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7 15:4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徐 洁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东溪窑


保护碑

瓷,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创造成果和对世界文明的一项伟大贡献。千百年来,中国以“瓷”享誉于世。美丽的闽南大地,也曾有艺术风格独特的“东溪窑”闻名遐迩。

资料表明:东溪窑,位于南靖县龙山镇西山村,属明中期至晚清的民间瓷窑遗址,是闽南地区明清时期的一处大规模外销瓷窑场,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寒冷的冬日,笔者走进西山村,静谧的山林,随地可见泥地里散落的青花瓷片,有破损的碗底、断了把的汤勺、少了一半的茶杯…… 这些普通的瓷片,纵使已成碎片,也以独特的模样告诉世界,它们曾经来过…… 在这茂林修竹环绕之地,可以看到:东溪窑封门坑窑址作坊区遗址——古窑依山而建,有阶级窑和龙窑两种。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残缺的窑墙、窑门、窑匣、窑炉等作坊区、生活区井然有序,窑体整体呈红褐色,窑炉砖砌,窑匣层层依次排列叠放,每层有10余个匣钵,窑长约10余米,宽数米。据说,东溪窑在明清时期为闽南地区最大的民窑,规模有10多平方公里之大。烧造年代持续400多年,位列当时漳州地区窑场之首,在福建仅次于德化窑。东溪窑以烧造青花为主,兼烧青瓷、白瓷、青白瓷、米黄瓷,另有少量的三彩、五彩瓷等。

东溪窑地处南靖深山,山岭耸峙,河流纵横交错,拥有丰富的烧瓷原料高岭土,可谓得天独厚。当窑工们将备好的瓷泥进行摞泥、拉坯、印坯 、修坯、上釉等多道工序制成瓷坯,然后送往窑炉,接受上千度高温的最后煅烧。再静待数日后,一件件脱生于卑微泥土的精美瓷器,便以醉人的雍容姿态,带着“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温情款款来到世间,或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他们饮食的碗碟、生活的器皿;或成为男女定情的信物、馈赠宾客的高贵礼品;或成为国内外诸多博物馆的珍贵馆藏……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红极一时的东溪窑在特定的某个历史节点带着曾经辉煌的成就,带着满身伤痕、也带着万般的无奈,悄悄隐没在历史的丛林深处,不见踪迹,渐渐成谜。

1986年,学者认定,东溪窑应藏在华安与南靖交界地带。1988年,已故老文物工作者林焘在华安县高安等地发现米黄釉小开片类器物和“漳窑”传世品。2013年,南靖启动东溪窑申遗工作。2014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南靖东溪窑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2015年4月,文物部门对封门坑进行了首次挖掘。从此,南靖东溪窑露出冰山一角,发现古窑址10余处。其中,位于金山镇荆都村的碗窑坑遗址,将南靖东溪窑制瓷年代推前至宋朝。发掘出窑炉区、作坊区和生活区共1483平方米。省博物院及国内多名专家多次考察东溪窑遗址,采集标本2000余件。2016年“海丝”申遗调研组到南靖考察东溪窑。

“长年窑火,遍野窑烟”的东溪窑,布局集中,延绵数十里,主要生产各色碗、杯、碟、盘、盏、壶、罐等,造型美观大方,胎质坚硬,釉色丰富多彩。无论白釉、黄釉、红釉、绿釉、黑釉,一概温润雅洁,质量之高,花色之美,令人惊叹。尤其米黄釉瓷器,釉面晶莹透亮、白中泛黄、纹路有如冰裂,精美古拙,风韵独特,深受世人喜爱。

如此精美产品,是怎么走出深山,迈向国际市场?成了盘桓多少代东溪窑人心头的事。

是金子总会发光。历史的援手,终于让东溪窑火了一把。明朝中后期,漳州月港迅速繁荣,万商云集。东溪窑迎来对外贸易的春天。东溪窑精美瓷品源源不断走出火热的窑门,告别青山故土,辗转九龙江西溪、北溪,直赴月港,远销东南亚及日本、欧洲、非洲、美洲……为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东溪窑”人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泰国、印尼等地开拓市场,宣扬中国文化,传播古老的中华文明,亲眼见证了世界大航海时代海上贸易的盛况。近年来,在东南亚、欧美等地出土了大量的东溪窑瓷器碎片,多方面印证了《福建通志》中“漳窑出漳州”的记载。日本大坂、京都、长崎、江户等地也发现了大量漳州窑外销产品。可见,东溪窑窑业技术对日本的传播、影响巨大。《瓷器与东印度公司》一书明确记载:荷兰东印度公司多次在漳州购买瓷器,曾经在2年间,就从中国运出1600万件精美瓷器。外国商家将其誉为中国名瓷。当历史的脚步来到清康熙年间,清廷统一台湾后在厦门设关“开海贸易”。客观上对漳州地区的陶瓷外贸提供极其有利的契机,促使东溪窑乘势再登瓷业高峰。然而,清咸丰八年(1858年),广东汕头港建立商埠,国内对外贸易重心发生转移,漳州窑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随之,太平军闯入漳州,东溪窑场没能躲过战火涂炭,瓷损窑毁,人散技消,渐渐淹没在荒草丛中,含泪沉睡了数百年……

心痛之余,寻找、挖掘、保护、传承、发扬光大,是今天的漳州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年近花甲的漳州古陶瓷工艺研究所董事长林俊,对家乡传说中的古窑古瓷情有独钟,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收集珍藏漳窑瓷器。2008年创办陶瓷工艺研究所,在静谧的山间重燃昔日窑烟,尝试生产历史上古老的东溪窑瓷器。这期间,他怀着焦灼的心情打开窑门,投入数十万元烧制出的千余件瓷器,却与梦想中的古窑瓷相去甚远。于是,他带领团队,埋头重来,历经无数次学习、琢磨、考察、探讨以及无数次失败再失败之后,终于成功摸索、找回了东溪窑传统烧制工艺。

如今,在南靖的崇山峻岭之中,人们时常可以看到有缕缕窑烟在袅袅飘散,一群热爱中华优秀古文化的能工巧匠们咬定青山,在神奇的古窑边潜心研制精美的陶瓷。他们有个梦想,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将古老“东溪窑”的高超技艺以其独特的风貌再现于世人面前,为中国陶瓷史乃至世界陶瓷史,续添浓墨重彩的新篇章。这个美梦正在化为现实。

窑主“武安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