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4 09:2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卢善庆

山水大观 武夷精魂

——读胡国钦摄影集《大美武夷——天人和谐交响曲》


二OO九年十二月三日,胡国钦先生的《大美武夷》影集
在世界遗产保护高峰论坛会议举行首发式


我看过武夷山摄影,不止是画册中的一幅,我知道拍武夷山的摄影家,也不止胡国钦一人。然而,能够从上世纪70年代起便关注武夷、追随武夷、探究武夷,又最终出版如此大型的摄影画册《大美武夷》(海风出版社2009年版)的,只有胡国钦一人。这里,想就胡国钦近作《大美武夷———“天人和谐”摄影交响曲》,说点读后感。

一、构架独特

胡国钦这本摄影画册,大12开,288页,硬皮精装、配以精美盒套;收入摄影作品300幅。试想,如果将300幅摄影作品,按拍摄年代来编排、构架的话,不仅是黑白照片在先、彩色照片在后,没有新鲜感,岂不成了一堆史料而已;又试想,如果将300幅摄影作品,按拍摄对象的所在地,如玉女峰、天游峰,以及九曲溪中的一曲、二曲、三曲……来编排、构架的话,岂不成了导游书、旅游画册的插图而已。

怎么办呢?胡国钦有胆有识,打破惯常时空限制,既找到主题———“天人和谐”,又找到嫁接物、切入点———“摄影交响曲”。按照五大乐章构思、编排,即:

第一乐章 山丹水碧———“山奇水曲”的天地大美;

第二乐章 真爱亘古———“天人联姻”的爱情传说;

第三乐章 森林天国———“自然永续”的生态典范;

第四乐章 名山圣哲———“天人一理”的朱子哲学;

第五乐章 诗性人文———“华夏文明”的继往开来。

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代表辛格先生(右)与胡国钦合影


加上前有“前奏曲”《大美武夷》、“序曲”《“天人和谐”看武夷》,后有“尾声”《“终结关怀”说武夷》,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山水观、武夷魂。诚如作者坦诚认为:

“要想编撰一部从历史时空、自然生态、社会人文、思想哲学、地域文化等多重视角、图文并茂、能看能读地展示武夷山大全景的画册,用以记录并推动武夷山改革开放的雄伟步伐,和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的确是摄影、文字和编辑人员的理想彼岸。”

经过一番探索和努力,胡国钦厚重大作搁置在案头书架上,既不是史料,也不是插图,而是具有史诗般时代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集。这是胡国钦成就之处,也是成功之处。

二、抓住特点

我是1956年考进厦门大学,在上海组团,由老师带队出发的。

入闽的第一站是上饶,由上海乘火车去的,住了一晚。第二天大清晨,乘上汽车,经仙霞岭,翻过武夷山。由于中学里读过郁达夫的游记,一切感到不那么陌生。只是当时不懂得武夷山为丹霞地貌,看到初升的朝阳,照耀在红土和绿树构成的众多山峰,鲜亮、壮观,惊叹不已。

我在2003年出版的《触摸流年》一书中写道:“1986、1993、1996、2001年,我四次上武夷,不断加深了丹山碧水、九曲潭流的总体把握,使武夷山水景观的独特性、唯一性得到了彰显而心领神会、著文纪游。”

胡国钦深明此理,30多年来一直苦苦地追求、探索武夷山水景观的独特性、唯一性。

比如,《序曲》后的第二幅作品《飘翠流霞九曲水》(24-25页),据作者介绍,拍摄这幅作品时,他对不同季节的光影效果,作深入观察,最后选择冬天的傍晚,阳光斜照成45°,侧光能将晒布岩几乎垂直皱摺肌理质感充分表现出来,而傍晚,因色温底,呈暖色调,又能使灿若云霞的丹山色彩得以完美的呈现。加上水面倒影,因风而动,成流霞状,配以远处飞筏穿越六曲溪的细节刻画,使画面动静有致,十分迷人。

《飘翠流霞九曲水》这幅作品中的九曲水,除晒布巨岩的倒影呈丹霞色彩之外,全溪碧翠如玉,暖冷色调和谐交融。这是对1600年前,南朝文豪江淹把武夷山作“碧水丹山”审美意象概括的视觉艺术审美再创造。

武夷山水景观的独特性、唯一性,还表现在审美感受基础上的审美发现。为了写这篇书评,我向作者提出,您自己最欣赏的十幅照片,为什么?他列出的其中两张,令我怦然心动的。一是《云海佛光武夷峰》,以云海升腾的六、七层山峰露头藏身、断续成阵为背景,右下角有一佛光环圈,异常生动、奇绝;一般说来,出现“佛光”时,大都是浓雾遮天的,而云海与“佛光”同时出现,的确是难得一遇的奇观。一是《宾客与游鱼同乐》;整个画面,用追随法慢门拍摄,五分之二上方为四只竹排,首尾相接,一字排开,呼啸掠过,融入了虚恍的山体背景;五分之三下方为碧绿溪水,隐隐约约见到游动的鱼群,似乎并不受竹排撑篙声、激水声、人声惊吓、驱赶,而是自由自在地游玩和嬉戏,劲头不减于游人。九曲清溪,人鱼同乐、共享,构成一个“天人和谐”的绝妙境界。

作者十分喜爱上述两幅摄影作品,将她放在画册第一、第二幅位置,成为镇册之宝。

不服老的看山人,原武夷山管理局局长、福建省旅游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木良说:“这是我看到的最完整、最全面地记录大美武夷的一部力作。它充分体现了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的真、善、美。”

三、自然丰富

武夷山除了上述山水景观之外,还有一个生态景观。那就是说,我们面对的武夷山,不只是山,不只是水,也不只是山水自身的生命,而应该是山水孕育了生命,繁衍了生命,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不能想象,一座山、一条水,既没有花草树木,也没有飞禽走兽,那岂不成了秃山荒滩、穷山恶水,还有什么“风景”可看?还有什么“幽趣”、“妙境”可寻?

