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3 22:0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黎星 黄蔚南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93.张际亮与《张亨全集

 

清嘉道年间爱国诗人张际亮,曾有“狂生”之名。实际上是因其秉性耿介,清正自持,而为朝贵所猜忌,久困科场,整整十年,试辄不利。后改名“亨辅”而“侥幸”中举。此后竟又三度会试不中,终对仕途绝望,是以一生不仕。张际亮以转移诗风的自觉主盟诗坛,是嘉道诗坛上的“志士”诗人,提倡“志士之诗”。其诗作多取材于国事民情,展现嘉道年间至鸦片战争这一历史时期民生凋敝的社会风貌与满目疮痍的历史画卷。张际亮长期游历,“道途遍历知民隐”,写就许多体怀民情之作。《张亨甫全集》汇录了张际亮的诗文作品,展示了这位爱国诗人的文学成就和生命光彩。

 

《张亨甫全集》三十三卷,(清)张际亮著。

张际亮(1799—1843),字亨甫,号松寥山人、华胥大夫。福建建宁人。清嘉道年间爱国诗人。

张际亮祖上数代无读书仕宦之人,其父以经商为业,其母乃乾隆间福建古文家朱仕琇之侄孙女,但于他出生不久便匆匆离世。张际亮十三岁,父亲又与世长辞,尔后伯兄来仪继承父业,始终资助其读书、科考,张际亮对此感激终身,此即后以“思伯子堂”名其作品集之故。张际亮十二从师读,十五学诗,十六初应童生试,即取入县学为生员。二十岁因岁试一等,二十六又取得拔贡第一,先后两度进鳌峰书院肄业,受业于当时的著名学者陈寿祺,颇受器重。

道光五年(1825),张际亮以拔贡进京朝考,考罢应两淮盐运使曾燠之邀赴席,席间嘲讽曾燠言行,次日又投书责之,曾燠“怒,毁之于诸贵人。亨甫以是负‘狂’名”(姚莹《张亨甫传》)。张际亮由此便为朝贵所猜忌,久困科场,整整十年,试辄不利。在此期间,张际亮的伯兄去世,家境日窘,张际亮靠诸多师友接济才勉强度过难关。他还一度被任命为福建通志局分纂,又为河南学政襄校试卷,但均历时不长。至道光十五年(1835),张际亮方才因改名“亨辅”而“侥幸”中举。姚莹《张亨甫传》载曰:“十五年乡试,主闽试者途中约:‘张际亮狂士,不可中!’而亨甫已易名亨辅,中式。拆卷见其名,疑欲去之,副考申解而止。及来谒,果际亮也,主试愕然。”然而,此后张际亮竟又三度会试不中,终对仕途绝望,是以一生不仕。张际亮最后一次会试之后,任台湾兵备道的姚莹邀其赴台主讲海东书院,张际亮欣然应允,后因飓风阻隔而未能成行。张际亮于生命的最后阶段,为姚莹蒙冤入狱而积极奔走,及至姚莹冤白出狱,张际亮却与世长辞,年仅四十五岁。

嘉庆、道光年间,张际亮以转移诗风的自觉主盟诗坛。前辈如宋湘、黄铖、潘世恩,同时如姚莹、潘德舆,稍后如朱庭珍、丘炜萲俱推许之。姚莹甚至将张际亮与龚自珍、魏源并称,此似过誉,然就当时对诗坛的影响及推动近代诗风转变而论,张际亮确有其特殊地位。至“同光体”闽派崛起,其诗坛地位逐渐下降。

