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1 16:2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益群

千山金碧歌盛世
——记新金碧山水画家江爱松


江爱松



福州画院专职画师,省美协理事,省市人大、政协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江爱松,师古、师今、师自然,追寻中西合璧之道,浓厚的传统笔墨趣味与强烈的时代气息融为一体,使他的新金碧山水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海岛少年 天资聪慧

琅岐岛是闽江口的明珠,四季分明的田园风光得天独厚,在这人文荟萃的村庄里,江爱松从高祖时代的富甲一方到近代家道中落,父亲不幸早逝,早早便领略到了生存的艰辛。

江爱松的母亲是个传统的裹脚女人,粗识文字,却心灵手巧,擅长女红,尤其精于线描,小爱松每每于母亲专心作画之际,一边帮衬,一边悉心学习,耳濡目染,也迷上了绘画,不论是墙壁还是橱柜,也不论是桌子还是地板,只要是有空隙的地方,都密密麻麻地被他涂上自己的得意之作,母亲也不会有丝毫的责备。母亲认为“这是孩子的天赋,要顺其自然”。有了母亲的呵护和宠爱。良好的家庭氛围,虽然清贫,却也其乐融融。

有道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爱松从小勤快无比,跟随大人插秧、挑肥、种地瓜、翻藤,田间的农活无师自通。他带着乡里的孩子上山砍柴,海堤设围抓鱼捕虾,所有收获,贴补家用。

在小学里,教美术的校长,发现了小爱松的与众不同,悉心教导,6年的光阴,爱松的书法与绘画已经是孩童中的佼佼者。每当学校出墙报、出布告、发通知皆出自爱松的笔墨,他成了乡里的小名人。

小学毕业,因家道艰难,江爱松想要辍学做工,校长闻讯,极力劝阻。校长把他保送到闽侯亭江中学,还亲自买了生活、学习用品,送他踏上求学的征途。如今,爱松功成名就,母亲与校长却已作古,不曾报答母亲、恩师情谊,是他心头唯一的痛。为缅怀母亲,他把新修居所命名为“念慈斗室”。他在画作《渔舟唱晚》里,以清新柔润的笔调描绘出月夜下的简静清妙。那是先生梦萦魂牵的故园,那里停留着母亲和恩师的记忆和怀念。

金碧山水


负笈师大 任职莆田

为了早日帮助家庭解除负担,江爱松不顾师长们苦口婆心的劝解,毅然报考了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在专业的高等美术院校里,他的视野和学识有了质的飞跃,老师们对色彩的观察力和运用能力让他深深着迷。那时,他的素描还不算最好,就利用课余的时间,刻苦练习。月朗星稀之夜,同学们游玩嬉闹,他从窗户爬进教室,一个人聚精会神地埋首作画,一边琢磨、一边分析。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中,不断进步成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的专业课全是优秀,还是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回忆往事,他感叹道:“当初学到的知识运用至今,让我终生受用。”

上世纪70年代,他辗转调到了莆田地区行政公署文化局,负责地区的美术、文学、组织工作,这份工作与他所学的息息相关,让他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在他负责的美术工作中,每年一次,带着各县文化馆的美术干部和作者远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参观画展,开拓视野。还创办素描、油画、国画等训练班,聘请著名画家开堂授课。为了加强对大自然的感悟能力,带着自己的艺术创作队伍,走南闯北,在名山大川的洗礼下,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得到升华。自己也在现实的美丽中得到了灵感,创作出中国画《不眠之夜》,油画《体育之乡》等作品。

工作中,江爱松是个优秀的领军人,善于发现人才,提拔才俊。在他担任莆田地区文艺刊物《蒲公英》主编时,十分注重文学队伍的训练。一旦发现有潜质的人才,就想方设法把他们送到高等院校深造。生活中,江爱松善解人意、助人为乐。有位学兄在仙游一中教书,因为妻子生病,无人照料,他主动出手帮助,调到《湄洲日报》,并在经济上予以资助。此外,他还以收藏作品名义,资助一些生活贫困的老书画家。

江爱松的人品使他的声望日隆,成为朋友们的良师益友而备受敬重,具有信服力和凝聚力。在莆田地区工作13年,把最精华的岁月留在莆田地区文艺界,莆田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金碧山水


进入画院 如鱼得水

回到福州后,先生一心想弃政从艺,却难以如愿。只好在市美术馆工作之便为福州书画界尽心尽力。美术馆举办的十人百幅书法展,好评如潮,继而办书画函授大学,在他的努力下,总校领导肯定了福州的办校成绩,并把全国函授大学的校长办校交流会放在福州,让他在会上做了介绍。

