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6 11:2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阙岑静



探究朱熹的读书之道

 

阙岑静

 



朱熹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引领了一个时代儒学理学的发展他的读书方法深邃又富有卓见,对于我们今天学以致用、经世致用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后世将他的读书方法总结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法。本文试从这六个读书方法入手,对他的读书思想进行探究,并拓展探究了朱熹读书六法外“有疑而长进”的另一个读书方法。

一是“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这既是我们涵养个人品格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扣开儒学学习研究经典之门的敲门砖。“循序”指我们读书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则日就月将,这一词与王阳明提出的“得之不难则失之必易,积之不久则发之必不宏”,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读书惟有循序渐进、铢积寸累,方能积少成多,积水成渊,聚沙成塔,最终无数人的读书积累形成改变命运、改变社会的磅礴之力。那种妄图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所谓的便捷的读书方法,只能让我们片刻丢失知识要领,难以深刻领会经典的精华和要义。每一次读书都是一次谋势积势蓄势之旅,都是一次笃学求知之道。经典多次研读、多次积累、久久为功,久而久之,我们才能在儒家经典文化学习中练就精察明觉之道,练就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本领。“循序渐进”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慢慢探索深入的过程,朱熹以读“四书”为例来阐释这一道理,他说读“四书”,应该先读《大学》,其次读《论语》,再次读《孟子》,最后读《中庸》。因为《大学》有层次性、易理解、可塑造人内心的格局;而《论语》以对话的形式展现多远的儒学思想,需要更多地思考问题;《孟子》由思维层次上升至精神层次,力求从精神层面激发人的能量,难度进一步提升;而《中庸》是一部较为艰涩,蕴含深奥哲理的经典,更需要细细品味、慢慢精思,投入更多的时间,才能融会贯通,学以增智。最终通过这样的“四书”读书方式,一步步达到“循序而致精”的效果。

二是“居敬持志”的读书方法。“居敬”是朱熹发展了程颐“涵养需用敬,进学在致知”的观点,朱熹认为“敬”是“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立德之途径,学识之核心”, 强调我们要以一颗恭敬的心、专心致志的心来研读经典。心无旁骛,我们才能在学习之道上笃行不怠。惟“居敬”的心态能使我们达到“格物穷理”的思想境界,认为一个人对学识、读书保持越大的敬畏心,他越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读书,以获取更多的知识,这些知识经过精进提炼,内化为自身的能力,进一步助推学者向自身的志向,向自身的理想迈进。“持志”则使我们明志专一,胸有志向,我们才能耐得住千般寂寥、万般枯躁,才能把学问做得更透彻,把“格物致知”的道理贯彻得更深入。饱含恭敬之心,不断笃行实处,于谦恭中求真理,于细微处见真章,于迷雾中寻真象,这或许才是“居敬持志”的深刻要义。倘若朝三暮四、不一而终、四处分心,我们就不能把精锐的力量汇聚到“高精尖缺”的学识层面,汇聚到经典学识的攻坚克难中,必定是学而半途则废。当今的核心科学技术的突破钻研,即是急需这种“居敬持志”的品格的,汇万力而攻一坚,聚众力而得一技,终将形成核心科技研发的破竹之势、精研之道。

三是“虚心涵泳”的读书方法。“居敬持志”相比,前者讲究的是方法,后者讲究的是驱动力。“居敬”包含对知识的敬畏,而“虚心”则包含对师长的敬重,是一种求学若渴的态度,惟有虚心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经典学习,我们才能得到更多真知,提炼出更多的灼见,才能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使得学习后的思想更加厚重而深邃。我们要善于以虚心的姿态培养自身“虚怀若谷”的能力,在内心形成一个知识的峡谷,汇聚更多的知识河流形成壮阔的学潮,在内心形成知识的粮仓,存储更多宝贵的知识稻谷。虚心从师外,如何把书读得更透彻、更深入,我们也要有“虚心”的态度,以虚心的态度与作者进行更多的思想交流,灵魂碰撞。虚心是重要的读书之道,虚心涵泳,扎扎实实地读书,不好高骛远,不心无旁骛,不三心二意,不朝三暮四,唯有如此,才能把握书本更深的要领,才能时时保持对知识的渴望。虚心使我们集中注意力,发现隐藏在书本中的细微变化,细小道理,久久保持读书的虚心姿态,方能积少胜为大胜,引领一方读书的浪潮。

