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7 09:0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世中

沙湾访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诞生室


二十世纪中国有两大文豪,不管你对他们是怎样的一种评价,你的学识,乃至你的心灵、品格,总是绕不开这两个人,那就是鲁迅与郭沫若。

上世纪90年代,笔者去了一趟绍兴,参观“鲁迅故居”的时候,就想什么时候能到乐山沙湾的“郭沫若故居”去看一看。

十多年过去了,终于因某件事去了一趟重庆。事情办完后,说走就走,约了一位友人到沙湾去。早晨6点钟在市内上车,经内环高速,出大学城,进入渝遂高速,再转成渝高速,至成都,到乐山。然后马不停蹄,转车去沙湾……

沙湾是一个千年古镇,同车许多沙湾人,说起自己的故乡无不感到自豪,而最乐意谈论的就是沙湾出了个大文豪郭沫若!

沙湾在大渡河的下游,乐山市东35公里。从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改拓林镇兵为南陵镇算起,至今已是一个具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古镇。但是名冠“沙湾”,却是南宋以后的事。据说这是因南宋诗人、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灵山秀山水,沙岸湾环处”的诗句而来。

沙湾背靠峨眉第二峰,在二峨山美女峰的南麓,面临大渡河。大渡河古称沫水,与大渡河交汇的青衣江,古时名若水,这就是“沫若”名字的缘由。

到了沙湾,正是高秋清凉天气,虽是中午,街上仍有许多行人,悠哉游哉地走着。趟过天市街、神女街,沫若广场……沿街小吃店大都敞开着,内外都挤满食客;店家甚至将桌子摆到街面,三个人、四个人围着一张小方桌,一边吃着辣香喷喷的食物,一边大摆“龙门阵”。年纪大的老人,边上往往有一小壶酒,据说有向店家买的,也有自家带来的。往餐桌上一瞟,只见一位老者正在小酌,吸了一口,又呵了一声,道:

“当年唐朝有郭子仪,今天,我们沙湾有郭沫若……”

 二

郭沫若故居北面的绥山,是著名的峨眉山第二峰。南面正对大渡河。我同友人买了两个包子,一边吃,一边就踱到大渡河边。急急东去的河水,在秋日的阳光下,金波闪亮。近处一看,仍能感受到水面之急流和河水激荡发出的哗哗的声音。一阵秋风吹刮,令人有一种萧瑟之感。正在这时,左边河岸上飘来了年轻人的歌声: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高扬的歌声,抵御了秋气秋寒,驱散了心中的萧瑟。很快,年轻人走到了我们身边,随意打了一下招呼就说:“大渡河要黄昏、晚上时间,才好看呢!”

与年轻歌者聊了一会,我们离开大渡河往北,反正“有路就走”……也不知过了几条什么路,就到了文豪路与文豹街交汇之“郭沫若故居”。

友人说:“郭沫若小名文豹,这街名就是为了纪念‘小郭’而取的。”

“是呀,沙湾的地名大多同郭老有联系,‘天市街’,不就是《天上的街市》的诗吗;‘女神街’自然是郭老的《女神》诗集了。至于‘文豪路’,更是称颂郭沫若是中国的大文豪了……”

 三

“郭沫若故居”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但没有碑文。门侧挂着一块陈旧的黑漆木牌,金色的“郭沫若故居”五个字,是1982年9月邓颖超题写的。

故居是一座古式建筑,四进,砖木结构。

穿过“贞寿之门”,便进入了郭家大院,迎面是一个“汾阳世第”的匾额,友人“啊”了一声说:“郭老还是汾阳侯郭子仪的后裔呢。”

我是闽省人,知道郭老的祖籍在汀州府宁化县,其先祖确实是唐代的汾阳王郭子仪。我说:“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大约昭宗年间,黄巢造反,朱温篡唐,中原鼎沸,郭家有一支南迁福建汀州宁化。明朝末年,张献忠造反,‘杀人八百万,血流三千里’。清初所谓“湖广填四川”时,下令湖南、广东、江西、福建四省居民迁徙入川。郭沫若家乡,整个村子从汀州宁化迁到乐山沙湾。

“郭老1924年在日本写的《芭蕉花》,就说到这件事,我居然还能背出一小段:‘我们的祖宗原是福建的人,在汀州府的宁化县,听说还有我们的同族住在那里。我们的祖宗正是在清初时分人了四川的,卜居在峨眉山下一个小小的村里。我们福建人的会馆是天后宫,供的是一位女神叫做天后圣母。这天后宫在我们村里也有一座。’

“天后圣母就是今日闽台还在信仰的妈祖。”

第一进的左侧,是郭沫若诞生的房间。朝里一看,十分简陋:一张床铺,挂着一条蚊帐,质地像是粗糙的麻布;一条青蓝色的土布印花被单。床头一张椅子,还有一个陈旧的,油漆已经剥落的柜子。如此而已。

中院右侧则是郭沫若同张琼华结婚时的房子。据当地人介绍:“郭沫若于1912年与张琼华在父母包办下结婚,五天后郭就离家到日本,但两人没有离婚。张琼华比郭沫若大两岁,1980年去世。68年间,张琼华一直守在郭家。大约是1939年,郭沫若还乡时,向张琼华鞠了一躬,表示歉意。”

这守寡68年,只换得一个鞠躬!心中不禁有些感触。我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程朱理学的迂腐之论,毒害了千万中国妇女。”

友人回答道:“张琼华只是旧社会千千万万妇女中的一个。”

“郭沫若是新型知识分子,虽然没法促使她改嫁,毕竟还能还她一个鞠躬!”

