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6 10:1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缪淑秀



冶 山 遇 怀 晋

 

缪淑秀

 

 

我在福州的第一个家位于冶山边上,然而那时的冶山却隐藏于钢筋水泥丛林中,常有一种寻隐者不遇的困惑。

直到2018年的春节,当我与娃过完春节从老家回来,夜幕中经过冶山路,居然见到一块巨型石刻“冶山春秋园”,瞬间激动不已,我知道从此再也不用那么辛苦地去寻找冶山了。 

微信图片_20241126184243.jpg

冶山公园

冶山位于越王山南麓,自严高开郡以后,李椅、常袞、王审知、蔡襄、张伯玉、程师孟、曾巩、赵汝愚、辛弃疾、等名贤开府建衙于冶山,几乎所有入闽的王公钜卿也都驻跸、下榻于此。如今,山上依然存留着唐宋至民国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墨宝、诗词,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泉山摩崖题刻”。

冶山遗迹林荫蔽日,石阶曲折,寻“泉山摩崖题刻”,总能遇见一位叫王怀晋的文化名人,因其在冶山多处留下笔墨。

王怀晋何许人也?据相关资料记载,王怀晋(1891一1945年),字楚英,福建福清人。毕业于福建省公立学院法政法律科,参加过北伐战争,任广东讨贼军司令部秘书、参议、参谋长,历任广东省韶州地方审判厅厅长兼刑庭庭长、福建省控诉法院院长、福建考取高等行政官吏主试、福建省特种刑事法庭庭长,军法会审处处长、山东高等法院第六分院院长兼临沂地方法院院长、福建省党务指导委员、宣传部部长、福建省参议会第一、二届参议员等职务。

微信图片_20241125181201.jpg

                                                           王怀晋题刻

“未老居然署老人,千秋事业属吾身。闲随杖履征文献,邹鲁遗风振海滨。施景琛题,王怀晋书。”位于六曲右侧,和陈衍题书的“观海亭”石刻并排,朝向南,楷书。

施景琛(1873—1955),字涵宇,号泉山老人,近代文化名人,祖籍长乐,后迁居福州城内泉山之麓贡院里(今中山路),是陈衍的学生,一生致力于保护文物、兴办教育、诗词创作。据相关记载,冶山摩崖石刻保护得如此完好与施景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黎元洪任大总统后,召施景琛赴京任国务院秘书、参议等职。之后,为躲避北洋军阀政权混乱的政治局面,施景琛回到福州,成立闽侯县名胜古迹古物保存会,任常务副理事,致力保护、修缮古迹名胜。不久,又创设闽中历史博物馆董事会、闽都古迹文化俱乐部董事会等。著有著有《泉山古物编》3卷、《泉山全集》12种、《榕城泉山沿革纪略》1册等。

民国时期,冶山荆棘满目、荒草丛生,施景琛协助陈衍主持整治冶山,修复名胜古迹,并以其大哥绩宇六十寿辰为契机,邀集多位乡贤名士聚会于冶山题写石刻。

王怀晋比施景琛小18岁,两人曾先后担任省参议会参议员,又是名胜古迹保护的坚定支持者,且写着一手好字,也就成为了施景琛邀请来题写石刻的重要嘉宾。

微信图片_20241125181247.jpg

此处摩崖题刻诗词的大概意思是:我还未老(时年不到六十岁),署名居然是老人了(号“泉山老人”),那是因为我承担了功在千秋的事业吧。征集文献,考察古迹,保护文物,要在福州这个海滨邹鲁重振文教之风。

民国丙子年(1936年),施景琛重修通往冶山最高峰的登山路。王怀晋则在“六曲”右侧向东留下了“登山路”榜书,落款“怀晋”。

落款“怀晋”的“九曲池”榜书位于流杯渠上方,朝向东南,楷书,纵二行。

施景琛在《榕城泉山沿革纪略》记载:“禊游堂在将军山下,宋时建”“九曲池在将军山顶,岁上巳,郡人修禊于此”“于九曲池上增筑流觞亭”。据闽侯县名胜古迹古物保存会第一次报告(1931年)记载:“九曲池闽都记云:‘在将军山岭岁上巳日郡人修禊”于此池为岩石堑成九曲形,并记有“九曲池”三字,王楚卿先生书。

曲水流觞这种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福州城北曾有两处溪流是文人曲水流觞雅集之处,今已无迹可寻,泉山九曲池则成为福州文人雅客曲水流觞雅集的见证。

位于冶山西部的“王壇岗”也是王怀晋所书,朝向西,楷书。王壇,大概是福州名果黄皮果,又叫黄坛子、黄弹、黄淡、黄皮。福州方言“黄”“王”发音不分,“王坛”即方言中的“黄弹”,也就是黄皮果,而“王壇岗”则为古人祭祀之坛。

落款“晋书”的“独秀峰”位于冶山南部,二曲右上方,“芳茗原”石刻上方,朝向南,楷书,纵二行。“晋书”即为王怀晋书。

据统计,在迄今所发现的冶山摩崖石刻中,王怀晋榜书数量仅次于施景琛、陈衍。移步换景,皆可遇见王怀晋榜书。

于闽中首善之区,冶山在千年的沧桑巨变中铭记了一座城池的历史与文脉,也让我们得以在咫尺之间,一览千年。

(配图来源于“家在鼓楼”微信公众号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