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4 10:0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 奔

 

《林奔自选集》自序

林 奔

 

林奔.jpg

林奔近影

 

一辈子跟文字打交道,晚年愿望是出一本书。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参加南下服务团入闽70周年,谨以此书作为我的纪念和献礼吧!

此书自选、自编、自校、自印,分为《新闻》《南下》《嘤求》《老境》四集。三女林珊、三女婿李敏帮了大忙,电脑打字、相片扫描,先搞出电子版,后交名谷文化制作出版。大女林琪、二女林苗校对全书。老领导王仲莘,老战友舒亭欣任第一读者,提了宝贵的意见。老同学黄耀煊题了书名。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书成于公元2019年,时我93岁高龄矣!

新闻工作是我终身职业,一干近40年,从青丝到白发,为《福建日报》采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选录于《新闻集》里只是代表作。早期的“剿匪土改”、“互助合作”、“贯彻婚姻法”等,如今都成为明日黄花,旧闻资料了。但我心中仍是欢喜,它多少具有历史价值,能看出福建革命和建设的轨迹; 后期的“改革开放”、“放眼世界”等,则能看出福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改变观念,艰难起步,爱拼才会赢,风雨跋涉地创造美好生活的历程。我有幸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具体参与省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宣传;具体组织55名厂长、经理《请给我们松绑》的报道战役。后来又隨省领导赴广东参观取经,并赴美国友好省州——俄勒冈访问。解放思想,大开眼界。习近平同志曾经长期工作过的福建,今天是改革、开放、发展的前沿,八闽大地,沧桑巨变,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这使我深深体会到,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社会担当、人民情怀的政治品质和过硬的新闻本领,才能做好伟大时代的记录者。可惜自己在职时做得很不够。

我是1949年6月在上海复旦大学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随军服务团的,和我一起参加的有上海大中学生2500人。我保藏有上海解放、参加南下服务团和南下福建行军的旧日记,这些都是很宝贵的原始资料,现在第一次收录在《南下集》里,温故知新,不忘初心,时以自勉。

南下时我编在第一大队第一中队(简称南下的1·1)。这个中队是上海学生最早报名参军的,上海学运的积极分子多,大学生多,复旦大学学生就占70%。我们到达福建后,立即参加建立新政权,开辟新区工作,投身支前、剿匪和土改,为福建各条战线创基立业,贡献一份力量。离开上海滩, 长作福建人。南下人在八闽大地上播种、生根、开花、结果。我曾经在一大一中的《战友通讯》中,在2008年参与编写的《南下1·1》一书中和在南下团史会的会刊《历程》中,都讲述过南下战友的故事,如今仍无法忘怀他们,再次选入《南下集》中。南下战友今天已走了很多,健在的亦垂垂老矣,和我一样正安度晚年。我衷心祝福战友们健康长寿。

我中学就读福州名校鹤龄英华中学,大学考入上海名校复旦大学。求学史对人的一生有很大影响。我1948年中学毕业的班级叫“嘤求”,取自《诗经·小雅·伐木》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两句诗的首字,这个班级在英华很有名气,我们六年求学期间,遇到了两场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继承了两个传统,革命传统与学习传统。我们班级毕业时约120人,有地下党员35人,革命烈士 5人,是1947年福州“民主墙”事件的发起者。“嘤求”还有个独特之处,就是从青少年到老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永远唱和不断。我在毕业时是《嘤求通讯录》的主编,直到现在毕业70年,仍是《嘤求通讯》的主编。在《嘤求集》里,有我的当年在校园的习作,有我对“百年英华”众多院士、烈士的景仰,有“嘤求友声”乐章的赞頌,更有终生难忘的是发扬“家庭化”精神的陈芝美校长, 1984年访美重逢的美籍英华女教师沈维德,和捐资重办英华、功不可没的老校友、老董事长陈霖、范承顺等等。

这本选集是讲过去的,是极其渺小的自我生活、人生和生命留下的一点痕迹。书中都是回忆,写作就是留住记忆。其中有宏观大历史(新闻集), 也有微观的个人史,这好比在厚重的古墙缝里有野花小草点缀其间:我想把新闻工作与个人经历、故事、家庭生活结合起来,因此断断续续地写了童年、青年、老年;讲了求学史、参军史、办报史。尤其是《老境集》,着重写老年生活。我赞美老年生活,时间归自己支配,悠闲,静养,自在,享受家庭之乐、“四代同堂”之乐和读书、旅游之乐;但也有它的另一面, 即老病死的威胁,我已尝到了丧妻之痛,衰老之苦。“居然臻老境,差幸未颓唐”(叶圣陶诗)。未颓唐者,一、信仰不变;二、心态年轻;三、未患老年失忆之症。自己还在晚辈扶持下,坐轮椅上福州的高空栈道“福道”、访书店、晤老友。我对抗衰老与遗忘之诀,是老年要有事做,老人要“动脑筋”。我一直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写作、记日记、编小刊,借以提高记忆能力,联系朋友圈,防止失忆症,活跃脑细胞。“敝帚自珍”,这也是在此透露我的长寿秘密,供诸君借鉴。

 

林奔2.jpg

林奔“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