 四

故居墙后一座三合庭院的仿古建筑,是“郭沫若故居博物馆”,1981年才建成。进入陈列馆大厅,郭老各个时期的照片、文物、著作及生平资料,琳琅满目。其等身著作依序排列,诗集、文集、剧作就不必说了,光是初刊本《奴隶制时代》、《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卜辞研究》,就令人联想起郭老蛰居日本十年,面壁伏案的寂寞。他日日读书、研究、写作,这种学问生涯是寂寞的,但是,思想、学术的突破,又使郭老的灵心更加敏锐,精神更加焕发,学问更加精进!

友人问我:“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一位感情喷薄的诗人,一位深有寄托的剧作家,一位思想深邃的学者,一位阅历丰富的历史学家。更重要的,他是一位为民请命的革命家!”

两人不觉走到了后院紧连的小花园。有一间面对绥山的厅房,原来是郭沫若四岁半启蒙时的家塾“绥山山馆”。

友人娴熟故典,说是《列仙传》有记载:

“绥山在峨眉山的西南面,山很高,出产很多桃子。当地民谚说,‘得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豪。’周成王时,羌族有个人叫周由,平时刻木头羊卖。一天,骑木羊上了绥山,不知所终。干宝《搜神记》又添油加醋说,那个周由姓葛,就是葛仙翁,跟他上山的人后来都得道成仙。”

“嘿,说得真有意思,郭老入绥山山馆读书,虽然没有成仙,却真成了‘文豪’了!”

紧靠花园是1992年为纪念郭沫若诞辰100周年新建的“沫若书法手迹碑廊”。在沫若故居后花园左侧的“墨香苑”内。碑廊手迹,字里行间都是郭老对生活的感悟、理想的追求,其飘逸、潇洒的“郭体字”令人流连不尽。我不禁想起了同郭老的一次通信,便不无炫耀的对朋友说:“1962年,我23岁时,写了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钗头凤》,想到郭老是历史剧的大作家,就冒昧地将一百多页的手刻油印稿,以“石竹”的笔名,寄给郭老,没有想到很快就收到回信,信中着重谈了历史剧创作的四条意见……”

友人一听,迫不及待地问:“信还在吗?”

“在,两页。科学院信笺,毛笔书写,就像碑廊上的字一样飘逸!”

“那可是大墨宝呀!好好收藏,别丢了。”

离开“郭沫若故居”。已经是下午5点半多了。友人忽然想起那位年轻歌手的话。说:“大渡河要黄昏、晚上才好看呢!到大渡河去。”

于是两人又趟过几条街,踱到大渡河边。

河岸上男女人等众多,个个脸上挂着笑容。老人、小孩、年轻小伙、漂亮的女孩子,还有那些干完了家务事的妇女们,大家似乎都喜欢到河边过一个清闲而又热闹的黄昏。河边自然也不能少那些摆小摊的,挑馄饨担的,卖糖葫芦的,叫喊热炒、清煮花生米的……到处是品小吃的人群。老人爱摸几把麻将牌,小四方桌有的是;四个人两两相对叫“四个面向”的麻将,也早已经开张了。还有拉琴,吹箫,一堆堆人围着几个女孩子唱着动听的歌,应和着大渡河水的哗哗的流声……

友人走到一桌麻将旁边,说道:“麻将是中国的国粹,现在已经传遍全世界了……”

“有这等事?今天还是第一次听说!”我不觉也挤上去,围观起麻将来了,我问了一声:

“到底是‘打麻雀’,还是‘打麻将’?”

“都可以!”一个年轻人头也不抬,就说,“喂,老伯,你来讲给两位客人听,他们是刚从外地来的。”一看,就是下午唱“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小青年。老者转过头朝我瞥了一眼,说:“打麻将就是打麻雀,一回事。粮仓麻雀多,就得打。麻雀牌有三种牌:筒、索、万。‘筒’就是打麻雀用的枪筒;打了麻雀要一只一只串起来,就要绳索,那就是‘索’;打多了有奖金,就要按‘万’来算。有的地方‘雀’念成‘将’……好了,‘碰’,‘鹄’了;你看,我一‘筒’就打中……”

原来是这样!

在落日黄昏的大渡河边,看着沙湾人的悠闲宁静,自由自在,怡然自得,无忧无虑的众生相,心中有说不出的感动和羡慕。朋友说:“看,晚上没有风,水里泡了个圆圆的月亮。”

有人叫了一声。我往河边望去,是呀,大渡河浸着的波光比真的月光还亮呢。”

朋友说:“今天是十月十五,阳历11月24……”

“太可惜了,要是提前几天,不就赶上了郭老诞辰纪念了吗?”

朋友回答说:“无须惋惜,我们看到的,正是郭老心中所想的。这是最好的纪念!”





郭沫若给作者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