《张亨甫全集》(又名《思伯子堂稿》)三十三卷,是研究张际亮生平事迹与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文献,具有相当高史料价值,为探明张际亮生平行迹提供丰富的线索与印证。张际亮生平虽见于《清史稿》、《清史列传》、《国朝耆献类徵》、姚莹《张亨甫传》等传,然仅叙其梗概或要事二三,欲求详踪则不可得,张际亮所存诗文正可补之。诗集中,如《田家杂诗》、《村居偶咏》描述庚辰、辛巳年间村居情状;癸巳《兰阳》序、《赵北口柳》注、《荏平偶作》注、《除夕》注分别叙述丙戌随伯兄北上、丁亥四月往易京省伯兄、五月伯兄病中送其归、同年伯兄殁等事,张际亮对伯兄的笃厚情感充盈其间。辛卯《述感》述庚寅春归建宁,返福建通志局,《杉关》述同年暮冬入赣;《初六日揭晓后走笔为杰夫书素缣》述甲午九月乡试报罢北归,《江行绝句》记十一月赴江苏,《真州除夕》记除夕泊真州待姚莹,《真州别石甫刺史》记次年春别姚莹南归等等,不一而足。文集所叙亦丰,如《张亨甫全集》文集卷一《先曾祖原若公暨妣黄孺人墓碣》详述祖上迁居之况,知张氏先祖原籍邵武,后迁至建宁渠村;文集卷四《姊婿鄢太学墓志铭》述及先妣生育子女十六人、于际亮出世六月时离世;文集卷二《马小眉诗序》曰:“余年十三得桐城方望溪先生文,读而好之。其后读刘海惜、姚惜抱二先生所为文诗,则益好之。”又《南来录自序》云其十五六岁始学为诗,“其始刻意谨严,非汉魏晋唐之源流不敢涉,盖力求与古人似也。其后乃泛滥于晚近诸作者,盖不甚求似古人。”似可窥见其诗学渊源;文集卷三《上林少穆中丞书》称,丁亥、戊子间曾受何焕奎四百金之助,而入赀未成,癸巳年八月谒林则徐于苏州,则徐助其游粤。可以说,张际亮生平踪迹遍及诗文之中,几乎能仅仅据此编成简要年谱矣。

张际亮诗歌多取材于国事民情,展现嘉道年间至鸦片战争这一历史时期民生凋敝的社会风貌与满目疮痍的历史画卷。张际亮长期游历,“道途遍历知民隐”,写就许多体怀民情之作。道光三年(1823)东南各省大水,灾民大量流入闽地,张际亮作《哀流民》:“辛苦湖湘客,飘零异地春。鼋鼍骄岁月,鸡犬共风尘。道远思家失,年荒就食贫。东南半漂荡,何限此流民。”道光十五年(1835)右江大旱,蝗灾蔓延,张际亮作《十五日夜宿戈阳筱箬岭述稿》描述这场灾难:“可怜频岁灾,凶年复至此。道旁流离人,半是良家子。骨骨卖为奴,百钱聊救死。”此外《桃源》、《扬州》、《石亭》、《自沂州至郯城夜宿郭外有述》等诗无不体现张际亮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张际亮十分系念国家命运,十八岁初至会城,即有感于壮丽河山,作《闽中感兴》四首。其一云:“高城沙鸟逼秋天,襟带苍茫岛屿连。霸国江山龙虎地,海邦日月汉唐年。花袍野祭杨梅酒,土舶官输蛱蝶钱。险要由来兵饷重,岂徒开府为防边。”由闽中形势,联想到其海岸线之绵长、战略位置之重要等,从中抒发爱国情怀。而且张际亮深谋远虑、识在机先,于鸦片战争之前即已察觉鸦片输入、黄金外流的严重危害,道光九年(1829)作《食肉叹》云:“粤闽鸦片馆日开,十户九破形死灰。”道光十一年(1831)作《送云麓观察督粮粤东》曰:“市易多年达岛洋,夷酋列肆来朝暮。土来金去芙蓉膏,丝轻帛贱羽毛布。”道光十三年(1833)所作名篇《浴日亭》,以沉雄慷慨之语描绘英国殖民者肆意践踏中华国土,横行九州大地之图景,呼吁清廷务必识破“狡兔”之心,及早决策,厉行禁烟。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张际亮愈加关注国事,在诗作中极力反对侵略、控诉侵略者暴行,如《日铸岭》:“昨日失余姚,大半遭屠戮。”《须怀》其四:“纵火兼淫掠,千家几口存。可怜天地意,难诉鬼神冤。”张际亮主张坚决抗战,因此在诗中歌颂爱国英雄、谴责懦弱的清军将领。如《传闻(广)》云:“羊城遥对虎门开,天险仍资上将才。岂意孤军还撤援,竟言狡敌自飞来。孙恩未缚江关警,韦俊无归海水哀。眉坞纵焚民怨在,燃脐须傍越王台。”对畏敌如鼠、对民如虎的清军将领予以无情的鞭挞。《陈忠憨公死事诗》则以夸张手法盛情歌颂抗英民族英雄陈化成:“平生万人敌,矫捷纵天骨。搴旗鹿耳风,舞槊鲲身月。身轻一飞鸟,长涛出复没。踏浪昼行空,扬帆夜捣穴。”张际亮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被收入阿英所编《鸦片战争文学集》,影响甚大。

