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2 21:2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钟兆云



《福安钟氏志》序

 

钟兆云

 

 

中华姓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且珍贵的遗产。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悠久、这样完整、这样富有内涵。自上古人文始祖伏羲“定姓氏,制嫁娶”以来,中国姓氏延续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姓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延续传承,形成了一种超越历史时空、包容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体系。中华姓氏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华文明进化的轨迹,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它维系着中华民族强烈的祖根情怀和血脉之情,是中华民族子孙寻根溯源的活化石。姓氏研究不仅在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以及家风教育等传统的文化领域中有着深远影响,而且由于中国姓氏的特定传递规律,决定了它在探讨人类起源、人群迁移、民族融合、中国人遗传基因的进化和保护乃至在疾病类型分布和药物学等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因有姓氏文化而更绚丽、更感性、更光华。

当今中国正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活跃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移动半径的扩大,中国姓氏出现了演变无序和传递断层的现象,使得原本脉络清晰、科学有序的姓氏传承受到一定的冲击。如果我们再不注重姓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任由其无序化,那么必有远忧。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是否还记得这血脉之根、文化之根?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的传承又是否会受到影响?“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是人类的天性,不仅中国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人也大抵如是,只是他们没有像中国这样拥有悠久而完整的姓氏家谱的记载,因此也无法像中国人一样追根溯源到自己遥远的先祖。可以说,我们的姓氏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是那么的珍贵、那么的独特。在新的时代,我们应重新审视和认识姓氏文化的价值,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姓氏文化不仅对过去,而且对现在和未来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应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和珍惜。既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式现代化也提上日程,那么,如何抢救和继承中国姓氏文化并使之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继续传承,应成为当代中国人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据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专家调查研究,我国历史上曾存在两万多个姓,现在仍在使用的有四千多个,常用的则有四百多个,许多姓氏因为各种原因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说,每一个流传至今的姓氏,都是成功穿越历史风雨的“胜利者”,蕴藏着无数的故事和传奇,钟姓即是其中的佼佼者。钟姓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迁徙,才形成了今天的钟姓大家庭。钟姓史也是中华民族斗争和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自幼及长,我对自己的姓氏文化总抱有一份好奇和敬重,除了那些熠熠生辉的钟姓名人,比如高山流水觅知音的钟子期、三国时身为曹魏政权太傅兼大书法家的钟繇、写出《诗品》的南朝文学家钟嵘、唐朝宰相钟绍京,以及捉鬼除妖、备受民间推崇的钟馗等,还有民族英雄文天祥为《钟氏族谱》所撰文字:“猗欤颍川系,显著春秋世。自氏始宋国,大族衍弗替。如水之有源,远出无凝滞。如木之有根,弈叶自繁翳。”离开号称“钟半县”的闽西武平老家外出求学和工作后,但见自己竟成了“少数派”,自是对钟姓人氏有一份天然的亲情。据《福安钟氏志》所记,清初雍乾年间,曾有武平钟氏迁入福安。想到福安钟姓里也有从我武平家乡迁居过去的早先宗亲,由西向东,在彼地瓜瓞绵绵,“福寿安康”,不由感到一份亲切。我不知道他人是否也会有这种情结。

微信图片_20250212212006.jpg

和我国许多姓氏一样,钟姓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本书所志的便是福安的畲族钟姓。我国汉族之外的55个少数民族,有畲族一席。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期,就有畲族先民生活在今天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以凤凰山为中心的地区。唐末,畲族先民开始向北迁散。到明清时期,畲族的大部分人口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省的一些山区定居下来,为我国东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畲族总人口为746385人,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福建省福安市是我国畲族人口最多的县级行政区域,2021年福安市户籍总人口673816人,其中畲族人口77300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1%。福安的畲族由雷、钟、蓝、吴、杨等姓构成,钟姓人口28400人,占福安畲族人口的36.7%。

钟姓是最早入迁福安的畲族。据族谱记述,唐五代时期就有钟姓先民从汀州上杭入迁福安韩阳坂五十三都钟莆坑,其后裔又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移迁今坂中畲族乡的大林村;明清时期又有大批钟姓族人迁入福安。他们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散布在长溪中下游流域的莽莽山野,融入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和周边兄弟民族一道垦荒种山,用辛勤的汗水为福安山区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为福安的文明与进步书写了灿烂的篇章。

《福安市钟氏志》是一部以畲族钟姓为主体的市(县)域姓氏志。全书分“迁徙”“分布”“社会活动”“宗祠”“人物”五章,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祠文化、生活习俗、人物事迹等方面,记述福安钟氏的历史足迹和现今面貌。卷首“概述”提纲挈领,系全书导读;“大事记”弥补章节体志书在记事方面之不足;卷末“附录”保留了若干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总体地说,全书结构完整,内容翔实,特点凸显,时代感鲜明,在存史、资政、育人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既体现了“多元”的个性,又凸显了同为炎黄子孙,共建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体”,充分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本真。

《福安市钟氏志》还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从中可以看到,福安钟氏先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筚路蓝缕,艰辛创业,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他们开榛拓莽,叩石垦壤,让荒山成沃土,使不毛披锦绣,创造了令后世景仰的农耕文化。在与其他兄弟族姓和睦相处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创美好,培育出富有本族姓特色的宗族文化,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播了文明风尚。尤其让人感动的,是畲族钟姓世代传承的忠勇精神。20世纪30年代,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土地革命,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贡献,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如钟淑兰、钟日柱、钟阿伱等,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令后人永志不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钟氏族人和全国人民一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互助组到合作社、人民公社,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战天斗地挖穷根,样样都走在前面。改革开放后,钟氏族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劳动热情,很快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开始摆脱贫困,奔向小康。钟姓族人所在村庄,各项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今非昔比,村民生活蒸蒸日上,许多昔日的穷山村走出了不少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建设、世界进步作出了贡献。

《福安市钟氏志》编成付梓之际,几位编纂人员或许从我既往言行,知道我对本家姓氏的特殊情缘,而索序于我。我自惭德才浅薄,又缘悭一面,敬谢不敏,却被恳切再三,并托熟人施令。面对如此“抬举”,只好受命展卷披览,作此不甚成熟的小文,既祝贺这部史志的诞生,也祝愿福安钟姓族群在新时代更加兴旺发达。

是为序。

2024年4月18日晨

于闽江畔苦乐斋

 

本文原载于《炎黄纵横》杂志2025年第1期,作者为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副主任、福建省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