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7 00:0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宝川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58.曹学佺与《石仓全集

 


曹学佺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学者、藏书家,其一生行事在晚明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他由一介书生入仕,耿直不阿、勤政为民。后因得罪逆阉,弃官赋闲,身着布衣,心系国民。一生痴心藏书,为学以博洽闻,涉及文学、经学、文献学、史地、文字、天文、宗教等等。著述几倍于身,传世则甚为少见。曾以“释道有藏,吾儒独无藏”为憾,当是中国历史上倡修“儒藏”之第一人。流传至今的《石仓全集》,虽残弥珍,对研究晚明历史与稽考曹学佺的生平事迹、交友情况及其文学创作成就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

 

《石仓全集》一百八卷,(明)曹学佺著。

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号石仓,别号雁泽、雁泽居士、西峰居士。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先世由陕西凤阳于明初随军入闽。祖西衢、父及渠,均赠参政。后家道中落。明万历二十年(1592),会试未第,归娶同里状元龚用卿之女为妻。二十三年(1595),再应会试,为第十名。二十六年(1598),其恩师张位被政敌排挤,放逐通州。原趋炎附势之门生与故吏,纷纷恐遭牵累,莫敢往视。独曹学佺追送舟次,为备舆马糗粮甚悉。未几,台省迁怒于曹学佺,调南京添注大理寺左寺正,又转户部郎中。三十七年(1609),迁四川右参政,颇有政声。三十九年(1611),升任四川按察使。四十一年(1613),被诬削官三级,获罪而归。临行之前,蜀中民众,遮道挽留,数日不散,几不得发。回闽后,在福州洪塘妙峰山下构造石仓园,中置浮山堂、石桥、临赋阁、梅花馆、荔枝阁、碧泉庵、竹醉亭等二十余景,藏书万余卷。宾朋歙集,谈今论古,日以诗歌文章为乐,一时文人学士,皆为倾倒。当时闽中文风兴盛,自学佺倡之。四十三年(1615),明宫廷“梃击案”发生,事涉宫闱外戚。刘廷元鞫之,判为疯癫,以掩饰真相。曹学佺得悉后,撰写《野史纪略》,直书此事本末。

天启三年(1623),曹学佺被重新起用为广西右参议。上任伊始,以察吏为先务,使一些不法官吏闻风而逃,民得安定。又省粮户运费,大力整肃钱局侵吞利息之风,严惩私铸奸徒。为了兴教育,曹学佺还在桂林开设漓江书院,著书讲学。六年(1626),拟迁陕西副使,不得行。时阉党日益猖獗,乃劾曹学佺私撰野史,淆乱国章。遂削籍,毁所缕板。遂由其长子孟嘉陪护再度回闽。七年(1627),赋闲在家,与士大夫游。时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艾儒略在闽传教,曾应邀在福州叶向高寓所与艾儒略、叶向高进行了一场脍炙人口的东西方文化对话,世称“三山论学”,促进了当时儒学与天学的交流与相互理解。

崇祯初(1628),复起曹学佺为广西副使。称疾,力辞不就。此后近二十年的家居生活,虽身着布衣,却心系国民。时福建沿海倭寇猖獗,他相度形势,上书当局,请求在闽江口的梅花、双龟屯兵,扼要建造烟墩碉堡,并组织当地居民,自相为守。又条陈九项建议,旨在加强卫所训练和防备力量,使倭寇无可乘之机。他特别关心家乡福州的各种公益事业。曾与董应举合著《闽省堪舆》。还倡议修浚福州西湖,疏通河道,以保证农田灌溉。修建洪山、万安、桐口三座大桥,以济通津。十年(1637)八月,他与董应举、徐等人,在福州组织三山耆社,以社中年最少者的身份,与诸老诗友吟诗唱和,创作不辍,大大促使了闽中诗坛的复兴。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曹学佺闻讯,恸哭不食,投池自尽,被家人救起。

