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7 23:3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 翘



绝代生花笔一枝  左海才女陈梅君

——陈谦及其文学创作

 

 

 

 

陈梅君系林则徐孙洄淑之妻,闽县人。民国《闽侯县志》“列女六下”传云:“陈谦,字梅君,晚号愉道人。父濬。谦幼即能诗,工楷,通算术,稍长博观史鉴,尤熟新旧唐书,好杂览稗官说部,尝憾不得为男子。适侯官林洄淑。洄淑,总督则徐孙,母陆氏,擅文翰,为则徐家妇,在西安节署,尝为则徐缮奏折,与沈总督葆桢妻林氏为姑嫂,有闺中双凤之目。谦入门,甚得欢心。濬官武昌盐法道,谦归宁未几,濬卒,谦尝刳臂肉和药者。洄淑膺乡荐,公车屡报罢,谦多离别之作。洄淑入赀为曹郎,旋掾船官,郁不得意,则构别业于马江山上,因与谦有《莲潭唱和集》。迨洄淑捐馆舍,谦栖心禅悦,恒经岁足不下楼。产五男,次黼祯,三萱筹,相继为邑诸生。黼祯尤有文采,谦晚景稍慰,有“雪晴双鹤翱翔舞,看取丹砂顶渐长”之句。平日课子辄举史鉴中东汉党锢、元佑党人、东林复社诸人,详为评品。文章则取诸葛武侯、文信国、王阳明、陆宣公诸集提要,加以丹黄,俾自省览。尝言文章之士而无气节,则唐花耳,历举杨雄、蔡邕、宋之问、王维之属,深切为戒。遗著有《传堂家训》一卷、《闻妙香室诗钞》四卷、词一卷。《九仙枕弹词》四十八卷,《镜中梦弹词》三十二卷。”[1]

从陈梅君传略不难看出,陈梅君的文学创作主要在于弹词小说。弹词小说,又称弹词说部,是在弹词的基础上产生的。“弹词”一词,最早见于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20“熙朝乐事”中:“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鱼鼓、弹词,声音鼎沸。盖人但藉看潮为名,往往随意酣乐耳。”明末清初,弹词还是一种民间的演唱艺术,多是男女盲艺人在茶楼、堂会演唱,有的还被邀入家庭中为妇女演唱。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思潮的转变,大量女性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她们中的一些人开始有意识地从事文学创作,将机械式的弹词演唱底本创作,上升到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个人价值的升华。于是,案头创作的弹词应运而生,从而呈现轰轰烈烈的创作之势,弹词小说大量涌现。如郑振铎先生所说:“弹词为妇女们所喜爱的东西,故一般长日无事的妇女们,便每以读弹词或听唱弹词为消遣永昼或长夜的方法。一部弹词的讲唱,往往需要一月半年。这冗长的读物正投合这些中产阶级以上的妇女们的需要,因为她们长期被幽闭在闺门里。渐渐的,有文才的妇女们便得到了一个发泄她们诗才和牢骚不平的机会。”[2]因而,弹词小说的作者大多数是女性,陈梅君便是这些女性中较具代表性的一员。

1926年,郑振铎将中国篇幅最长的长篇弹词《榴花梦》[3]的发现写进他的《中国俗文学史》,开启了新中国成立后福建文坛对《榴花梦》的研究热潮。这一热潮,不仅使三套完整的《榴花梦》存世抄本得以收集校勘保存,同时也发掘出陈梅君的《镜中梦》和《九仙枕》。

陈梅君的第一部弹词小说是《镜中梦》。据陈梅君之子林黻祯[4]《文藻遗芬集·跋》记载:“吾母夙负唐窦后恨生不为男子之志,既览群籍,病其庸浅,思自操觚以冠之,复睹中兴诸贤率以文人秉钺,树不世勋,有所欣慕。故自处闺中已成《镜中梦》一书,都数十万言。”可见,陈梅君待字闺中便开始了弹词小说的创作。

