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8 07:3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宝川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60.王忠孝与《王忠孝公集

 


王忠孝在南明福王、鲁王、唐王、桂王诸政权败灭后,入郑成功储贤馆,对郑氏军政大事,亦多所策划,及时匡救,故为郑成功所推重。所著《王忠孝公集》十二卷,是其惟见之著作,仅有抄本行世。该书保留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王忠孝与郑成功等明末重要抗清将领的信札以及诗作残篇,为学术界研究郑成功等及其抗清活动,提供许多新的参考资料,亦可借以窥见王忠孝生平交谊、思想抱负、文学创作及其晚年寓台的身心感受等等。

 

《王忠孝公集》十二卷,(明)王忠孝撰。

王忠孝(1593—1666),字长孺,号愧两。福建惠安人。少而好学,聪颖质慧。崇祯元年(1628),登进士。二年(1629),授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题守正阳永定门。三年(1630),荐督运大通桥。旋改授蓟西密云粮储。任内悉心平核,宿弊一清,条悉抵光,岁省五万金,然由此得罪了内珰邓希诏等权贵昏阉,遂多次遭陷害,终被捕入狱。逾年希诏罪被诛,忠孝得以释归。

南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时阁部史可法,特疏荐王忠孝。由于王忠孝历来与阉党抗争,故再遭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等排挤,调署绍兴守。不得行其志,以疾告归。弘光政权灭亡后,郑芝龙、黄道周等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元隆武。唐王擢王忠孝为广东岭东道参议。一再疏辞得请,改光禄寺少卿。又疏辞,不允,始入福州就职。隆武二年(1646)正月,随唐王北上抗清驻跸建阳时,奏呈《上唐王条陈六事疏》,提出:“用人宜慎、布置宜审、额饷宜核、将领宜汰、言路宜清、图治宜实”等六项治政方略。又极力主张不能保守一隅,坐而待毙,力请唐王决策由江西、浙江出兵、图复两京。曾奉命巡视仙霞关有功,进太常卿,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

隆武政权告终,王忠孝回归故里,避于寺庙。永历元年(1647),浮海南逃的鲁王,又在闽南招集残余,继续抗清。敕晋王忠孝为兵部尚书,改职左都御史,总督兴泉义兵。王忠孝疏辞未受。时郑成功在广东南澳起兵抗清,不久连破福建的同安、海澄、漳浦、泉州等地。王忠孝则在惠、泉率义师响应。终因粮草不济,退守莆田,渡海隐于厦门。永历四年(1650),桂王朱由榔遣官敕忠孝为兵部侍郎。五年(1651)三月,王忠孝移居金门,寓贤厝乡,耕渔自给。后南下铜山,借居黄道周的祠宇。九年(1655),与卢若腾、辜朝荐、沈佺期、徐孚远、纪许国等人,入郑成功储贤馆。王忠孝对郑氏军政大事,亦多所策划,及时匡救,故为郑成功所推重。清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招请王忠孝赴台,未及行,郑成功逝世。郑经入台后不久,清军占领金、厦两岛,王忠孝移舟而北。三年(1664),经澎湖至台湾,投奔郑经,栖居东宁(台南)。在台期间,日与卢若腾、辜朝荐诸公相过往,赋诗着书,以尽天年。五年(1666),卒于台湾,享年七十四岁。

王忠孝著有《四居录》、《孝经解》、《易经测略》、《诗经语录》、《四书语录》及奏议、诗文若干卷,俱未梓行。目前仅存的诗文抄本,原题为《惠安王忠孝公全集》。

《王忠孝公集》十二卷。卷一、卷二:“序、志、记”等18篇;卷三、卷四:“奏疏、启、书”等12篇,并附载毕自言等疏救回奏文5篇、《勅谕》(唐王)1篇、《大明鲁王履历》1篇;卷五至卷八:“书翰”183通,附载《相国黄景昉来书》等7通;卷九至卷十一:诗作95题、百余首;卷十二:收录了王孔仁《王氏谱系》、洪旭《王忠孝传》、王忠孝《自状》等。其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略举如下:

首先,南明福王、鲁王、唐王、桂王诸政权,自建立之初就内外交困,危如累卵,政治昏暗到了极点。尤其是福王、鲁王、唐王等政权的实际存在时间,均短在一年左右。王忠孝亲历这些政权之事,身临其间,对于朝廷的腐败无能和病入膏肓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分析。在该书卷五《复阁部蒋德璟书》、《与阁部蒋德璟书》、《与相国黄景昉书》、《复吏部林胤昌书》、《与浙江李按院》、《与浙江按察路修祺》,卷六《与总宪李毖轩书》等、就保留了大量有关史事的原始资料,可供研究者参考。

其次,王忠孝与郑成功堪称知交,他也是可对郑成功直言的少数人之一。由于该抄传本甚稀,故收入的王忠孝与郑成功的十二通书翰以及与郑鸿逵、郑泰、甘辉、张煌言、周鹤芝等明末重要抗清将领的信札,长期以来,鲜为人知。例如:王忠孝在入郑成功储贤馆前后,对郑氏军政多所筹策,尤其是对郑氏军队在征战过程中抚民问题,最为关注。该书卷八中的《与国姓书(八)》、《与国姓书(九)》、《复国姓书》、《与甘万二将军书》、《复甘提督书》等等,记截了不少力谏郑成功要以民为重的内容。另外,在《与定国公郑鸿逵书(一)》、《与定国公郑鸿逵书(四)》、《与阁部曾樱书》等书信中,又大量提及郑氏叔侄兄弟之间矛盾及其对此事的担忧,为了协调郑鸿逵与郑成功之间的叔侄关系,他曾晓以利害,动之以情。诸此,亦可为学术界研究郑成功等及其抗清活动,提供许多新的参考资料。

其三,该书卷九至卷十一中的诗作残篇,除了可补正史事之外,还可从中窥见王忠孝生平交谊、思想抱负、文学创作及寓台的感受等。例如:他的《甲申闻变》、《岛上除夕》等诗,具有典型的明末遗民怀念故国,独抱忠贞,沉郁悲烈的文学风格。他的《即事有感》、《忆昔》、《鹭中移民作战场》等抗清诗作,慷慨壮怀,跃然纸上。他的寓台诗文,更是难得可贵。其《东宁上帝序》中写道:“东宁僻处海东,向为红夷所据,土夷杂处,散地华人,莫肯措止矣。间有至者,多荷锄逐什一之利,衣冠之侣未闻也。赐姓抚兹土,华人遂接踵而来。安平东宁,所见所闻,无非华者。人为中国之人,土则中国之土,风气且因之而转矣。”《东宁风土沃美急需开济诗勖同人》诗又赞曰:“巨手劈洪蒙,光华暖海东。耕耘师后稷,弦诵尊姬公。风俗凭徐化,语音以渐通。年来喜丰稔,开济藉文翁。”热情地歌颂了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掀起了闽台移民的新高潮,肯定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人为中国之人,土则中国之土”。并用“巨手劈洪蒙,光华暖海东”等诗句,来衬托台湾人民拓恳之初的艰难气概,寓意郑成功像太阳一样,赐福台湾,衷心地赞美了中华民族开发祖国宝岛台湾的不朽业绩。

行世的《王忠孝公集》,仅有厦门大学图书馆和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两种抄本(以下分别简称“厦大本”和“师大本”)。“厦大本”用的是方格稿纸,钢笔抄成;其中卷九至卷十一,为另一种字体、另一种稿纸,并注有:“据惠安政协抄本传抄”。“师大本”用的是毛边纸,毛笔抄成;其中卷一、卷二、卷六、卷七、卷九至卷十二为同一种字体,卷三至卷五、卷八则为另一种字体;全书行款相同,均为半页12行,行28字。许仲凯先生叙及“师大本”的来由时说:“余59年访书至螺阳,仅得旧抄本卷九至十一计三卷,是集据厦大历史系藏本传抄。” 所谓“厦大历史系藏本”,即今厦大图书馆藏本;所谓“旧抄本卷九至十一计三卷”,是否即“厦大本”中提到的“惠安政协抄本”?至今存佚情况?则不得而知。兹比较“厦大本”和“师大本”,笔者发现“师大本”在传抄的过程中作了标点,后又经已故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朱维干教授作了简单的校勘;而“厦大本”仅在每句之间间以空格。“师大本”的书品也明显好于“厦大本”。

综上可见,《王忠孝公集》抄本不仅流传稀少,版本价值高,其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更是不可低估。2010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方宝川、陈旭东点校的《王忠孝公集》,颇便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