清顺治二年(1645),唐王朱聿键入闽,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政权。隆武帝诏见曹学佺后,曰:“此海内鸿儒也。孤在唐国时,闻名已久矣。兹幸得见,以慰数十年景仰。”(曹孟善:《曹石仓行述》)即授曹学佺为太常卿,与黄道周共同参决政事。寻进礼部右侍郎兼少宗伯、侍讲学士,并命其纂修《崇祯实录》。又迁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三年(1646)八月,隆武帝兵败汀州。清军逼近福州时,曹学佺决意殉国,先遣眷属出城避兵。九月十七日,清兵进入福州城。十八日,曹学佺沐浴整衣冠,自缢于西峰里家中,享年七十三岁。实现了他晚年所立“生前一管笔,死后一条绳” (曹孟善:《曹石仓行述》) 的忠君报国信念。

曹学佺由一介书生入仕,耿直不阿、勤政为民。后因得罪逆阉,弃官赋闲,身着布衣,心系国民。一生痴心藏书,肆力于学,著述几倍于身。为学以博洽闻,涉及文学、经学、文献学、史地、文字、天文、宗教等等。曹学佺曾以“释道有藏,吾儒独无藏”为憾(《曹大理诗文集·石仓文稿》之《建阳斗峰寺请藏碑文》)。“林居十余年中,专意欲修儒藏一书。撷四库之菁华,与二氏而鼎立”(曹孟善:《曹石仓行述》抄本)。后惜国变而未竟。曹学佺当是中国历史上倡修“儒藏”之第一人。

曹学佺著述宏富,然传世甚少。究其原因,一毁于其以身殉国后,清兵入曹氏石仓园,大量书籍被抄毁没收;再毁于明末清初福建沿海的倭寇之难;三毁于清修《四库全书》时的禁毁之举。

曹学佺的诗文别集全帙究竟有多少卷?目前已很难判定。《明史·艺文志》著录《石仓诗文集》一百卷。曹孟喜《曹石仓行述》载:曹学佺“最钟情山水,海内奇胜,靡不周游,皆有诗歌……名宦所至各有集。六十后,以年纪篇,盖欲观其志趣之何如与精神之健否?共计诗文四十五卷”。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明末汇刻本曹学佺的诗文集,凡十二册。原为陈宝琛的“赐书楼”所藏,钤有“陈氏赐书楼珍藏印”等收藏章。其中一至六册为诗稿,分别为:《金陵初稿》一卷一册、《石仓诗稿·金陵集》三卷三册、《浮山堂集》一卷一册、《夜光堂近稿》一卷与《福庐游稿》一卷共一册;七至十二册为《石仓文稿》,由于版心卷次被剜,具体卷数不得而知。全书除了卷首有明叶向高《曹大理集叙》外,就没有一个统一的书名。

根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清乾隆十九年(1754)曹岱华刻本《石仓诗稿》三十三卷,仅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而现存明刻本的曹学佺诗文集亦未有一个统一的书名和同一的卷数。以此推证,现存明刻本的曹学佺诗文别集,理当都不是完整、统一的汇刊本。

笔者知见的目前传世卷帙最多的曹学佺诗文集当属于日本内阁文库藏本。该藏本题为《石仓全集》一百八卷,所含内容细目如下:

金陵初稿一卷,石仓诗稿(金陵集)三卷,石仓文稿五卷,夜光堂近稿二卷(诗稿一卷、文稿一卷),石仓文稿二卷(浮山一卷、渺轩一卷),听泉阁近稿二卷,淼轩诗稿一卷,林亭诗稿一卷,林亭文稿一卷,福庐游稿一卷,钱塘看春诗一卷,游太湖诗一卷,藤山看梅诗一卷,续游藤山诗一卷,潞河集一卷,游房山诗一卷,浮山堂集一卷,芝社集一卷,武林稿一卷,苕上篇一卷,玉华篇一卷,天柱篇一卷,春别篇一卷,豫章游稿一卷,江上篇一卷,挂剑篇二卷,海色篇一卷,桂林集三卷,湘西纪行二卷,巴草一卷,蜀草三卷,雪桂轩草(稿)一卷,两河行稿一卷,石仓三稿二十九卷(西峰集诗三卷文三卷、更生篇诗二卷、赐篇诗二卷、文部十九卷),石仓四稿十二卷(西峰六一草一卷、西峰六一文稿四卷、六二稿诗一卷文四卷、六四诗集一卷文部一卷),石仓五稿九卷(六三集诗一卷文三卷、六五诗二卷文一卷、用六篇诗一卷文一卷),石仓六稿十卷(六七集诗一卷文一卷、六八集诗一卷文一卷、六九集诗一卷文一卷、古稀集(西峰七十集)诗二卷文一卷说部一卷)。