微信图片_20250207231956.jpg《镜中梦》以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为时代背景,本事大略是朱厚熜(嘉靖帝)溺爱孙贵妃,听信谗言,因宫中巫蛊案件,冤枉废了吴后。他平日学道求仙,不理朝政。辽国兴师内犯,宁国公赵观海奉命出征,因遭仙术被擒,山东巡抚陈云奇死节,朝廷先后命王瑛华(佩卿)、赵光璧(星垣、观海子)挂帅,山祥芝(国瑞)、陈碧芳(云奇女)为先锋,统兵救援。辽将李粉桃大公主侵占济南,命其妹李瑶枝二公主往守临清,女将计蝉梅为先锋。饯别后,各自归帐就寝。入寝后,三女同做一梦,梦见天香童子引她们到蓬莱岛见其师碧霞圣母,圣母座前中央挂着大如车轮的一面镜子。圣母告诉大公主说:“原来你有冲天志,要作平阳娘子军,岂知天意人难胜,翻作秦楼跨凤人。”圣母特从瑶台彩鸾仙子处借得宝镜,为她们“示明前因后果”,“特与痴人把梦醒”。原来,大公主粉桃系圣母之徒霄贞,二公主瑶枝原系圣母之徒青女,计蝉梅原系圣母之徒丽英。三人“本是天台女”,“都降中原谪世尘”。“欲知后果前因事,大镜如轮可照明”。镜中显示,三女后来都嫁中原将帅为妻。后辽方战败,三女将被俘,转至屈服,请以宁国公与三女将交换。辽主认计蝉梅为谊女,封为三公主,与明和亲。粉桃嫁山祥芝为正夫人,瑶枝嫁赵星垣为第三夫人,蝉梅嫁王佩卿为第二夫人,镜中之梦境终见证验。三女归明后,家庭皆相当完满。但嘉靖帝昏庸,权奸当国,谗害恩良,勾结倭寇海盗,弑君篡位,隆庆帝蒙尘,国内大乱。赵星垣、王佩卿、山国瑞三个异姓兄弟,出生入死,历尽艰险,恢复江山,诸女子亦各逞才能,建立一番事业。

关于《镜中梦》的评价,郑贞文先生《由〈榴花梦〉谈到〈镜中梦〉》一文提及:“《镜中梦》亦强调女子的才学,如元锦莲也是文武全才、女中英杰。当她打扮男装化名谢圣衡后,建功立业,不让须眉,可与《榴花梦》的桂恒魁相媲美。书中着重纲常并及富贵神仙,和《榴花梦》类似。尤其是三个公主,梦里所现镜中景象,暗示她们的终身大事,原则上和《榴花梦》相同。但《镜中梦》的篇章结构则不袭《榴花梦》的作法,虽也是七言韵语,但其间常插入散文,且时有长短句,至思想的高超,文字的精练,却有驾《榴花梦》而上之感。”[5]

陈梅君的第二部弹词小说是《九仙枕》,一名《九仙枕新词》,是根据《邺侯外传》[6]并采《新旧唐书》及《唐人说荟》中唐李泌之佚事,状写李泌充满传奇色彩一生的弹词小说。

李泌字长源,“魏八柱国弼六世孙,徙居京兆。七岁知为文”。开元十六年,玄宗得之,视为奇童。张九龄称其“小友”。“及长,博学,善治易,常游嵩、华、终南间,慕神仙不死术。”天宝中,“得待诏翰林,供奉东宫,皇太子遇之厚。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诏斥置蕲春郡”。[7]“天宝末,禄山构难,肃宗北巡,至灵武即位,遣使访召。会泌自嵩、颍间冒难奔赴行在,至彭原郡谒见,陈古今成败之机,甚称旨。延致卧内,动皆顾问。……特以散官宠之,解褐拜银青光禄大夫,俾掌枢务。至于四方文状、将相迁除,皆与泌参议,权逾宰相。”而后,“中书令崔圆、幸臣李辅国害其能,将有不利于泌。泌惧,乞游衡山,优诏许之,给以三品禄俸,遂隐衡岳,绝粒栖神。”[8]平定安史之乱时,“柳玭称,两京复,泌谋居多,其功乃大于鲁连、范蠡云。”[9]再其后,泌无论在担任杭州刺史,还是在讨伐李怀光、李希烈叛乱,联合回纥、云南、天竺等国抗击吐蕃入侵诸事上,均建丰功伟业。然而,“泌出入禁中,事四君,数为权幸所疾,常以智免,好纵横大言,时时谠议,能寤移人主。然常持黄老鬼神说,故为人所讥切。”[10]

“九仙枕”作书名的因由,书中第十回有所叙述:安史之乱,长安被破,太子至灵武即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上皇,以裴冕、张镐为相,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为河西节度使。又差虢王往请李泌。时李泌隐居衡山,得鲁班化道人来,以松作枕,七日而成,名九仙枕。鲁班离去时,留下随身小道童,不日病故,尸骸化作一玄玉屏,上书鲁班所赠,能避百邪,善定风浪,随身消除疾病。