张际亮的诗学思想与创作主张在其诗文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张际亮乃嘉道诗坛上的“志士”诗人,提倡“志士之诗”,他在《答潘彦辅书》(《张亨甫全集》文集卷三)中,对“志士之诗”论进行详述,认为诗人须心系天下,“思乾坤之变,知古今之宜,观万物之理,备四时之气。”虽壮志难酬,身不能遇,其心不可“一日忘天下”,其情不可“一日忤天下”,在此基础上方能表现出雄豪慷慨之人格,展现“志士之诗”的风范。“志士之诗”的首要特征在于关注现实,此已详于上述,故张际亮推崇《诗经》,主“风雅”之旨,对乾隆以来诗风颇有批评,其《岭南后三家诗序》(文集卷二)云:“当乾隆、嘉庆间,诗道稍榛芜,或以议论考订为诗,或则轻佻浅鄙,无与于风雅之旨。”张际亮从主张“风雅”,进而强调诗歌“讽誉”功能,以强化诗人对诗歌反映现实之认识,他在《松廖山人诗集自序》、《答姚石甫明府书》等文中,一再申明“讽誉”、“诗教”与“王迹”的关系。“志士之诗”还应是壮志难酬幽忧隐忍发而为诗,如其《贾生》云:“贾生当日实高才,却宦长沙久不回。天子本谈黄老术,功臣何止绛侯猜。过秦有论言谁听,却屈无情志自哀。千载龙门留诗笔,一篇传合楚骚哉。”《北风》云:“惨淡惊沙晦,苍茫旷野阴。长河奔怒马,大树落楼禽。占月怜宵晕,看云怆旅心。萧萧双鬓在,独任北风侵。”张际亮在对历史人物的歌咏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中抒发愤懑,倾泻不得志的郁怒。再者,“志士之诗”当是雄豪慷慨人格之写照。张际亮每每直抒胸臆,高歌“半日豪狂如梦觉,万山风雨送秋归。”(《九月十夜晴溪二丈招水榭饯余扇索书即席赠别》)“拔剑还为斫地歌,连宵痛饮故人多。”(《至南丰连日与厚坤仁叔菊士了序集饮话旧感情慨然成咏》)又时常描山范水,借高山奇石、险滩狂潮凸显诗人雄健兀傲之人格与生命力。

张际亮早期诗作辑为《松寥山人诗初集》十卷,有道光四年(1824)晴雪山房刊本。后又刻有《娄光堂稿》四卷、《南宋诗录》四卷和《匡庐游草》三种。其余另有若干集,但未付梓。张际亮去世后,其子张诵芬将其遗稿托付于林则徐之子林汝舟,得以保存。咸丰年间,孔庆衢出资将此稿陆续刊刻,经其弟子云诰编次、校正,并据刘存仁《笃旧集》等缉补,收诗二十七卷,共二千六百五十首,文六卷,于同治六年(1867)刻竟。因孔庆衢不知张际亮已自名其稿曰《思伯子堂稿》,遂名为《张亨甫全集》。但此集收诗不全,某些重要的诗作未能收入,且字句颇有讹误,因张际亮生前最后三年的诗作副稿未留家中,故此部分全缺。张际亮的手定诗稿,则由姚莹随身携带,后命其子姚睿昌慎为保存。同治八年(1869),刻为《思伯子堂诗集》三十二卷,收诗三千零五十一首,《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一五二六、一五二七册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刻本影印。《张亨甫全集》中虽有《思伯子堂诗集》未收者,当系作者手删,而《张亨甫全集》未收者,则为编刻者所逸。200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思伯子堂诗文集》,王飚校点,此为今人整理张际亮的首部全本,所收诗文较为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