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4 00: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展 华

说唱音乐的“活化石”——记中华南音始祖庙东山御乐轩


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确认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音乐)”的东山岛,近邻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与台湾遥相对望,是全国去台人员最多的县份。东山岛的“东山南音”及其古老的南音曲坊“御乐轩”扬名中外。

在2007年8月2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漳州市共有10项榜上有名,其中“东山南音”位居“高山族舞蹈”之前。2008年5月3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东山南音”的代表性传承人张福禄也名登榜上。

南音,也称南乐、南管、南曲等,源于汉唐,传于宋,盛于明清,原本是御制曲乐,因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它荟萃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为一体,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因而被誉为中国说唱音乐的“活化石”。据悉,我国继昆曲之后,准备向联合国敎科文组织申报南音为非物质的世界文化遗产。

南音于五代时期即公元10世纪中叶传入闽南。在闽南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南音的故事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泉州安溪人李光地在朝廷当宰相,他让闽南五位南音妙手晋京为康熙皇帝演奏典雅优美的南音,皇帝听了非常高兴,赐封他们为“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并赐赠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志趣高洁的南音艺人不愿留在京都做官,仍然回到故乡寄情丝竹。从此,南音誉满四方,备受人们的推崇。这也就是历代相传的《御前清曲》的故事。在李光地的故乡安溪县湖头镇,人们可以看到其祖居的一副对联:“绮罗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令人怀想当年南音繁盛兴旺的情景。

南音的曲目分指、谱、曲三大部分。指亦称指套,每一首套曲均有唱词、乐谱和骨(琵琶弹奏指法)三个方面,比较完整。原有36大套,后来发展为48大套。每套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根据故事的情节内容每一套又可分为若干节,而每一节都是一首独立的乐曲。 谱,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每一首套曲的乐谱包括工尺谱和骨(演技法的标记)两个方面(没有唱词)原有13大套,后来发展为16大套。每套内均包括3至8个曲牌。内容大都描写四季景色、花鸟昆曲。曲,即散曲,俗称草曲。它数量最多,流行最广。其结构简短、词曲活泼,内容多为抒情、写景与叙事之类。

南音所用的主要乐器洞箫又称“尺八”,十目九节,长60厘米,沿用唐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前几年日本“尺八”演奏团来泉州访问,就是自称要来“尺八的故乡”寻根觅源的。演奏南曲的琵琶(南琶),弹奏时采用横抱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然而异,却和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和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南音的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拍板与唐以前的“节”相同。而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

据学者研究考证,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韵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姿势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着密切关系,“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它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特别能够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心脾。

多数中外专家学者认同南音界传统说法,即后蜀后主孟昶(919~965年)为中华南音创始人,并用许多史料加以论证。孟昶之妃花蕊夫人所著《宫词》156首,记叙孟昶创始“御制新曲”者比比皆是,其中尤以“御制新翻曲子成,六宫才唱未知名。尽将咸角来抄谱,先按君王玉笛声”最为精辟。

明清时代,东山岛是军事要地,建置铜山水寨所,外地官兵携眷到铜山(即东山岛)守卫定居,并传播文化艺术。东山岛又是重要通商港口,海运业发达,通航到厦门、上海、天津、广州、潮汕一带,许多戏曲音乐如潮剧、汉剧、昆剧、南音也随之传入东山岛,唱曲演戏活动盛行于全岛。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作为教习南音学艺的场所“御乐轩”便应运而生。

据专家学者研究,早在清乾隆二十七年“御乐轩”曲坊诞生前,东山岛就已经有了南音演唱群体。被称为“中华南音始祖庙”的东山岛御乐轩坐落东山岛铜陵镇铜兴村,大门对联书曰:“御苑箫笙吹白雪,乐轩歌舞奏黄钟”。曲坊古龛内对联书曰:“或笑或啼真面目,为歌为舞改声容”,反映清朝初期南音曲、舞、戏三位一体的原始风貌。后龛对联书曰:“洞箫檀板御前客,华盖霓裳月里歌”。轩内中间“郎君府”是保留至今的世界最早郎君府,神龛奉祀南音创始人、宋谥“郎君大仙”、五代十国后蜀后主、西川人孟昶(919~965年)雕塑像,兼祀太子孟元吉、大将赵廷隐,三尊古雕塑像均为清初艺术佳作。保存完好的孟昶木雕像、古拍板、古琵琶和御乐轩轩所被中外弦友誉为“国际南音四宝”。

东山岛的“御乐轩”是中外最古老的南音曲坊。东山南音,保存着极其丰富的艺术音乐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尤其长于抒发恋人相思、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深得“三胞”所喜爱,他们称为“乡音”。

从南音的乐器、曲牌、乐曲内容和演奏形式等方面来看,它既保存不少古典音乐的传统成分,又有不断嬗变、发展的历史痕迹。曲牌方面,有出自唐代以前的《子夜歌》、《清平乐》、《阳光曲》、《汉宫秋》、《折柳吟》等;出自唐代大曲的《三台令》、《深州曲》、《甘州曲》等。到清代,南音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创作了生动活泼、节奏明快、唱词通俗的曲调,创作了一些讽刺封建剥削制度,歌颂劳动妇女的曲词,突破了原来局限于描写男女爱情和历史故事的范围。

东山南音的唱词、歌词均用被称作“语言古化石”的闽南方言,文词雅俗,浅白易懂。演奏时,唱者居中,亲执拍板,左手三块,右手两块,以琵琶、三弦、二弦、洞箫、笛、小唢呐伴奏,依韵而唱,与乐器声音一气呵成,音色委婉优美,缓慢深沉,悦耳动听,深受海岛广大群众的喜爱。

由于清代康熙帝敕封南音为“御前清曲”,赐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东山岛御乐轩南音社珍惜这些荣誉,自古至今,举凡演唱场地,必定撑起一支三层黄凉伞,凉伞上题书“天子同乐,御前清曲”。同时排有书、笔、手帕、扇、素珠、拂尘、桃花、柳枝八种物件。 演出的剧目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如《陈三五娘》、《金花赶羊》、《李三娘》、《吕蒙正》、《昭君和番》、《杂货记》、《龙井渡头》、《打花鼓》等。

作为中华艺术瑰宝的东山南音,千百年来得以流传至今,主要是有一批钟情南音的海岛艺人,他们重视扩大交流交往,即使在上世纪“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他们依然三三两两,暗地里教唱,使东山南音不失声不变调,得以薪火相传。1990年11月,菲律宾长和郎君总社成立170周年庆典,特别介绍东山“御乐轩”。

1995年以来,东山“御乐轩”南音社积极开展中外南音艺术交流活动,多次参加在泉州、厦门举办的国际南音大会唱,出访菲律宾、澳门,参加中外南音联欢演唱,并与台北、金门的轩友乐社结成姐妹社。近10多年来,菲律宾、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20多批南音弦友到东山“御乐轩”谒祖,并和该轩南音社青少年艺人联欢演出交流。铜兴村杨吉平、杨舜敏、杨舜专兄妹3人成为“御乐轩”南音社的三大明星,多次在国际南音大会唱中获奖。年近五十的张福禄,其琵琶、三弦和二弦演奏水平和“古曲新词”的创新,得到“名师出高徒”的认同评价。2008年10月25日,新加坡国际著名口琴大师游宏钊到东山岛进行音乐交流,他在与东山“御乐轩”南音社的交流演出后,感慨地说:“东山的南音很美妙,东山岛不愧是‘中国民间音乐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