李泌既具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策,又终身修炼修真辟谷之术,这样的人物,正是陈梅君晚年喜好丹黄,“复睹中兴诸贤率以文人秉钺,树不世勋,有所欣慕”的最高崇拜偶像。状写李泌一生,不仅借之撰写中唐旧事,抒发其“恨生不为男子之志”,且尚可课子以“谋国经纶,教孝教忠”。耐人寻味的是,与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由盛转衰相似,陈梅君生活的年代也是清帝国衰亟而需谋求中兴的时世;李泌一生的际遇,与陈梅君祖父——功高才硕而屡屡遭贬的左海伟人林文忠公亦颇多相似之处。当此之时,陈梅君纵观其夫“博观趋译诸载籍,深知世界大势,列强政治本原,目睹中兴之余,粉饰升平,外患浸至,仕途芜杂。既再踬公车,数上书当路,无所遇”的经历,早已触发了虚无的道家思想,是以晚年潜心向道,自号“愉道人”。也因此,作者陈梅君选择李泌其人其事作为《九仙枕》的素材,极可能寄寓着她的家国之憾、身世之慨和时事之忧。

同《镜中梦》一样,《九仙枕》篇章结构不袭《榴花梦》,全书虽以七言韵语为主,其间常常插入散文话白,且时有长短句。全篇皆为流畅的通行文语,毫无俚语夹杂其中。

《九仙枕》之抄本,甚少流传。或许由于抄本极少的缘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福建弹词小说的研究,焦点更多集中于《榴花梦》,甚少涉及《镜中梦》与《九仙枕》。清宣统三年(1911),林黻祯“与上海旧笑林报馆定约,按日付印,甫汇成初集十四卷。而报馆辍业,旋即(黻祯)桑海频仍,一身漂泊,迄今印本既鲜有存,全书复无力刊行,未尽吾母冥冥之志”。[11]也因此,《九仙枕》初集得以在民间辗转传抄,极一时之盛。建国初,省文化局收购《榴花梦》之时,还收购到一部《九仙枕新词》抄本[12]。全书28卷,每卷3回,共84回,分上下两集,前42回为初集,后为第二集。抄本系20.5cm ×11cm开本,全书计约76.5万字。全书用毛笔手抄,其书法有王(王羲之)、钟(钟繇)之意,苍劲有力,字形秀美,结体严谨,七十多万字写得一丝不苟。《闽侯县志》曾载,谦“幼即能诗,工楷”。足见其书法功底扎实。又据《九仙枕》中描述故事女主人公卢韫雪习字及教育子女习书时,曾数处述说女主人公善于临摹“锺王小八分”。抄本每册首页钤以“臣年先印”,尾页下角钤以“臣年先印”“兵持道士”印。书中还多处出现“林宪先”印,查“宪先”系陈梅君三男林萱筹之字。由此视之,该稿本或为陈梅君手稿,系陈梅君最后之定稿本,也是林文忠公家族珍藏之抄本,后流传于外,为福建省文化局所收购,最后归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收藏。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收藏的《九仙枕新词》抄本其实仅为全书的三分之二。书中第八十四回结尾,预告了第三集的内容:“此一去,赴任杭州为刺史。有分教,江南数百万生灵,离水火,出刀兵,袵席同登得再生。……四圣功成方脱屣,三朝望重痛征文。还有那,左家娇女留仙迹,多少奇文三集成。此集已完收结毕。倘诸君,欲窥全豹再搜寻。”“此集已完收结毕,多少奇文三集成。倘诸君,欲窥全豹再搜寻。”显而易见,全书尚未完成,尚有第三集未见传世。抑或撰写未竟,作者离世。[13]

谭正璧、谭寻《弹词叙录》中曾说:“除了明代陈所闻所作传奇《相仙记》,及佚名传奇《大椿楼》外,未见其他同类作品。”其实不然,在一些地方戏曲传统剧目中,还是有关于李泌的剧目存在,比如福建莆仙戏传统剧目中,就有《李泌》一剧,当然,其内容较之《九仙枕弹词》均简略多矣。陈梅君的《九仙枕新词》,根据史传而编,将“兵谋、治绩、言道、言情、言仙、言侠一炉而冶之,视他种弹词,不啻仙凡之别”。[14]其思想的高超,文字的精练,更在《镜中梦》之上,是我国弹词小说同类题材中篇幅最长、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

