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0 22:5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亦 舟



彼泽之蒲

 

   

 

 

 

很喜欢长在溪畔、湖泽里的植物,比如菖蒲、荷等。因有水的浸润,这些植物就有了异样的灵性与生机。

菖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叶基生,似剑形,中部以上渐狭,呈光亮的绿色。菖蒲通常有三类,即为水菖蒲、石菖蒲和九节菖蒲。

“五月五,过端午;挂菖蒲,插艾草。” 端午节,渐入热夏,湿热弥漫,湿毒侵淫人体。菖蒲的气味芳香,能够辟秽化浊,具有解毒驱邪的功效。于是,早百姓常在门上插艾蒿、悬菖蒲、挂大蒜,寄寓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作锤,用来退蛇虫、灭病菌、驱毒邪。

菖蒲,宜生长于清泉幽谷。只要水清境幽,常年不涸,就能茂盛生长,四季常绿。长于山溪、河流的岩石边酷似韭菜的石菖蒲,有着细如发丝的根须,像吸盘一样紧紧吸在石块上,水位低的时候,以水汽养命,数十年都不会枯萎;春夏涧水丰盈时,不管流水如何搏击,即使淹没水中,仍然泰然自若,笃守一处,修出一身清气。

几千年来,菖蒲已交织在国人的生活中。

历史文献上,有关菖蒲的记载繁多。早在《诗经》中的(陈风·泽陂)诗曰:“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诗的大意有个女子,看到池塘边的菖蒲与荷花相伴成长,生发思念意中人,泪水凄然。诗以蒲草与荷花衬托在水一方佳人的思情怀,弥漫着率真、凄美的气息。

春秋战国时期的《本草图经》中,曾这样描述菖蒲:“其叶中心有脊,状如剑。”据传,铸剑鼻祖欧冶子看到水波之上那些直挺挺的菖蒲叶子随风而动,如一支支宝剑出鞘,泛起一道道凛然的光芒。他受到启发,呕心沥血,锻铸磨炼十载,终于铸就越王“纯钧”宝剑。福建松溪县境内的湛卢山,以及福州市冶山路附近的欧冶池,都曾是他当年炼剑的地方。

菖蒲生长对水质的要求极高,倘若周边水浊境污,则会渐渐枯死。因此,先民便根据菖蒲的生长状况,判断水资源环境的优劣。

此外,古人喜爱食用菖蒲,以驻颜、长生。据史料记载,周文王特别喜欢吃一种叫“菖蒲葅”的食物,就是用菖蒲做成的腌菜。汉代有诗云:“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节。仙人劝我餐,令我头青面如雪。”梁代江淹《采石上菖蒲诗》中也有:“冀采石上草,得以驻余颜。”

菖蒲除了可以食用保健之外,古人对它的品性也相当推崇。菖蒲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因菖蒲耐苦寒,安淡泊,而居“四雅”之首。

《离骚》中,屈原就赋予了菖蒲崇高不屈的品质。《离骚》中出现的植物有秋兰、江离、芷、宿莽、蕙茝、荃,木兰、申椒、菌桂,而其中“荃”即是菖蒲。菖蒲仅仅凭借净石与清水生存,象征不肯与浊世同流合污的高士化身,是君子品行的镜影

从唐宋开始,文人士大夫开始流行种植菖蒲,将溪畔、湖泽里的菖蒲,移植到文房盆栽之中。菖蒲适合在盛水的石盆上生长,恰好与当时文人的爱石之风相符合,因此,点缀石头、生满菖蒲的“蒲石盆”,就成了彼时书房中流行的摆设。

陆游在《夏初湖村杂题》中,曾如此描述隐居生活的悠闲平静:“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自是闲人足闲趣,本无心学野僧家。”诗中足见陆翁的闲逸与自嘲。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中说:“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古籍文史中关于栽植菖蒲的描述不胜枚举,菖蒲盆景寄托着文人士大夫们的顺应自然、清雅高洁心志。

当然,古早书房中的陈设,兼顾多方面的功能。如在烧茶、磨墨、焚香等多为文人墨客亲力亲为。而在为菖蒲盆景换水、修剪枝叶等莳花弄草动作上,也有助于活动筋骨,锻炼手脚,放松心神。

南方山清水秀,湖泽广布,气候湿润,适合菖蒲生长。菖蒲遍布八闽大地,福州周边的闽侯、永泰等地都能轻易找到这种植物。不久前,我与朋友游览永泰县嵩口古镇。路过大漳溪的一处山涧,但见溪边一片宛如凌波仙子的菖蒲,微风吹拂,袅袅婷婷,惹人欢喜。我们停车观赏,特地拔了些带回家中栽养。

古语云:格物致知。自古以来菖蒲深得人们的青睐,于我,栽植菖蒲,真意在于舒缓视力、怡情悦性。每每掩卷,抬眼对视书桌上翠绿清雅的菖蒲,仿佛自己回到大自然中,眼睛舒服多了,心情也平静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