众所周知,曹学佺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学者、藏书家,其一生行事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为明朝殉国后,由于清初的政治原因,其生平事迹载籍不详。现虽然还有相对详实的曹学佺第五子曹孟喜所撰《曹石仓行述》抄本行世,但全文仅约3500字,亦属简略,还有许多行事未能记述。有幸的是,曹学佺举进士后,几乎每年都有诗作结集,从所吟诵,考之本事系年,当可钩稽补证出一些曹学佺的生平概况。例如:

曹学佺交友又甚广,他同著名文人焦竑、谢肇淛、董应举、徐熥与徐兄弟等,有着十分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诗文集中就保留了许多曹学佺与他们的赠答、唱酬、送别之作,弥足珍贵。其中与徐者最多,可见曹、徐两家的通家之谊。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金陵初稿》中有一首《赠利玛瑙(窦)》诗曰:“异国不分天,无人到更先。应从何念起,信有夙缘牵。骨相存夷故,声音识汉便。已忘回首处,早断向来船。”可见他早在南京时,就和被中国士大夫称为“西儒”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有所交往。另外,清乾隆十九年(1754)曹岱华刻本《石仓诗稿》卷十四《春别篇》中所录的《送夏给事册封琉球》,卷三十二《西峰集》收录了《送胡献卿之金陵》、《送杜给谏册封琉球》、《送杨大行》、《赠杜拾遗》、《杨青六册使招饮即席赋》、《送胡献卿陪册使之琉球》等七首鲜为人知的题赠给万历三十四年(1606)册封琉球正使夏子阳和崇祯六年(1633)册封琉球正、副使杜三策、杨抡及其从客胡靖等人的诗作,不仅说明了曹学佺与当时在闽候风赴琉的册封使有所往来,而且对研究夏子阳和杜三策、杨抡、胡靖等人前后赴琉册封史事、尤其是他们在闽期间的活动情况,提供新的珍贵史料。

曹学佺一生勤学好读,嗜书如命,其诗作中亦多有体现。《校书》诗曰:“在官犹喜得抄书,每日偷工校鲁鱼。莫谓风流成罪过,此中原是子云居。”《答徐兴公》云:“读书未破三千卷,转盻皆成五六旬。”《移居西峰社有述(时予乞休得请)》称:“渔钓屏不事,诗书阅余生。虽在穷巷内,尚得西峰名。”《赠徐兴公》又说:“老眼看书真不厌,竹窗灯火尚苍然。”其“书淫”之状,跃然纸上。

