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7 10:4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唐宝洪

 

驶向那壮阔海域的一片风帆

——张胜友的文学风景线

唐宝洪

1972年,文学青年张胜友与作家张惟合影.jpg

一九七二年,文学青年张胜友与作家张惟合影。

 

他是一介书生,用40年的时间书写和记录中国改革!

他,张胜友,从闽西大山走向全国的文儒,他心底深深烙印上客家人的秉性:勤劳,谦逊,宽容,善良,助人为乐,锐意进取……20099月,他从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回归到一个普通作家的身份。多年来,他的一个又一个成就轰动文坛——

荣登“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榜。《世纪回声》一书入选“共和国作家文库”。《让汶川告诉世界》荣获“建国60周年优秀报告文学奖”。与胡平合作的《世界大串联》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报告文学奖,《风帆起珠江》一书列为国家图书馆配书工程。《古田:1929》荣获2009年度“中国作家鄂尔多斯优秀作品奖”。历史文献片《古田会议》在央视十套黄金时段播出,并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2008-2009年度纪录长片十佳作品大奖。电视政论片《风帆起珠江》获全国电视星光奖(纪录片最高奖)。

在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实台播放的900多部纪录片中,网友评分前十名里有张胜友的三部政论片:《闽商》、《风帆起珠江》和《古田会议》,其中《闽商》以9.9的高分长时期稳居榜首。

201012月,张胜友当选“当代中国十大杰出人物”。

2011117日和124日,海峡卫视“客家人”频道播出人物专访《张胜友:一介书生的家国情怀》(上、下集)。

2011年,张胜友创作了《风从大海来——献给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

2014年,5集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在中央电视台黄金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国内外产生重大反响。

201892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张胜友为厦门创作的《大海的召唤——厦门自贸片巡礼》。

2018116日凌晨零时十分,张胜友溘然长逝!

如果把文学比作壮阔的海域,张胜友是壮阔海域里一片鼓满激情、才情的风帆。

下面,就让我们追踪一下张胜友这片风帆的航程。


一  风帆在苦难磨砺中起航

19489月,张胜友出生于福建永定高陂镇北山村一户农家院。父亲张超格——毕业于中山大学华南分院中文系的知识分子,在为他取名时,联想到“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滕王阁序》中“十旬休暇,胜友如云”佳句,乃取名“胜友”。

童年时代,张胜友的文学天赋就初露端倪,从小学到中学,他的作文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宣读,作文比赛常得一等奖。

张胜友的文学之帆还没有来得及升起,就因为一个挫折而偃息。那时,他刚念初二,解放军空军某部到他们学校招收飞行员,他满怀憧憬地报了名,但他的家庭成分“工商业地主”使他的这一梦想破灭。他意识到以他的家庭出身,从事与政治联系太密切的文学创作是一条危险的道路,从此,把心思放在数理化,并以全县第一的中考成绩考上永定一中。

“文革”爆发,由于家庭成分不好,再加上他父亲被挂上“牛鬼蛇神”和“反动学术权威”的牌子挨批斗,张胜友成了“狗崽子”。就是在这种极度晦暗的岁月里,他联络那两个曾经一起对天盟誓当作家的好友,以及另外几个爱好文艺的同学,借“革命”的名义,办起一个油印的“文学刊物”《朝晖》。《朝晖》只办两期便被县里的造反派勒令停办。

1968年,张胜友卷起铺盖回到老家高陂北山,开始了他的知青生涯。除了种田,农闲时外出修公路、架大桥、建水库、挖矿槽、开山炸石,还干过一段时间的泥水匠,后来走村串户当裁缝。其间,少不了被割“资本主义尾巴”关进土牢喂蚊子,也曾因和生产队长吵了几句险些遭绳捆索绑。这段经历,在他的口述记录文章《我的财富是经历》一文中有详尽记述。

正如张胜友的文学引路人张惟所言:“任何杰出人物或凡夫俗子,家乡的浅浅的溪流,都是他走向人生拼搏的海洋最初的潮汐。”张胜友的文学之帆,注定要在家乡升起并起航。

学裁缝刚出师不久,张胜友无意间看到一位文友发表在刚复刊的《福建日报》“武夷山下”副刊的短篇小说,深受震动,毅然卖掉缝纫机,白天在农田摸爬滚打,晚上在煤油灯下撑着极度疲倦的身躯熬夜写稿。他把稿件投给县里的刊物《工农兵文艺》,主编这份刊物的福建省委宣传部下放干部、作家张惟慧眼识珠,编发了张胜友的处女作小说《禾花》(1972年),并特地搭乘运载石灰石的拖拉机到北山村去看望他。张胜友和张惟在苦难中相携文学,谱写了感动文坛、持续至今的师生情深佳话。

自处女作发表后,张胜友一发而不可收,小说、散文、诗歌,什么都写,几乎每期《工农兵文艺》都有他的作品。他被借调到县报道组搞报道,工作之余就帮张惟编刊物。1975年,张惟调任龙岩地区文化局创作组组长,经张惟推荐,张胜友又成了龙岩地区文化局的临时工,除了打杂之外,还协助张惟编《闽西文艺》。工作之余,他勤于写作,19771226日,他分别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散文《闽西石榴红》、在《福建日报》副刊发表散文《登云骧阁》。随后,出版了散文集《闽西石榴红》。其间,龙岩地区文化局几次动议要给张胜友办转正,福建省团委也想调他去编刊物,但都因他家庭成分不好而功亏一篑。