陈梅君之诗作有《莲潭唱和集》一卷,以及《闻妙香室诗钞》二卷。《莲潭唱和集》是陈梅君与林洄淑唱和之诗集,未见刊本。《闻妙香室诗钞》,《闽侯县志》载为“四卷”。1937年,林黻祯搜检家中存稿,共得古体诗230首、词10阙,汇成二卷,收入《文藻遗芬集》,全书由黻祯之女弟子李秋君[15]校订,题署封面并刊刻发行。

微信图片_20250207232008.png陈梅君之诗,有七言古体、五言古体,有七绝、七律,也有五绝、五律、长律等。观其内容,有咏物、咏景、咏四时节令、咏人、咏史、咏弹词、咏情怀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黻祯所说:“母之诗,长于自写襟怀而不规规于学古。然就其近似言之,则始循长庆,上窥选体,晚趋白陆。得香山之旨趣。” 又如李秋君所云:“太夫人《闻妙香室诗钞》二卷……盥读之余,觉其天机流露,多得香山三昧,晚年叙述身世诸作,时而乱头粗服,时而老树着花,尤能以缠绵悱恻之思,使读者从楮墨间如接羹墙[16],如闻叹息,诚非哀乐过人,无以至是。

陈梅君咏景诗中最具特色的是咏雪、咏梅,可谓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其咏雪诗有《听雪》:“帘旌恻恻朔风烈,阑外琤琮敲玉屑。梅花梦里不胜寒,转展残宵衾似铁。拥炉危坐拨寒灰,烛泪凝红满镜台。倾耳不知天已曙,推窗一树琼花开。”《煮雪》:“游龙玉戏乾坤变,晓来大地琉璃遍。冰透弓鞋不畏寒,万梅堆里收花片。红炉活火煮新茶,采得梅花和雪花。玉屑可餐香可咀,热肠消作冷生涯。”《映雪》:“莲缸无焰兰膏薄,风送玉梅香漠漠。影射银蟾月不辉,光生翠幌珠初跃。方床角枕不成眠,起向南窗手一篇。静夜诗心寒彻骨,何须藜火乞书仙。”《扫雪》:“彤云敛尽晴空碧,下阶惜此琼瑶积。呼僮堆作水晶山,日出千峰融玉液。尚余一半洒苔矶,扫入梅林无是非。晚来风起飘千点,不辨花飞与雪飞。”其咏梅诗有《探梅》:“天心数点绽南枝,又是阳和乍兆时。何必寻春过庾岭,沧州梦觉鹤先知。”《怜梅》:“似水韶华惜艳阳,漆园蝶梦太匆忙。逋仙去后春无迹,月冷霜清古道旁。”《问梅》:“无言绿萼自清芳,底向孤山筑婿乡。淡泊自甘妆饰少,白云犹是嫁衣裳。”《慰梅》:“老干虬枝百炼钢,竹篱茅舍自孤芳。雪晴双鹤翱翔舞,看取丹砂顶渐长。”《慰梅》一诗,既有对宋代诗人林逋梅妻鹤子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有她晚年喜好丹黄,自号愉道人的生活写照。尤其是“雪晴双鹤翱翔舞,看取丹砂顶渐长”,堪称名句。

陈梅君的咏人诗,多借人物状写世态炎凉、人生感慨。如《老吏》:“一片冰心鬓似霜,讼庭碌碌薄书忙。阑珊宦兴风尘苦,清白家声姓字香。差幸林泉容退卧,祗余琴鹤伴轻装。才名漫诩河阳令,种遍桃花不种桑。”《老农》:“鬓发星星岁月赊,半生辛苦守田家。惯烹野菜烧黄叶,自酌村醪赏稻花。且喜子孙知稼穑,偶招邻里话桑麻。年来渐觉锄犁倦,闲课儿童学种瓜。”《老渔》:“万事无心守钓矶,浪花春涨锦鳞肥。芦中唤渡人何处,泽畔行吟客已稀。碧水丹山时览胜,斜风细雨每忘归。一蓑独卧寒江上,笑捻银髭斗雪辉。”《老樵》:“一局棋终已烂柯,仙踪转眼岁华过。乱山夕照担红叶,古磴秋风拂碧萝。箬笠归随林月惯,芒鞋踏遍岭云多。松根节节生鳞甲,手种年时感逝波。”《老僧》:“寂寞空山木石缘,蒲团香火不知年。白云深处参三藐,寒磬声中入四禅。颇忆渡江曾用苇,可能咒钵便生莲。而今修到菩提果,万籁沉沉月在天。”《老仆》:“服役甘同犬马论,风尘久历此身存。赤心不解炎凉态,白首难忘豢养恩。剩有筋骸酬故主,闲将阅历教诸孙。却怜颖士无知己,空负长髯恋恋言。”此外,她的咏人物诗尚有《读史漫咏》(5首)中的《蜀先生》《岳忠武》《淮阴侯》《文信国》《方正学》等。

