着衣服和过年将用的物件。因有家人的归来过年,她们心情愉快,清脆悦耳的谈笑声,糅合着“哗哗”的溪水声,飘荡在小溪的上空。

此时,渔船纷纷归航。部分出航远洋捕鱼的船只,也终于归来过年。男人们平时在外,很少打理农活。还好渔村耕地不多,趁节前空隙,一边帮忙妇女播种冬麦,一边修补船只渔网,等待年后出海。渔民常年漂泊海上,风里来雨里去。当天气恶劣时,全家人忧心忡忡。只有他们平安回家,全家人才松下口气,欢度温馨的春节。

村上的古井上特别热闹。小姐妹们络绎不绝地前来打水回家,或用于清洗桌椅灶台、碗橱炊具,或用于把门窗木板洗擦得锃光发亮,等待张贴春联。老四合院的门口,几位老书生正在挥毫泼墨,为左邻右舍乡亲书写着充满美好祝愿的春联。那些从寒假开始,就扳着手指热切盼望春节到来的小孩们,则活蹦乱跳,玩着弹珠珠、跳绳等游戏。

微信图片_20240204094543.jpg

微信图片_20240204094600.jpg

平潭特色小吃

“小年”前的“大水”潮汐,让村边湛蓝的大海,涨潮涨得特别高,退潮退得也特别低。平常看不见海岸礁石底部的海蛎、螺蛤,都裸露出来。小伙子们抓住这个好时机,纷纷提着小竹篮,或挎上背篓前往那里讨小海。拾捡回来的螺蛤虾蟹,给那时年货匮乏的乡亲,增添了年味。

在乡亲们的一阵忙碌中,在一片鞭炮爆竹声中,终于迎来了“大年三十”。

彼时,渔村经济落后,生活艰苦。乡亲们一日三餐多地瓜等粗粮,有时还吃不饱饭。衣服多是用土布手工裁缝的,有的家庭小孩较多,衣服只好轮流穿。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丰盛的年饭,穿上崭新的衣服。

除夕夜,村上洋溢着吉祥欢乐的气氛。炊烟从村舍间袅袅升起,家家户户厨房里不断飘来热气腾腾的油炸香味。

“人间有味是清欢”,那个年代的年夜饭,远不如现时的丰盛。但是,乡亲们用地瓜为主要材料加工的煎炒八珍糕粉团(雅称“一团和气”)、咸莳(雅称“时来运转”)、油炸地瓜甜饺(雅称“天长地久”)等风味小吃。清淡淳朴,且意味深远。饭桌上,家人边吃边聊,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夜幕下,爆竹声此起彼伏,小孩们领到压岁钱后,兴奋地跑到屋外玩耍。石厝边一隅,小孩们拿着鞭炮,四处点放。笑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他们尽情嬉闹着,像一群不知疲倦的燕子,“叽叽喳喳”地传递着春天来临的信息。随着一串串闪闪发光的烟花升空而起,把天空瞬间变成像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照亮了小孩子们天真快乐的容颜。

云展云舒,潮起潮落。时光似村间那潺潺流入东海的溪流,匆匆而过。长大后的那些追风少年,为了生计,一个个背上行囊,纷纷外出打拼。

岁月流逝,故乡渐行渐远。幼时过年的温馨情景,都已然成了遥不可及的回忆。但是,幼时浓郁的年味却如陈年的酿酒,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的内心深处愈发芳香,抚慰乡愁。

(部分图片来源于福清新闻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