张胜友在复旦大学.jpg

张胜友在复旦大学

1977年恢复高考,张胜友考进复旦大学中文系。跨入校园不久,感悟新时代的和煦春风,张胜友即挥笔创作了《大学生圆舞曲》歌词,这首歌词经人谱曲后参加当年“五·四”青年节上海大学生文艺汇演,荣获一等奖。随后,这首歌经国内一流作曲家重新谱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省(市、自治区)电台“每周一歌”栏目播出,唱响大江南北。

1996年,张胜友当选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在用字极为“吝啬”的创作简历上,他写上“1977年由龙岩地区文化局出版散文处女集《闽西石榴红》”。他心存感念,对家乡的文艺刊物《文化闽西》十分关注,并两度把自己的新作交给《文化闽西》首发。


二  风帆高扬“时代大报告”

中国改革开放30年,风云激荡30年。

张胜友的大学时代,适逢“真理标准”大讨论和思想解放运动。这个时期,报告文学作为文学的轻骑兵,发挥了最积极、最热情、最勇敢的作用。1982年,张胜友大学毕业,在光明日报社当记者。

大报记者的大视野与多年的文学功底、生活积累相结合,让张胜友的文学才情有了新的爆发。他自己创作或与胡平合作的《世界大串连》、《历史沉思录》、《命运狂想曲》、《穿越历史隧道的中国》、《东方大爆炸》、《破冰之旅》、《在人的另一片世界》等报告文学作品,视野宏阔、情怀激越、角度独特,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荣赝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大奖。他以雄厚的创作实力崛起为中国报告文学界的一员骁将,于1984年加入中国作协,并被推举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桂冠之于张胜友,有实绩为证:他任光明日报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期间,对出版业改革小试牛刀,当年扭亏为盈,还清360万元外债,并上交报社80万元利润;他调任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期间,提出“追求社会效益最优化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改革思路,实施“编辑部与发行部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改革路径,成效显著,在出版业引起强烈反响并起到示范作用;他任职九年间,作家出版社先后有1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及优秀畅销书奖等奖项,图书年发行总码洋由1200万元飙升到1.8亿元,主营业务年均增长率达到67.60%


三  风帆奏响“伟大时代的交响乐章”

影视政论片创作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哲学、新闻、文学……诸多文体的综合,它的语言,既是文学的,又是哲理的,同时还是诗化的。张胜友创作影视政论片,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迄今已创作了《力挽狂澜》、《十年潮》、《商魂》、《历史的抉择》、《中国公务员》、《让浦东告诉世界》、《闽西:山魂海恋》、《崛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风帆起珠江》近30部,可以说囊括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历史,见证了改革开放中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实录了众多标志性、代表性人物。如果说散文集《闽西石榴红》是张胜友文学起步的第一块界碑,他的“时代大报告”是其文学道路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他的影视政论作品则是超越于前者而登上的新高峰。

2007年5月,笔者在中国作协大楼采访著名作家张胜友.jpg

2007年5月,笔者在中国作协大楼采访张胜友(右)

《十年潮》是一部总体观照中国十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作品,揭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随着改革的深入,一大堆问题也暴露出来,改革之艰难、痛苦、彷徨,在历史的风霜里定格为那个特定时期的记忆。张胜友忠实地为时代和人民立言,适时推出《历史的抉择》。这部政论作品,壮阔、雄浑、豪迈,气势如虹,以邓小平同志两次南巡活动为主线,以深圳特区的创建和发展、深圳改革的示范作用以及在国内外的辐射效应为副线,呈现出一种极有张力的壮阔之美与阳刚之美,带给读者崇高庄严的审美感受。《十年潮》和《历史的抉择》双双获得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其中《历史的抉择》还被指定为党的十四大代表大会代表集体观看。《风帆起珠江》则以广东的改革开放历程为切入点,全景式地追溯了中华民族对强国梦想的艰难曲折的寻觅历程,形象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等重大课题,具有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具有深厚的积史积淀、丰饶的现实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性,以恢弘的气势、昂扬的风骨、严谨的构思、绮丽的文采,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双丰收和双突破,进一步确立了张胜友中国政论文学领军人物之一的地位。

在接受《作家通讯》特约记者孟英杰的采访时,张胜友谈及创作《风帆起珠江》时的心态和感受。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他的内心一直澎湃着激情,曾在房间里把一张大地图铺在地上,用放大镜来寻找、搜索、追踪珠江的走势……在写作过程中,他觉得自己像在爬山,爬得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腰酸背疼,几乎爬不上去,但他咬紧牙关,终于爬上了上一座思想的山,一座艺术的山。继《闽商》之后,他又推出一部又一部电视政论片:《古田会议》、《海西,扬帆远航》、《东莞,城市传奇》、《闽西,红色记忆》、《厦门长镜头》、《中国有个三都澳》《风从大海来》《百年潮?中国梦》《神话——鄂尔多斯高原》……

2014年在北京举行的张胜友政论作品研讨会上,与会作家高度评价张胜友政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誉其为“伟大时代的交响乐章”。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在题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与呼》致辞中,赞赏张胜友是“当代文坛有着突出成就和广泛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家”,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作家”,是“一位有着充分的理论准备和深刻的思考成果的作家”,是“一位激情饱满、气势雄浑而又笔墨含蓄、风格简约的作家”。与会专家学者进一步谈到,政论影视文学作品的发展适合于中国国情,张胜友开辟出一条新路,其作品兼有诗歌的抒情、小说的人物塑造、散文的叙事、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历史著作的知识性及哲学著作的睿智,开创了政论影视文学这一新文体。

纵观张胜友的文学创作,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召唤着他!文学的大海在召唤着他!张胜友,这片从闽西红土地起航的文学风帆,在文学这一壮阔的海域里定格为永恒的坐标之一。

《珠江:东方的觉醒》.jpg

《珠江:东方的觉醒》张胜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