据作者记述,“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批示下,武夷山被列为我国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武夷山水可持续发展立了头功。上世纪80年代初,“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到闽北调研时,曾被这里的旖旎风光所陶醉,也为一些地方的森林植被遭破坏而痛心。当他来到武夷山下大王峰山麓时,感慨地说,不要再让大王穿短裤衩了,清溪旁可遍植绿竹,让玉女峰也能披上绿盛装。”要感谢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感谢世代武夷人,由于他们共同认知和拼搏,推动了“绿色武夷”的进程。目前,在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里,森林覆盖率为96.3%。森林,为36峰披装,为九曲溪供水,为花草撑伞,为禽兽铺床,构成了一番天人和合、共存共荣的景象。

为此,本书第3乐章题目为“森林王国———‘自然永续’的生态”典范,专门阐述和表现武夷山的自然丰富、多样、永续发展,和谐共处,真正成为“全球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

诗曰:黄岗降势走飞龙,郁郁苍苍气象雄。

我是上世纪90年代,受邀进入“武夷山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的,登上了华东大陆的屋脊黄岗山主峰,见了向南大片中山草甸,认得清与认不清的花草树木、奇禽异兽,还参观了天主教堂、大钟和标本馆,印象颇为深刻。如今,打开画册,让我过了一次“电影”,因为自然比人文永恒,找不出太大的变化。

在这一乐章中,较能体现摄影作品的文化个性,不在全景式、大场面的,而是一些类似国画中斗方系列小品。如,色彩反差(水光焕彩四重奏———五彩池、翡翠潭、宝石涧、金石滩四幅)、解构合成(武夷秋色胜春光———秋水、秋谷、秋林、秋叶四幅;峡谷清泉奏鸣曲———白崖谷流泉、冰臼谷绿波,裸浴谷白水、褐石谷涓流四幅)、一木一景、草甸深秋、铁杉雄风、雪域青松),等,荀而不单,约而有韵,久久玩味,不释于怀。

值得一提的书中黑白照片的运用,一方面能传达彩色照片无法传达的那种幽远、渐离、神秘的氛围。另一方面,其他实性、时代性,可作为历史见证,进行今昔对比,很有说服力。画册,在这两方面通过编排而形成的视觉冲击和理性领悟,十分出色。

四、文化深沉

关于武夷山摄影画册,在我的书架案头,不止一本。其中胡国钦或多或少、深浅不同地参与过。不过,以前的摄影画册一般按三部分来编的,有山水景观、生态景观、人文景观。而胡国钦此书将3化成5,即第一乐章为山水景观,第二乐章为山水与人文景观结合,第三乐章为生态景观,第四乐章、第五乐章为人文景观,显然人文景观加深了,不止是三分天下了。这固然与武夷山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景区、景点不断建设和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有极大关系,更重要的是对用理想和信念、勤劳和智慧为呵护这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应顺时代发展的武夷山人的敬佩之情,得以含蓄的表达,并能用镜头纪实下来。

在这一方面,胡国钦是采用了三个手法来完成其编排和构架的:

一是点化。这在中国传统诗学中叫做“借景因情,情以观景”。在山水景观中,他专门排出玉女峰、大王峰、铁板嶂的故事,不落俗套,进行了全新的诠释,说成“天人联姻”,令人耳目一新。作者认为:

莎翁写的是人间的爱情悲剧,古希腊神话说的是天上的爱情传奇,“牛郎织女”从地上说到天上,“玉女与大王”却是从天上说到人间,立足人间,突出本土,构思独特,而结尾更加令人回味。它与“梁祝”“化蝶双飞”结局不同,而是被“点化成峰”“奇峰双立”。创造了“江山美人为一体,真挚爱情万古存”的审美意象,意味深长。

用如此全新诠释的眼光,来看不同俯仰高低,不同远近组合、不同气候时段、不同天光云影的玉女峰、大王峰,成为另一番情景!

二是上升。朱熹活了70岁,有50年在武夷,有诸多学术成就。胡国钦特别强调他的“天人一理”观,并把它上升到“天人合一”,就像牵牛牵到鼻子那样,与整体书的主题扣紧了、扣牢了,使第四乐章不会跑调,也不会变声,很不容易。

三是延续。向上推,为第5乐章,说了武夷山遗存华夏文明———4000年前夏商时期,古闽人活动;3800年前悬挂绝壁中的架壑船棺,2000年前,西汉闽越王的都城,乃至“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向下延,就是尾声———“终结关怀”。我认为,文化是景观的灵魂,但又不是一般文化。我认同于胡国钦所说的“诗性文化”。这句“诗性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若干跳脱、兑变、跨越、转换,但毕竟能继往开来,能逗起游兴,怎么说也是好的东西。

以上第4乐章、第5乐章的摄影作品,大多为门楼、牌坊、祠堂、亭阁、古巷、古井、窖址、菜园等,深深地打上历史印记,弥漫着怀旧的情结和担当的责任。第4乐章主要是朱熹,对后孔子时代,新儒学的奠基人朱熹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作充分的肯定;柳永附后,诗书兼用,提高了武夷山“诗性文化”的意趣。第5乐章还切入当下,如有广场、山庄、度假新村、高尔夫球场等。有的我游过,有的我没有游过。但,将她们统统归于一种“诗性文化”,无疑地给游人一种素质的训练和品味的提升。

总而言之,《大美武夷》描出山水观塑出武夷魂,其意义远远超出其艺术价值,更具有文献等多元价值,功德无量。



武夷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