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7 16:0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从“外臣”管辖之地到汉置“四郡”

——读《史记·朝鲜列传》


汉置四郡示意图

朝鲜一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之后,《尚书大传》也有记载——“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纣王之子),释箕子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所谓朝鲜,《东国舆地胜览》一书指出:“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鲜,故名朝鲜。”

司马迁的《史记·朝鲜列传》,并非记述整个朝鲜半岛的历史,它只写了西汉初期卫满家族朝鲜的演变过程,即如何从“外臣”管辖之地成为汉朝的“四郡”,反映朝鲜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历史关系。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当时朝鲜的统治者卫满,是战国年代燕人。燕国全盛时,曾侵略真番(东夷小国)、朝鲜,并在当地设置官吏,构筑防御工事。秦灭燕之后,那里成了辽东边界之外的国家。汉朝建立后,因为离得远,难以防守,便重新修建辽东古要塞,以浿水为界,将它划归燕国。燕王卢绾反叛,跑到匈奴。其部属卫满也亡命出逃,但他不是去匈奴,而是聚集同党一千余人,梳着锥形发结,穿上蛮夷服装,从东边出塞,渡过浿水,住在原来秦代空旷的地方——下鄣。作为统治者,卫满善于役使真番、朝鲜蛮夷,以及原来燕国、齐国的逃亡者,并把首都建在王险城(今平壤大同江南岸)。

到了汉文帝、高后(即吕后)执政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与卫满作了沟通,首先希望他能成为汉朝的外臣(属国的君主),确保塞外蛮夷不会在边界扰乱盗抢;其次要求他,如果各蛮夷的首领想见汉朝天子,不得禁止。辽东太守将沟通的内容上报朝廷,得到汉天子的认可。卫满因此凭借他的兵威财物,侵略、招降周边的小国,一时间,真番、临屯(今朝鲜咸镜北道南部)都前往归属,其统辖的地区方圆达数千里。

卫满之后,王位传给儿子,再传至孙子右渠手中。这时,前往朝鲜的汉朝人越来越多,右渠却从不去进见汉朝天子(汉武帝)。真番周围许多小国上书要拜见汉朝天子,也遭到他的阻挠。右渠的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他爷爷卫满原先的承诺。为此,汉朝于元封二年(前109年),派涉何作为使者前往朝鲜,下诏右渠,要他改正。右渠不肯接受汉朝的诏命。涉何离开朝鲜,到了边界,面对浿水,即派驾车的车夫将护送使者的朝鲜裨小王杀了,然后渡河,疾驰而回,进入汉朝边塞。回到京城的涉何向天子报告:“我杀了朝鲜的一个将军。”天子因此不再追究他的过失,还授予他辽东东部都尉的官职。右渠则怨恨涉何,采取偷袭的办法,将他杀了。

对于右渠的行为,汉朝天子不能容忍,当即下令招募兵勇,前去讨伐。元封二年秋天,楼船将军(相当于今天的海军司令)杨仆率领五万大军,从齐地乘船渡过渤海。左将军荀彘也率兵出辽东郡,攻打朝鲜。右渠调兵据守险要地方,抵抗汉朝军队。左将军手下有个头目率先带领辽东兵进击敌人,结果失败,他也因犯了军法被斩。楼船将军率齐地兵士七千人,首先到达王险城。右渠守城,探听到楼船将军兵员不多的消息,便出城反击。楼船将军的军队同样遭到失败。杨仆逃到山中藏了十多天,才逐渐找回四散的兵卒,重新聚集一起。左将军荀彘攻击驻守浿水西边的朝鲜军队,也未能攻破敌军。

天子因为两位部将没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就派卫山凭借兵威前去明告右渠。右渠会见汉朝使者,叩头谢罪,说是原先想投降,但怕杨、荀二将军用欺诈的手段杀死他,所以没有做。如今看到符节,放心了,请允许他此刻就投降归顺。并当即派遣太子去汉朝谢罪,献上五千匹马,又向在朝鲜的汉军赠送军粮。但就在此时,有一万多朝鲜民众,手里拿着兵器,正要渡过浿水。使者和左将军因此怀疑朝鲜人叛变,便让朝鲜太子命令那些人放下携带的兵器。太子却怀疑汉朝使者和左将军要欺骗和杀害他,便不渡河,而是领着朝鲜民众回去。卫山返京向天子报告,天子杀了卫山。

