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1 01:0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严家梅



唯有素趣伴平生

——“闽中十才子”首座林鸿的故事

 

严家梅

 

 

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都城金陵刚下过一场小雪,天气有点寒冷,但大街小巷,人人都在传诵着两首诗,掀起一股小小的热潮,都城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原来,朱元璋克败群雄后,在金陵称帝。当时,经过连年战争,国家衰败,人民困苦,百废待兴。掌握了政权的朱元璋急于广求人才,振兴朝政,他一边加紧筹备重开科举,一边用各种办法广罗人才,诏示各省、府、县直接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也欢迎有识之士自荐。

那天,朱元璋面试了几个下面推荐或自荐的生员,没有一个让他满意的,只好闷闷地回到寝宫。没等他歇口气,内侍便来禀报,宫门外有一书生求觐皇上,朱元璋正要挥手表示拒绝时,一转念“还是见见吧”,他让内侍传旨,令书生直接到他的寝宫面试。

来者是一位20多岁的书生,他跪见皇帝后,从袖兜里掏出一叠诗笺,交内侍呈给皇帝。朱元璋展卷一看,上面用蝇头小楷誊录着两首诗——《龙地春晓》和《孤雁》。朱元璋这个放过牛、讨过饭、当过小和尚、肚里没有多少墨水的新皇帝,毕竟机智过人,眼光独到,他小声地诵读着这两首诗,不知不觉就被诗中的情景和传递出的那种神韵打动了,当场便录用了他,并授予福建省将乐县司训之职。同时他降旨内侍将《龙地春晓》和《孤雁》两首诗交予翰林院和太学,要求太学生人人诵读。就这样,《龙地春晓》和《孤雁》二诗便传出宫门,一夜间传遍南京城,出现了开头所说的“洛阳纸贵”的情景。

20多岁的年轻人是谁呢?他就是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县宏街的林鸿,字子羽。这林鸿从小就十分聪慧,一目十行,过目不忘,10岁时便会吟诗作赋、通晓音律。及长,其诗词尤工,有盛唐风格。受到当时的地方大儒吴海、陈宪等极力推崇。这次,他见当朝皇帝下诏求贤,不远万里进京自荐,就一炮打响,受到皇帝赏识,自然十分得意。

林鸿在将乐一待就是7年,皇帝又擢用其为礼部精膳司员外郎,成为一名京官。但林鸿身在官衙心在诗歌,苦于没有意气相投、才情相近、能与之吟和的诗友。在洪武十年(1377年)不到40岁时便辞官归隐,回到了老家福清。

林鸿辞官回到了家乡福清,恰如鱼儿回归大海,心情特别舒畅。此时,许多以前的诗友,如闽县(今福州)人郑定(字孟宣)、长乐人高棅(字彦恢,又名廷礼)、闽县人周玄(字又铉,一字微中)、将乐人黄玄(字铉之)、长乐人陈亮(字景明)等,都赶来福清,和林鸿一起冶游山水,吟诗作赋,相互酬唱。后来又有侯官人王褒(字中义)、侯官人唐泰(字亨仲)、长乐人王恭(字安中)、永福(今永泰)人王偁(亦作王称,字孟扬)等人慕名拜林鸿为师,从其学诗,都成为当时著名的诗人,时称“闽中十才子”,林鸿则为十才子之首座,备受推崇。

这一期间,林鸿写了许多诗词,多以纪游、应酬为主,诗风继自盛唐,诗之“神秀声律、粲然在备”,“骨气”与“菁华”并足,“春华”和“秋实”相兼,成为闽派诗论的纲目。其诗声调圆稳,格律整齐,一洗元代诗人纤弱之习,后世称之为“闽派”诗风。

一次,林鸿与朋友和弟子游瑞岩山,林鸿当场吟唱《游海上瑞岩》诗一首:

海国横秀色,兹山何郁盘。

黄金亘楼观,积翠开峰峦。

登高恍神游,驻目穷遐观。

地迥云物古,天秋松桂寒。

於时灏气清,东溟净液澜。

精思落天外,回飚生羽翰。

尝闻有灵草,可以驻颓颜。

且毕济时略,金梯期再板。

听者莫不击节称妙,言该诗不但道出瑞岩秀色,且抒发了作者的胸臆。

又有一次,林鸿一伙人畅游石竹山,在僧房林鸿泼墨疾书,成《石竹紫云洞》一诗:

群峰际东海,一峰凌紫云。

昔人炼丹处,石室莓苔纹。

飘飘龙虎车,即此上丹阙。

惟留白鹤影,宛在青松月。

下有静者庐,其人颇淳厐。

一水落天镜,万花明月窗。

药物有时遐,还来叩岩关。

心与鱼鸟乐,身随天地间。

伊余困流俗,十载未应还。

长歌赋招隐,梦逵天涯山。

当夜,一伙人夜宿石竹山,第二天林鸿又有一首《夜宿芙蓉峰》诞生:

香刹瞰林邱,逢僧信宿留。

风帘乘月卷,露覃带凉收。

宿鸟微喧曙,明河澹泻秋。

一经空寂境,人世漫沉忧。

林鸿的诗名越来越显,附近几个省的诗人都慕名前来向他请教切磋诗艺。时有晋陵引礼舍人浦源系无锡人,也十分爱好诗词,他听得林鸿的诗名,十分仰慕,不远万里前来拜访。为了能一晤林鸿,他便把一首诗交由周玄、黄玄呈送林鸿,二玄一见那首名为《送人荆门诗》中有“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的诗句,惊呼道:“这是我们老师的诗啊!”连忙把浦源引见林鸿。林鸿对这个不远万里来谒的诗人十分关照,让出自己住的房子给浦源住,并请浦源参加他们的诗事活动。经过一段时间,浦源的诗词有了很大的长进,名声因此大振,也成为当时著名的诗人。

林鸿的结发妻子朱氏,也能写诗,可是英年早逝。许多年后,有一次林鸿出外游历,路过闽县(今福州),看见一个女子在庭前焚香,便心生爱慕之情。这个女子叫张秀芬,自幼父母双亡,与姨妈同住红桥之西,以红桥为号。张红桥自幼聪慧,文才过人,亦善诗词,虽然生活清苦,但当地豪绅争相为之提亲,红桥都不答应,申明:“要嫁给李太白那样有才华的人。”于是许多知名文人纷纷寄诗求婚,但都没有赢得红桥的芳心。林鸿于是便央托红桥的邻居老妪带一首诗给红桥,诗云:“桂殿焚香酒半醒,露华如水点银屏;含情欲诉心中事,羞见牵牛织女星。”以此示爱。张红桥见诗大喜,也写了一首诗回赠林鸿,诗云:“梨花寂寂斗婵娟,银汉斜临绣户前;自爱焚香消永夜,从来无事诉青天。”老妪把红桥的诗交给林鸿,并贺道:“张娘子从来未与其他人和诗,今日她写诗回给你,看来相公有喜了。”林鸿大喜过望,遂求老妪为其做媒,迎娶红桥为妾。婚后两人志趣相投,一唱一和,十分美满,传为佳话。一年之后,林鸿因应朋友之邀,去了金陵,红桥日夜思念,因此感念成疾,一病不起,不久便溘然长逝。张红桥死后,林鸿十分哀痛,写了许多悼亡诗怀念他的红颜知己,此时他的诗风也为之一改,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怀和哀痛,其中,有《念奴娇》一首、《摸鱼儿》一首、《悼亡诗》八首传世。

 《念奴娇》:“钟情太甚,任笑吾,到老也无休歇。月露烟云都是恨,况与玉人离别?软语叮咛,柔情婉恋,熔尽肝肠铁;旗亭把酒,水流花落时节。应念翠袖笼香,玉壶温酒,夜夜银屏月;蓄喜含嗔多少态,海岳誓盟都没。此去何之?碧云春树,今晚翠千叠;图将羁思,归来细与伊说。”

《摸鱼儿》:“记得红桥,少年冶游,多少两情之绪;金鞍几度归来晚,香靥笑迎朱户。断肠处,半醉微醺,灯暗夜深凭;问情几许?情应似吴蚕吐茧,撩乱千万缕。别离处,淡月乳鸦啼曙,泪痕深,红袖汙;深怀遐思何年了?空寄锦囊佳句。春欲去,恨不得长缨系日留春住;相思最苦,莫道不消魂,衷肠铁石,涕泪也如雨。”

 《悼亡诗》:

    其一:“女螺江上送兰桡,长忆春纤折柳条;归梦不觉江路远,夜深和月到红桥。”

  其二:“骊歌声断玉人遥,孤馆寒灯伴寂寥;我有相思千点泪,夜深和雨滴红桥。”

  其三:“残灯暗影别魂消,泪湿鲛人五线绡;记得云娥相送处,淡烟斜月过红桥。”

  其四:“春衫初试淡红绡,宝凤搔头玉步摇;长记看灯三五夜,七香车子度红桥。”

  其五:“一襟拥恨怨魂消,闻却鸣鸾白玉箫;燕子不来春事晚,数株杨柳暗红桥。”

  其六:“伤春雨泪湿鲛绡,别燕离鸿去影遥;流水落花多少恨,日斜无语立红桥。”

  其七:“绮窗别后玉人遥,浓睡才能酒来消;日午捲帘风力软,落花飞絮满红桥。”

其八:“云娥酷似董妖娆,每到春来恨未消;谁知蓬山天样远,画拦咫尺是红桥。”

林鸿因为对张红桥思念过深,不久也病倒了,约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逝世,仅活了40多岁。朋友们将他的诗作结集刊印,有《林鸿诗》一卷、《鸣盛词》一卷、《鸣盛诗》四卷传世。

林鸿一生与诗为伴,他与红桥之韵事流传明清两代;清词论家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卷六中有“古人云:‘不羡君才羡君福’,吾于子羽,亦作如是想。”

后人有评其为:“富贵荣华全抛却,唯有素趣伴平生。”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