陈梅君的咏史诗多寄寓她的家国之憾、身世之慨和时事之忧。如《感时》一诗,表达了她对鸦片战争的愤慨:“纷纷冠盖拥朱门,谁赠袁安雪里樽。磊块满胸消不去,唾壶击碎诵招魂。胡越居然作一家,年年商贾苦输茶。可怜枯尽苍生血,罂粟开成遍地花。”读史诗中的《读李邺侯传》(6首),则与她创作《九仙枕》密切相关:

 

一品仙衣卧御床,山人梦早醒黄粱。

诸王莫诩烧梨宠,不及深山芋火香。

 

空劳帷幄运筹奇,竖子谁知不足为。

若使移师从北伐,深宫闲杀木鸡棋。

 

莫辨珊珊骨未仙,赤松黄石早流传。

先生悟彻留侯意,收拾英雄讬入玄。

 

瓜摘黄台不忍闻,衔冤帝子泪纷纷。

知机早决归山志,一枕羲皇卧白云。

 

苦口谆谆老泪红,回天力竟护东宫。

中兴他日元和政,原出先生曲突功。

 

由来治乱自元臣,窦董何堪使秉钧。

太息荐贤遗陆贽,最难千古是知人。

 

陈梅君写弹词,也看传奇,看弹词,作诗咏弹词。如《〈紫钗记〉传奇题后》:“一恸凭肩最断肠,人天难觅返魂香。平生颇恨黄衫客,剑下轻饶李十郎。” 《〈石头记说部〉题后》:“一篇风月写婷娉,情海回澜幻玉灵。莫笑红楼浑是梦,世间能得几人痴。”《题〈花月痕〉说部》(4首):“绝代生花笔一枝,伤心人语讬聆痴。时流莫笑谈风月,此是中郎幼妇碑。油碧香车去不回,蚕丝欲尽烛成灰。黄花帘外西风紧,一缕诗魂踏月来。瘦骨珊珊不耐秋,美人眉黛一生愁。虞姬热血湘君泪,迸向梅花树下流。鸟啼花落散香尘,莲岛茫茫莫问津。春镜秋心双写照,画中人是影中人。”此外,她还作诗抒发其创作感言,如《自题〈九仙枕〉说部》:

 

一品衣何在,九仙枕更虚。

千秋香一瓣,痴念结成书。

贤圣犹遭谤,神仙更受污。

公心如日月,万古在清虚。

 

她的诗作既入世又出世,展现其既现实又虚无的复杂人生观。如《剥复》:“初终剥复本乾坤,阴极阳生理自然。宿雨开晴明月霁,严霜回暖百花妍。丰城剑化龙无迹,合浦珠还蚌再圆。造物盛虚原有数,人生知命且由天。”

最能体现陈梅君“哀乐过人”,令人阅后“如闻叹息”的诗作,当是她的感怀诗《秋感》:“此生遭际笑无聊,坐破愁城转不愁。明月慰人三径夜,黄花报我一枝秋。秋千影里徵歌院,络纬声中促织楼。蜗角荣枯争几许,到忘机处便忘忧。 ”还有她的《咏怀示儿辈》(4首),更是“哀乐过人”,阅后“如闻叹息”之作:

 

布裙植髻鬓如丝,兀坐孤吟杜老诗。

书味半生灯做伴,素心千古月相知。

麝脐噬尽愁何补,蜡炬烧残泪尚垂。

落日晚山秋色里,青青独挺岁寒枝。

 

万籁沉沉夜气清,萧然怀抱对孤檠。

居家每作无家念,忤世弥深阅世情。

但得安心惟淡泊,须知养性在和平。

劳劳四十余年里,眼见沧桑几度更。

 

明窗净几竹方床,满架牙签笔墨香。

眼倦不知朱绂贵,心闲长笑白云忙。

一身我自悬鹑乐,万事人争覆鹿藏。

俯仰乾坤泡影里,天风何必问枯桑。

 

巢壶岁月此楼居,欲诵先芬且读书。

东海抟风终起鹗,西江借水莫枯鱼。

尘劳荏苒头将白,世态炎凉志不污。

素履初衣当自信,为牛为马任人呼。

 