曹学佺虽然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学者、藏书家,但他主要还是以文学名世。自明末以来,时人对其诗文创作就极为推重,评价甚高。明叶向高《曹大理集叙》曰:“大理诗刻意三百篇,取材汉魏,下乃及王右丞、韦苏州。其文则如韩昌黎,所谓凿凿乎惟陈言之是去者。故其旨沉以深,其节纡以婉,其辞清冷而旷绝。”明谢肇淛《小草斋诗话》卷三称:“曹能始诗,以浅淡情至为工”,并引其《送西安太守》诗为例,认为:“大历以来,罕见斯语”。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曹南宫学佺》也说:曹学佺“为诗以清丽为宗”。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七言:“明万历中年以后迄启、祯间无诗,惟侯官曹能始宗伯学佺诗,得六朝初唐之格,一时名士如吴兆、徐桂、林古度辈皆附之,然海内宗之者尚少。钱牧斋所折服,惟临川汤先生义仍与先生二人而已。”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一云:“明三百年,诗风屡变……公安七变而为杨、陆,所趋卑下。竟陵八变而枯槁幽冥,风雅扫地矣。独闽粤风气,始终不易。闽自十才子后,惟少谷小变,高、傅之外,寥寥寡和。若曹能始、谢在杭、徐惟和辈,犹然十才子调也……能始与公安、竟陵,往还唱和而能嚼然不滓,尤人所难。”清谢章铤《〈论诗绝句三十首〉序》则曰;“继郑少谷振杜陵之绪,曹石仓有盛唐之音。不绌于王、李,不染于钟、谭。风气屡变,而闽诗弗更。”又曰:“当年鼎足曹、徐、谢,巨擘还应让石仓。”所谓“徐、谢”,即指徐熥、徐兄弟和谢肇淛,明显把曹学佺的诗歌成就,排在二徐和谢肇淛之上。曹学佺在复兴闽中文坛的过程中,为往日沉寂的诗坛特别注入了不少新的活力,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和内容,并将此诗风一直保留到明朝的灭亡。

曹学佺诗文别集,的确是最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在现存的曹学佺的诗文中,纪游、咏物、赠答、送别,寄情于山川,抒怀于友朋者仍然居多,但不泛佳作名篇。他钟情山水,写景咏物之作,或取象壮大,或细腻入微。如《武夷》诗之三云:“丹邱遗蜕不知年,方外寻真思渺然。仙橘堂空棋撤局,御茶园废灶无烟。峰头乱插虹桥板,渡口难移架壑船。忽听玉笙声缥缈,步虚已近大罗天。”《清源绝顶》曰:“重重涧道入云登,忽接空香最上层。松下轻烟埋断碣,塔中残照送归僧。远江蛟吹千帆雨,绝壑狐餐一片冰。衣带天风吹落尽,危栏萧瑟不堪凭。”均气势恢宏,令人赞叹。而《小雨》诗:“雨候纷纷集,犹然到地稀。林花疑浥露,岚翠误沾衣。夏潦相悬绝,天河已息机。物情如不惬,终觉赏心违。”则描摹维妙,沁人心脾。他关爱友朋,慰藉劝勉,温馨感人,赠答唱酬之作,亦非一般应酬作品所可及。如《徐兴公入滇访谢在杭过石仓山房宿别》云:“去岁临冬夜,山斋递唱酬。今宵闻鹤唳,偏感别君愁。地远变寒燠,山多在上头。渭阳情更切,岂但为依刘。”《送谢在杭方伯入觐》说:“昔年同调结婚姻,近岁同官复比邻。每恨在家犹少会,却怜之粤得相亲。三年计最应殊擢,荒服粗安赖至仁。老我滞留烟瘴地,何时西上遂游秦。”皆情见乎辞,感会于心。他生逢国运颓废,宦途艰险,颠沛流离,暮年凄楚。其忧国忧民、针砭时弊、反映现实的作品,同样长歌骋情、直抒胸臆。如《送陈廷评归省》云:“官冷易思归,君先我尚违。清秋辞法署,千里省慈闱。边戍烽烟接,中涓符传飞。新亭一掬泪,宁但酒征衣。”《辽事》称:“辽事闻方棘,林间痛痒均。害成应有以,遥度讵能真。法必烦司寇,谋谁及野人。丁钱催应募,不敢齿乡绅。”等等。由此可证,曹学佺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在后期,应该是跳出了“诗必盛唐”的窠臼,既真情流露、意境清逸、浅淡自然,又忧愤国事、心系民生、言近旨远。

由上可见,曹学佺的诗文别集,虽残弥珍。它不仅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而且对钩稽补证曹学佺的生平事迹、交友情况及其文学创作成就等,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

2003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福建省文史馆陈虹主编的《福建丛书》第三辑之一,收录了方宝川执行主编的《曹学佺集》,汇编了部分曹学佺的著述,并附录了曹孟喜的《曹石仓行述》,可方便读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