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0 10:3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周继章

话说上杭阁楼


上杭云霄阁


在福建上杭境内建有许多阁楼。上杭的阁楼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融洽相亲的中国文化精神。

位于蛟洋的文昌阁,建于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历时13年建成,高32米,为宝塔式楼阁建筑,土木砖质,全用木榫连接,无一铁钉,主阁外观六层,实为四层,每层有精雕的飞檐翘角,塔尖为葫芦饰顶,显得古朴、壮观,为中国罕见的“悬臂梁”结构。一至四层为方形,上为八角形,顶冠红色葫芦,檐角饰凤尾反翘,内为三层,底层作庑殿式厅堂,二层为方形神殿,四周设有回廊,顶层八面开窗成阁,厅、堂、殿、阁组成一体,风格独特,一至三层分别供奉了孔子、文昌帝君、魁星的神像。阁门为青石方柱,额顶刻有楷书“凤起蛟腾”四字横匾,正面有一道围墙,围墙大门刻有一副对联:“蛟得雨云洋远拓,文光牛斗阁长辉”,暗合“蛟洋文昌阁”之意,其他三面均为围屋,阁之两侧建有天后宫、五谷殿,整个建筑占地约1500平方米,原为祀奉文昌帝君之所。此阁早为道教宫观,后改做学校。1929年7月中共闽西一大在此召开,毛泽东、张鼎丞、邓子恢出席此会议,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霄阁,位于中都镇田背村口一河道边,周边巨树相拥,碧水环绕,石桥虹卧,古宅比邻,环境清幽,是上杭县境内目前保存最好的、年代最久远古建筑,也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霄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属外斜内正建筑结构。游客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观察该楼,各面均向相反方向倾斜,四百多年来无人能解其中之奥秘。云霄阁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系土木结构,呈叠式塔形,共七层,高二十多米。底层分前后两座:前堂为夫人宫,门前有联“黄鹤归来带得松花香丈室,白云飞去放开明月照禅心”。后堂为仙师殿,供奉仙师菩萨,有联“佛地有尘风自扫,禅寺无锁月常关”。第二层为观音殿,奉观音佛像,有联“紫金山清源山不如此处神灵救灾更快,禅林寺义合寺总是共个菩萨求福在诚”。第三层为玄天帝殿,第四层为北帝祖师殿,第五层天后圣母殿,第六层为魁星点斗殿,第七层为钟鼓。此阁第一、二层为生土建筑,墙厚二尺,三层开始为圆柱顶立,木板为屏,天花板有五彩花纹,檐头八角翘鳖,葫芦屋顶,有木梯直通各层。相传两位建阁师徒,手艺都很高超。乡民择两块地让他们比试手艺,一在田背村由徒弟承建,一在邻近的仙村村由师傅承建。他俩同时开建,同时竣工。师傅建的阁高耸直立,徒弟建的却有点倾斜。据说,徒弟为显示其工艺超人,有意少放了一个尖。所以让人觉得东看西斜,西看东斜,左看右斜,右看左斜,十分有趣。此阁二楼内的一个鼓,系20世纪80年代用马皮做成的,竟长出了密密的长毛,成为云霄阁之一大奇观。

位于太拔乡院田村的凌霄阁,其高八级,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县志记载:清康熙中,李锡贡募建,旋圮于水。知县史圜过其地,捐俸银十两,另以修复。嘉庆间,李模龄募修,以余资展息,置禾税八十石有奇。凌霄阁的外墙至今还留有清代文人墨宝,其中有沈德新的“澄明月印波心镜,淡荡云飞槛外烟”诗句。


上杭县城江滨路上的思源阁,是县旅台同乡会为庆祝置县千年新捐建的,属钢筋水泥结构的一座现代作品,通体鲜亮,构建别致,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翘角飞檐,琉璃屋瓦,由一阁二亭三部分组成,浑然一体。阁东设一亭,通过梯式走廊与阁和地面相连,阁之西亦有长廊,曲折有致地与阁和地面相连,阁有两层。阁楼正中,用墨色花岗岩镌刻着“思源阁”三个金色大字的匾额,端庄、醒目,各处柱联,多为旅台乡亲的佳作,如“杭邑寻根,昔日楼台称通济;瀛洲报本,今朝亭阁号思源。”“风静无波,一江秋水澄怀远;云闲有致,四壁春山映眼明”等。阁中正上方有台北同乡会撰写的《思源阁记》:“登斯阁也,近观袍岭朝云,远沐金山晓旭,更见三摺回澜之美,七峰拥翠之壮。澄怀怡旷,众皆曰善,是为记。”全文不到百字,言简意赅,登阁观景,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