微信图片_20250207232020.jpg陈梅君之一生,勤于文学创作,如其《九仙枕新词》第三十回“篇尾诗”之所述:“终朝握管痴成癖,自笑涂鸦拙未知。缕尽芳心焚不忍,妆台课女当新词。”又如黻祯所云:“黻祯侍吾母膝下者二十有八年,自有知觉以来,未尝一日不见其伏案握管也,伏腊宾祭[17]恒以夜分为之,疾病自非甚羸亦不废楮墨勤劬,若是,而遗稿顾寥寥可数者。则以毕生心力,多耗于所著弹词二种中,余事乃及诗耳。[19]也因此,她才得到“擅长文学才女”[20]的称号。她的简介写成条目,被收入《中国近代文学家大词典》(近代卷),从而侧身中国近代文学家之林。

本文原载于《炎黄纵横》杂志2025年第1期,作者为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馆员

 

注:

[1]谭正璧、谭寻1981年合著之《弹词叙录》“九仙枕”条载:“陈梅君名谦淑,福建侯官人,观察陈濬之女,太守林洄妻,嘉定县知事林黼祯母。”误。此外,据2000年8月林则徐后裔联络组刊印的《林则徐世系表》载:“林洄淑配陈鷧淑”,亦误。本文以《闽侯县志》及《文藻遗芬集》为准。

[2]见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下,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364页。

[3]《榴花梦》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长的弹词小说,共360卷,每卷两回,回回有目。全书共约483万字。前357卷为福建女作家李桂玉(1796-1820)主撰,最后3卷,由女作家杨美君、翁起前二人合署“浣梅女史”笔名续成。原书有两序文,一篇是佩香女史陈俦松所写,一篇是作者自序,都作于道光辛丑年(1841)。李桂玉晚年在福州从事书馆教学,曾将《榴花梦》手抄三部赠与门人作嫁妆,民间才得以辗转传抄,并有租书铺公开出赁,在福州风行一时。1954年至1957年间,福州先后发现三部全轶抄本,由省文化局组织收购,后聘请数位老先生校勘,撰写并抄录《校勘记》。这三部《榴花梦弹词》遂分别为福建省文化局、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所收藏。其中,福建省文化局收藏本为原抄本,现存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省图书馆及师大图书馆藏本均有缺失,校勘后始有补配。

[4]林黻祯,即陈梅君次子林黼祯。《闽侯县志》作林黼祯,《文藻遗芬集》署林黻祯。

[5][20]见郑贞文:《由榴花梦谈到镜中梦》,《文汇报》1962年11月14日第3版。

[6]《邺侯外传》, 唐李蘩撰,全书十卷,已佚。现只存有零星的删节本、缩写本,收入宋曾慥《类说》、李昉《太平广记》。其余的零星记载见于一些唐宋野史笔记中。

[7]见《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六十四·李泌,中华书局1975年版。

[8][10]见《旧唐书》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八十·李泌,中华书局1975年版。

[9][12]抄本现存福建省艺术研究院。

[11][14][19]见林黻祯《文藻遗芬集·跋》,民国丁丑年(1937)李秋君校订刊刻本。

[13]关于陈谦的生卒年,2000年8月林则徐后裔联络组刊印的《林则徐世系表》载,林洄淑配陈鷧淑(此处姓名与《闽侯县志》所载不同,疑有误)。陈谦生年不详,卒于1900年。

[15]李秋君(1899-1971),女,浙江镇海人,名祖云,以字行,斋名欧湘馆。民国时期的著名山水画家,画坛奇女子。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她从小精通琴棋书画,饱读诗书,代表作有《中国文学史》《瓯湘馆诗草》《假日》等。

[16]“羹墙”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后以“羹墙”为追念前辈或仰慕圣贤的意思。宋李纲 《邀说十议·议修德》有“思宗社之危而不忘之于寤寐,念父兄之辱而欲见之于羹墙”之句。清顾炎武《前诗意有未尽再赋四章》之一有“因思千古同昏旦,几席羹墙尚宛然”之句。

[17]伏腊,亦作“伏臈”。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后汉书·孝明帝纪》:“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宾祭,年终祭祀的助祭人。《礼记·礼运》:“昔者仲尼与于蜡宾。”郑玄注:“时孔子仕鲁,在助祭之中。”南齐谢朓《齐雩祭乐歌·歌黑帝》:“合国吹,蜡宾。”明唐顺之《月楼唐翁行状》:“后三十余年,嘉靖某甲子,翁年七十余,郡太守请与蜡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