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4 10:2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王文静

北海三座门:诞生《雷雨》的那个院子


北海三座门(资料图)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靳以是编辑大家,巴金是小说大家,后来得名的曹禺无疑是剧作大家。文坛响当当的三位大家,在三十年代京城北海三座门的一个小院子,在《文学季刊》杂志的编辑部,共同催生出一部百年话剧扛鼎之作———《雷雨》。

民国编辑大家赵家璧的书中旧日记———《北上组稿日记》(1935.5.29—6.19)中6月6日记:“夜宿章靳以所租北海前门东侧三座门大街14号一座北房小院子的北屋。”后面加了注解:“三座门大街14号这个小院子是一九三三年暑假,由靳以租下的,南北屋各三间,另附门房,厕所,厨房门向东的一套房。巴金从上海北来,也住在此屋。南屋中间一间是作《文学季刊》办公室用。”

《文学季刊》是靳以1932年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经友人介绍,为北京立达书局创办的一个大型文学刊物。靳以被委以主编。他“自觉编这样的刊物,资历和能力尚感不足,便去找已有名气、很有经验的郑振铎一起合编”。郑振铎一口答应,但实际编辑工作仍由靳以担任,巴金只是一个编委,但他的名气已经很大。

曹禺是靳以南开中学时期的同班同学,又是交换过帖的结拜兄弟,作为《文学季刊》主编的靳以,深知曹禺的写作才华。接到曹禺的一部大型话剧剧本,他先是推荐给郑振铎,继而推荐给审读李健吾,但均未被认可,靳以只能暂时把剧本搁置在抽屉里,等待发表时机。

机会终于来了。巴金从上海到北京来看望沈从文,住在三座门大街这个小院南屋里,应邀兼任编委。一次,靳以与巴金谈起稿件的事,巴金主张把发表的空间留给未曾显露才华的新作者。靳以随即告诉巴金,清华学子万家宝,写了一个剧本,放在这儿半年多了。家宝是自己的好朋友,但不好意思推荐他的稿子。巴金一听很感兴趣。靳以马上把《雷雨》的手稿交给了巴金。

后来,巴金在《回忆曹禺》中写道:“北平三座门大街十四号南屋,故事是从这里开始的。靳以把家宝(曹禺原名万家宝)一部稿子交给我看。在南屋客厅旁那间蓝纸糊壁的阴暗小屋里,我一口气读完了数百页的原稿。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在我面前展开,我被深深震动了!就像从前看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一样,(下转第43页)(上接第44页)剧本抓住了我的灵魂,我为它落了泪。”在巴金的力荐之下,《文学季刊》第三期破例全文刊载了《雷雨》,从此北京三座门大街十四号就成了《雷雨》“诞生地”。

在曹禺晚年写的《简谈〈雷雨〉》中,作者回忆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杂志室里,用七八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雷雨》的创作,之后把稿子交给童年的朋友、南开初中时的同学章靳以,靳以又把在文坛上赫赫有名的巴金介绍给曹禺。靳以和巴金租住在北海三座门的一个小院子,曹禺常去那里坐坐。

赵家璧有本书话叫《书比人长寿》,说的是那一代文人、大家多已作古,北京三座门十四号那座小小的院落,却还活在许多书香文字里,而其中的原因,当然与《雷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