汉武帝派楼船将军杨仆率军渡渤海,

左将军荀彘出兵辽东,合力进攻朝鲜。

左将军攻破浿水上的朝鲜军队,直至王险城下,包围了城的西北地方。前去会师的楼船将军驻扎城南。面对汉军包围,右渠采取坚守策略。几个月过去了,汉军始终未能攻下。

左将军过去在宫中侍奉皇上,颇为得宠。他率领的是燕国和代国的士卒,非常凶悍,又因打过胜仗,士兵大多很骄傲。楼船将军率领齐兵,渡海打仗,本来就有许多失败,和右渠交战时,又遭受挫折和耻辱,伤亡很多,士兵都很恐惧,将官的内心也觉得惭愧。因此,在包围右渠时,楼船将军经常手持议和的符节,左将军则竭力进攻敌城。朝鲜的大臣就暗中找机会和楼船将军联系,商量投降之事,双方往来会谈,但未作出决定。左将军急于取胜,多次同楼船将军商议同时进击的日期。楼船将军另有打算,想尽快让朝鲜签下降约,所以没有派兵与左将军会合。左将军见状,也派人寻找机会让朝鲜投降。朝鲜不肯投降左将军,想归附楼船将军。可惜的是,两位将军不能相互协调,共同对敌。左将军甚至认为,楼船将军从前打过败仗,如今又同朝鲜大臣私下友好,可能有造反阴谋。

对于未能及时征服朝鲜,汉武帝深感失望,觉得这些将帅太无能了,于是派遣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去纠正,给予他随时自行处置的权力。公孙遂到达朝鲜后,左将军说,朝鲜早就可以攻下,还未攻下是有原因的。又说,与楼船将军约定进军日期,楼船将军却不来会师,有可能谋反,进而联合朝鲜一起来消灭我军。说到这里,他严正地向公孙遂建议:到了这种地步,如不迅速逮捕他,恐怕会酿成大害。公孙遂对此有同感,就用符节召楼船将军前来左将军所在地商量事情。楼船将军到后,公孙遂命令部下捉拿,并把他的军队合并到左将军手下,然后把这件事报告了汉天子。天子杀了公孙遂。

左将军合并了两方面的军队后,猛攻朝鲜。朝鲜相路人、相韩阴、尼溪相参、将军王唊等在一起商谈,说是起初我们要投降楼船将军,现在楼船将军被捕,而由左将军率领合并的军队,战争越打越紧张,我方恐怕不能坚持下去,国王又不肯投降。怎么办?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相路人、相韩阴、王唊当即逃亡到汉军那里。元封三年(前108)夏天,尼溪相参派人杀了朝鲜王右渠,向汉朝投降,后又杀了起来造反的右渠大臣成巳。至此,汉朝最终平定了朝鲜,设立四个郡,即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汉天子封参为澅清侯,韩阴为狄苴侯,王唊为平州侯,长降为几侯。路最因其父路人已经离世,加上颇有功劳,被封为温阳侯。

左将军被召回京城,犯了争功而相互嫉妒,违背作战计划的罪过,被弃市。楼船将军的部队到达洌口,本应等候左将军,却擅自抢先攻击敌人,致使伤亡很多,也被判死刑,但他用钱赎了罪,逃过一劫,成为平民百姓。

司马迁最后总结说:朝鲜王右渠依仗地势的险固,国家却因此被灭了。涉何骗功,为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开了头。楼船将军行事,心胸狭小,推卸责任,反而被人怀疑要造反。荀彘争功,同公孙遂都被天子斩杀。征讨朝鲜的杨仆和荀彘两支军队都遭受困辱,将帅均没有被封侯。

对于《史记·朝鲜列传》,当代有学者极为赞赏,认为文中记事简约,原委交待却极其清楚。司马迁善于用对照的写法,既记述涉何出使,又写卫山出使;既记述卫山被诛,又写公孙遂被诛;既记述楼船将军之疑,又续以左将军之疑。两两对照,段段相生,极递换脱卸之妙。还说,此传“在诸传中,又是一格。”

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朝鲜列传》,虽然简约,但在诸传中算不了“又是一格”,甚至有一些明显的瑕疵。例如写公孙遂被派去调查、处理左将军与楼船将军的矛盾,当调查报告呈上朝廷时,不是被调查的任何一方受到处理,而是调查者公孙遂被天子杀了。为什么?没说。直到最后的“太史公曰”,才轻描淡写地带上一笔:“荀彘争劳,与遂皆诛”。再如,早些时候奉命去明告右渠的卫山,也莫名其妙地被诛,犯什么罪起先也没有交待。后来才说,“山使不能专决,与左将军计相误。”此外,汉军久攻王险城不下,汉天子却派卫山凭借“兵威”去明告(晓谕)右渠。这“兵威”从何而来?没有提及;右渠守城守得那么严密,让汉军无可奈何,怎么又突然表示要向汉朝投降?依据缺乏。总之,可能是记事太简约了,致使原委没能说清楚。由此可见,为文惜墨要把握好度。否则过犹不及,难免会有顾此失彼的毛病。即便是司马迁这样的大师级写家,也不例外。

附记:近日有媒体报道,韩国一学者发文称,古朝鲜文明比中国的黄河文明还早,是继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的世界第三大古文明。如此“大胆”的研究,连韩国的一些网民都认为,“这与人们的普遍观点截然相反”,将“成为世界的笑料”。

公元前二世纪初,卫满创建卫氏朝鲜,

成为汉王朝在朝鲜半岛上的重要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