四是“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熟读精思”要求我们读书保持“精致性”,要像“稻谷筛选机”那样致力于精筛品质优、颗粒壮的稻谷,亦如“稻谷鼓风机”,去除知识的糟粕,去劣存优形成思想之精华。强调精读书不在于读书的数量,而在于读书的质量。告诉我们应该专著于研磨经典,经典之作反复研读,保持读书的专注性,少读一些泛泛而谈、浮光掠影的网络文学,少一些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功利文学。经典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振兴的利器,我们要善于通过“熟读精思”挖掘经典的精华,深入探究经典的精髓。除了专著于熟读更多经典、更多的名家之作外,“熟读精思”还倡导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思考上,在读书上精于思考,善于探究,长于推敲,如此久久为功,积跬步致千里,最终量变将形成质变。

五是“切己体察”的读书方法。朱熹认为“切己体察”要做到使书中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要用书本的道理来指导实践,并落实到自身的修养上来。朱熹曾在岳麓书院与其好友张栻共同讲学,张栻也认为读书要学以致用,他曾说“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两者都认为读书与自身生活,与自身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自身学术修养,知识水平的全面提升。“切己体察”还强调学习要亲自体验,躬行实践,主张独立思考,反对盲从他人。“切己体察”继承了孔孟儒学中“吾日三省吾身”的读书、立德、修身方式,并上升到实践的层面和角度。它是一种读书法,也是一种实践方法,很多书本的道理用于自身的实践,我们才能知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由己推人,由己及人”。“切己体察”的方法还被后世认为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理念的的主要方法和生动载体,通过“切己体察”的读书方法,我们对知识才能“知之真切,精察明觉”,才能以学增智、以学促干、以思促行,最终使学者达到“学思相促,知行合一”的境界。

六是“着紧用力”的读书方法。朱熹认为“着紧用力”,要以刚毅勇猛的精神去读书,以坚持到底,持之不懈的精神去读书。南宋学者,福建人李郁认为“学者读书,着力思考,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熹非常赞赏这种观点。认为;“‘骤进’二字,最下得好,须是如此,如用兵相杀,争得些儿小可一十里地,也不济事。须大杀一番,方是善性。为学之要,亦是如此。”1],朱熹即是认为读书贵在有持之与恒的决心,有坚韧不拨的毅力。读书不能浅读,要花大功夫下大力气读书,要有“犯其至难,图其至远”的学风,要有“千磨万还坚劲”的干劲,读书如用兵打仗,一鼓作气,一战到底,直击要害,直取兵家重地,方能取得能力本领的“骤进”。倘若读书只追求浅尝则止式的阅读,就如同用兵打仗只着重攻克眼前的一、二十里地,那便是没有彰法,没有意义。“着紧用力”要求我们要不懈努力,对关键的学识勇追不舍,紧追不放,在获取读书本要义、问题要害时候下足力道,至此,我们读书才能进入新的层次,新的境界,实现本领骤进的新愿景。“着紧用力”是读书的精神法则,我们读书途中可能碰到很多的困难和弯路,很多挫折和挑战,这就需要“着紧用力”的读书精神,这种精神能为我们在学识的荆棘丛中披荆斩棘,为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披波斩浪添赋最强劲的动能。

七是“有疑长进”的读书方法。除了后人所总结的朱熹读书六法外,朱熹还有不少的读书方法,其中比较重要的读书方法是“有疑长进”,这一读书法值得深究。朱熹强调:“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这就是一个知识由缺到补的过程。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学习也是人认识升华的一种方式,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认识到自己某个方面不足,对某项理论产生疑问,就会去实践,通过“询问、查阅、学习”等实践方式弥补自己的不足,解释自己的疑惑,从而使自己获得新的知识,新的认知。这一过程不该成为终点,而是另一次认知升华的新起点,在新认知上又产生新疑问,进而引领新的实践学习。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解惑,最终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我们将汇聚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积累提炼出自己前所未闻的知识点。而当我们读书时候,时时刻刻保持这种怀疑的心态,我们才能发挥主动,自觉去思考,去寻求答案,在自我磨练中,在自我探索中寻找真知,最终一次次的疑问引导一次次的实践,成为读书方法中较为高效便捷的方法。以“疑问”之笔绘就“能力长进”的绚丽画卷,每一个疑问都是人成长的一个台阶,无数台阶之上是高山之巅,没疑问的人是找不到登山之径。我们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决心,把“疑问”一个个吃透,才能在知识的高地上览万里之长空,俯瞰万山之胜景。当然,一山更有一山高,爬过一山还有一峰,疑问是无止境的,没有疑问的读书便是停止了长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

[2]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