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8 09:1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许步书

我读书画家沈亮


画家沈亮


读书如读人,因人不同,感悟不一。

案头,摆着一位比我年长的朋友、著名书画家沈亮的书画结集:

《沈亮山水画集》(福建美术出版社,1994年5月);

《沈亮花鸟画集》(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1年2月);

《沈亮书法作品集》(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2月);

《中国山水画导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3月);

《芳踪觅韵———沈亮四季百花图谱》(时代出版社,2012年4月)。

我的目光时时落在这些书本上,已经翻阅好几天了,却又迷恋得不愿离开。我企望走近她们、亲近她们。这些结集,像梦中的丽人只能用感觉和心智去抚摸。后来,我终于想到了两个字,也许能概括出画家多年来痴迷于艺术创作的精神。那就是“至诚”。

这位出生于书香门第的福州师范高材生,艺术成就和他的勤奋治学、至诚奉献分不开的。他是当代著名画家陈子奋的“入室弟子”,是位辛勤耕耘的美术园丁。他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从事儿童画的启蒙辅导工作,学生作品已漂洋过海,参加西班牙、希腊、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展出,荣获过国家教委、国家文化部等六家授予的“全国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嘉奖。《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为他做过专题报道。

站在“至诚奉献”艺术长河前沿的沈亮,没有喧哗、也没有高调。在这五部作品集里,我时常感觉到他像蜜蜂那样,默默地采蜜、默默地奉献,给受众以最美最甜的精神食粮。

淡泊的沈亮,他的心里却沸腾着满腔的生活激情,手里那支久经磨砺的笔,时时绘出时代的主旋律,歌颂祖国大好山河、歌颂新时代新生活。他不断地耕作,至今已有无数作品被艺术钟爱者和各地美术馆、博物馆收藏。这种“至诚”奉献艺术的精神,令人敬佩。

沈亮多才多艺,诗、书、画项项优秀,山水、人物、花鸟,科科投入,样样出精品。我与他神交多年。当我在任《海峡姐妹》杂志社副总编时,就欣赏过他那些笔墨恣肆、敷彩沉稳、结体奇倔的书画作品。后来,又陆续在报刊、展厅读到他的一批花鸟、山水画;再后来,又一连收到他出版的书画集。他的多产,不得不让我佩服他的智慧和勤奋。他从小就沐浴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父亲是位书画爱好者,与著名画家陈子奋有深交。所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都与中国画艺术有关。小学时沈亮的画作在市里展出,就一鸣惊人,受到专家的好评。从此,在中学、在大学,他像饿慌牛犊,一头扎进艺术天地,贪婪地汲取中西文化艺术,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绘画风格。

与当代一些年轻的画家比,沈亮这一代画家更多地付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辛苦。艺术毕竟是诱人的,而在当今有点急功近利的浮躁画风中,你要以什么态度去选择,或者说以什么精神去对付?

沈亮对这个问题回答得很完美。他对生活是热爱的,对艺术是投入的。他始终拥抱着一种心智和热情:继承与创新。

正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称赞他:

“沈亮的绘画,从构思到落笔用墨,都在图新求变,别具风貌。‘苍茫’为其绘画艺术的特色,明显地体现在他的墨色上。看他用墨,似乎心无定法,却又是规矩法度在其中。所以他在绘画中的‘苍茫’是极为自然的。沈亮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大笔饱蘸水墨,由远而近,画出山川的大气。……”

王教授评点极为中肯。因为,虽然沈亮的笔墨是传统的,但是他没有随便放弃求新的语言方阵。在他美学领域中,追求的是诗情和画意的境界。正是如此,所有高雅、大气、雄阔、优美、亮丽,都能够进入他的视野,从而被他的画技所驾驭。

沈亮已获得了自己对艺术生活的一种诗意的感悟。他为长城放歌、为泰山赋诗、为大自然的花花草草、为古城的一砖一塔、为历史的踪迹、为现代化的新面貌,释放心中的赞歌和美的旋律。生活征途上,在他的心海里绘下一幅幅艺术灯塔。或许,这就是沈亮的创作灵感和记忆。这种灵感时常在新与旧、继承和创新中夹杂着个性很浓的“苍茫”味。这便是沈亮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他的许多花鸟画往往韵多于气,气多于势。他对作品的要求以及对市场的走势,不会有太多的追问和讲究。

福建省师大美术系教授、著名山水画家杨启舆先生赞誉沈亮的山水画创作:

“……学古而不泥于古,师造化而不拘于造化。……其画风,融汇中西,技艺娴熟,执著于抒写胸中意趣,落笔挥洒淋漓,清新华滋,独成自家面目。”

启舆先生清晰地点明了沈亮的国画作品典型的画风位置,能够在画坛保持着自己的一席之地。沈亮的成功在于他明白自己的创作形式,明白自己的艺术感觉,明白自己的美学追求。他已经不会在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所谓“时髦画风”冲击下左右摇摆,而是走出了自己的画路。

沈亮国画创作,在当代画坛独领风骚的又一个支撑,是他的书法艺术。有人说过诗是画作的灵魂,书法是画作的骨架,画作才是形象的东西。可见书法在国画中的重要性。福建省美协原主席、著名书法家丁仃称赞:“沈亮的山水画得益于笔墨的熔铸。他早年注重书法的历练,即‘引书入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画是讲究笔墨的,他以书法来滋养自己的笔墨,提升了绘画语言的审美含量,终于有了自己面目的山水画作品问世。”

福建省委常委、书画家叶双瑜在祝贺沈亮《芳踪觅韵》书画集出版时,题词“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道出了画家作品的主流本质。

可见,大家很了解沈亮,评论他的作品时都能一针见质。的确,沈亮把自己笔下的作品当作只是沈亮的面目,连书法也只是自己的面目。正是这些东西才触动了读者。

在《沈亮书法作品集》后记中,我读到了这样的一段经验之谈:

“……我们提倡学习书法,应该打开思维之窗可能多地去汲取各种经典笔法的养料,而不是盯着一两家,作茧自缚。我在编写这本教材中也深深体会到,各种书体的技法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历代都有创新的书法出现,才演绎成目前面貌的书法大观。”

这似乎就是沈亮的书法创作心态。

他的书法似汉简而非汉简,古朴厚重,灵动鲜亮,用笔的轻重顿挫,用墨的干湿浓淡,都把握得恰如其分,说明书家的创作心态好,有自己的“面目”。有这样书法“面目”题款在有自己“面目”的画作上,当然会成为画坛上一道亮丽风景。我以为沈亮的艺术作品“面目”是“苍茫、丰厚、灵动”。我相信在同艺术沟通中,沈亮有自己的“面目”:在同读者沟通中,留有自己的“面目”;在与未来的沟通中,还将留下自己的“面目”。

苍茫、丰厚、灵动的面目,是沈亮对于艺术创作灵魂的坚守。

如是我读沈亮。



钟馗驱邪图 沈亮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