上世纪90年代,江爱松进入福州画院,终于天随人意了,可是他却犹豫起来了。自己画过国画人物,还有油画,俗话说:“术业有专攻”,自己要走怎样的艺术道路呢?那一段时间里,他经常默默地抽烟,埋头沉思,院长郑乃珖和同仁们一起为他分析利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终于有一天,他狠狠地把烟蒂掐灭,毅然决然地说:“山水!”山水容量大,表现手法多,不受约束的可容性有着自由发挥的空间,但他也有所顾虑,因为自己山水画的底子薄,创作少,如何变弱为强?那时,他住在办公室里,足不出户,一天不下10小时埋头临摹历代名家名作,从魏晋风流到唐宋遗韵,白日里笔不离手 ,夜里书不离手。沉湎作画的时候,妻子出门交代,锅上的饭留心一下,可是他的思绪一旦进入创作状态,一切都抛到九霄云外,等到一股焦味传来,饭菜早就烧焦了。近20年的光阴,他一直沿着师古、师今、师自然的艺术宗旨探索不止,春去秋来,觅觅寻寻,终于有所颖悟,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大胆创新 千山金碧

江爱松注重传统,继承北宋山水之神气,凝重雄浑,山林泽薮,平远险易,飞流危栈,烟云雪雾弥漫,水际山石突兀。南宋的灵动与虚静,溪桥渔浦,洲渚掩映,笔法细润,精丽巧整。他笔下的《山河颂》: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绵延逶迤,大气磅礴,笔墨清润,峰岩苍翠,松苍木茂。深深的沟壑,一练清泉倾泻而下,林麓江皋,幽奇与沉厚相映成趣,隽逸妍雅,令人萌生亲临的游兴。

江爱松的一幅拟倪瓒笔意图:一脉土坡,几棵萧疏的老树,笔墨简淡,草亭内外,文士对酒坐卧,中间留白的手法表现出风平浪静和旷远的天宇,画面静谧、一派松林的古淡天然,荒寒清隽。用一组王维诗句补白,字迹清秀,盎然成趣,增添了画面的美感,如诗韵跳动。

江爱松师古但决不生搬硬套,正如大画家石涛所云:“笔墨当随时代”。他把早期所学到的光学、透视学、空间、色彩理念融入传统的笔墨线条和西画的构成理念融入哲学中的矛盾与统一、易学中的阴阳开合原理之中,大大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把山水的博大和俊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色彩的置换更是驾熟就轻,明丽的色彩如天女散花般点染画面,而同一色调的明暗冷暖变化,营造和谐明畅,使整体的画面层次分明,端严静雅,文采秀丽。

绘画中,他运用哲学理念制造悬念,使造型和质感更加丰富。采用《易经》的阴阳五行对山的营造,水的流向,落笔都有意识的巧妙安排。艺术的进步必须建立在兼容并蓄的基础上,这个观念促使他表现画作的手法精彩纷呈,有的作品似油画清新明朗,富有奇趣,有的带有装饰的效果,点、线、面与黑、白、灰的合理布局营造出中国传统意境的幽邃和韵味,山石的铿锵和流泉的铮淙,如乐音和鸣,绚烂和悠远相得益彰。

他的作品《黄河之水天上来》:有悬崖危岸,用传统的篆隶线条皴出巨石的冷峻,厚重,平旷的画面,黄河之水从四面八方汹涌而降,用留白手法把气韵生动的波涛浩渺表现出来。在水面上皴染金色,黄河的“沙卷狂涛”真实再现。收千里于咫尺,独具匠心的金碧重彩就像一曲雄壮《黄河曲》铿锵有力,流动着一串串华美的音符。

江爱松多次成功举办画展,好评如潮;他的诸多佳作被国家图书馆、美术馆、研究院,中央台和美、英、法、日、意、加等使领馆以及现任香港特首曾荫权珍藏。许多重要场所陈列其巨幅画作。作品编入十余部艺术典籍,荣获国家人事部艺术人才研究会“当代中国画艺术杰出人才奖”、国家文化部文艺中心“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省电视台新闻频道、体育频道多次播放《八闽之子》江爱松专题。1994年,美国中华艺术家学会邀请先生赴美作艺术交流,办画展,开学术讲座,《世界日报》、《国际日报》、《星岛日报》等多家中文新闻单位均给予高度评价与热情赞誉。

用高雅堂皇的新金碧山水奏响盛世之音,在这条东方意境和西方理念结合的道路上,江爱松沿着新金碧山水的方向不断努力探索。我不禁为他的执著和坚韧所感动,为他的谦和仁德所折服。用一副楹联表达我对他的敬重:

胸中江海,落笔生辉开胜境;

画里松涛,流光溢彩见殊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