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5 16:1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谢灵运的不归路



谢灵运画像



“天下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得其时,占去了八斗。余下二斗,我独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

据一些古籍记载,这段话是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说的。表面看似乎在赞美曹植,实际上是夸耀自己。你看他说,曹子建的才华,之所以能占天下一石中的八斗,是因为“得其时”。意思是,当时有才华的人太少了,故而让他享有美名。现在,有才华的人很多,我谢灵运却能在余下的两斗当中“独得一斗”,让所有的当代人只能“共分一斗”。你瞧瞧,这态度还不狂妄吗?

狂妄的谢灵运确实很有才华,但恃才放纵的处世态度,给他带来了一个接一个的灾难,最终被杀。读《宋书·谢灵运传》,人们能清晰地看到,这位大诗人是如何走上不归路的。

谢灵运(公元385年-433年),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后迁居会稽始宁(今绍兴会稽)。因童年寄养于钱塘杜家,小名寄儿。他是东晋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然而他又是一个极其奢豪的人,“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换成现在的话,谢灵运很“酷”,是一个在消费方面非常讲究、引领时尚的人物。

由于祖父的缘故,谢灵运18岁那年袭封康乐公,食邑三千户,人称“谢康乐”。但他的从政之路并不顺畅。东晋时,先后当过大司马行参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咨议参军等职,都是一些幕僚工作,后因杀死门人,被免职。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刘裕(南朝宋的创建者)代晋自立,谢灵运的爵位从康乐公降为康乐侯,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

不受重用的谢灵运却“自谓才能宜参权要”,这种理想与与现实的落差使他“常怀愤愤”,转而寄情于山水之间。在《游名山志序》一文中,他写道:“夫衣食,生之所资;山水,性之所适。今滞所资之累,拥其所适之性耳。……岂以名利之场,贤于清旷之域耶”。宋代大诗人苏轼对此非常欣赏———“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据说谢灵运游山玩水时,常穿着木屐出行,这种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非常方便,后人称“谢公屐”。朝中有人看不惯他的行径,就向上司打小报告,揭发他纵情游乐、不理政务等种种不是。宋少帝(刘义符,小字车兵,刘裕的长子,继任一年后被废)表态说,谢灵运这个人,才华横溢,诗写得好,就是太放纵了,我看还是让他到下面去磨炼一下吧。于是把他派到永嘉去当太守。

外放永嘉无异于被逐出建康(今南京),谢灵运虽然很不情愿,但永嘉的山水却让他一见钟情,安心留下来,并写出了许多游山玩水的诗篇,如著名的《登池上楼》。过了些时候,朝廷发生了重大的人事变化,宋文帝(刘义隆,小字法师,刘裕的第三子)登基执政,诛杀了徐羡之等人,调回谢灵运,任命他为秘书监,负责撰修《晋书》。

宋文帝对谢灵运的才情非常欣赏,称他的诗和字为二宝。不过,受到器重的谢灵运,却没有把工作当一回事,仅仅“粗立条流”(即随便搞一份粗线条的计划),便束之高阁,最终“书竟不就”。更要命的是,谢灵运瞧不起宋文帝身边所倚重的那些人,觉得自己比他们强得多,却没能“应参时政”,只配与皇上谈些风花雪月,心理上难以接受,“多称疾不朝直”,而在家“穿池植援,种竹树堇,驱课公役,无复期度”。他还常“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

可能是出于爱才的缘故,宋文帝对谢灵运的放纵行为并没有严办,只是“讽旨令自解”。没想到,谢灵运的“自解”竟是打报告称病,请假回会稽老家。

回家之后的谢灵运,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更加放纵,他终日聚友狂饮,“以夜续昼”。有一次外出游玩,从宁南山出发,队伍浩浩荡荡,一路“伐木开径”,不觉间竟到了临海郡境内。临海太守王琇误以为是盗匪来犯,连忙带兵抵御。直至近前一看,方知是康乐侯率性出游,这才放心。出了这么大的误会,谢灵运不仅没道歉,还想让王琇再往前走,与他相会,对方没有答应,谢灵运便作诗赠予(也是调侃)他:“邦君难地险,旅客易山行”。

谢灵运在会稽时,自恃“多徒众”,得罪了某些县邑的官员。例如太守孟顗,此人笃信佛教,谢灵运看不起他,当面说他,“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孟顗因此记恨在心,后来又因在回踵湖是否“决以为田”的问题上与谢灵运出现矛盾,便乘机把他告到朝廷,说他有异志,“发兵自防”。谢灵运也上表为自己辩解,说他遭到诬告,“忧怖弥日,疾发动,尸存恍惚,不知所陈。”宋文帝“知其见诬,不罪也”,但也不让他再呆在会稽,而是让他去临川(今江西临川)担任内史(掌管民政的官),赐秩中二千石。

谢灵运到了临川,仍不改过去的习惯,“在郡游放,不异永嘉”,很快又被人参了一本。上面派人来抓,谢灵运昏了头,竟“兴兵(出动家丁)叛逆”,并作诗道,“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诗中自比张子房(即张良)与鲁仲连,而把刘宋比成强秦。如此行文,说他有“逆志”也不为过。被捕后,廷尉向宋文帝上奏,“灵运率部众反叛,论正斩刑”。爱才的宋文帝看了报告仍然觉得,谢灵运并非真的要反叛,而是一时被逼,慌乱中聚众抗捕,虽然有罪,但念他是谢玄的孙子,还是网开一面,再次对他宽大处理:“灵运罪衅累乃,诚合尽法,但谢玄勋参微管,宜宥及后裔,可降死一等,徙付广州”。

然而谢灵运却错上加错,于流放途中暗自派人与江湖上的帮派联络,企图让他们半路营救,结果事情败露,“有司又奏依法收治”。此时,已对谢灵运再三宽恕的宋文帝感到非常失望,不想再保这个不思悔改的人了,便“诏于广州,行弃市刑。”(即命令在广州将谢灵运当地斩首)。据说信佛的谢灵运死前曾表示,愿意捐出胡须,装饰南海衹洹寺的维摩诘佛,他还作了一首绝命诗:

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凄凄淩霜叶,网网冲风菌。邂逅竟几时?修短非所愍。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

诗中大量引用典故,意思是,龚胜因不甘为王莽的新朝服务而绝食身亡,李业因拒绝公孙述的征召而服毒自杀,嵇绍(嵇康的儿子)因以身保护晋惠帝而遭乱箭射死,霍原由于不愿与王浚合作而被斩杀,自己却不能像这些人那样忠于旧主,结果一生坎坷,受尽刘宋王朝新贵的摧残迫害,壮志得不到施展。从这首临终前的绝命诗可以读出,谢灵运罗列了历史上那些与当权者不合而遭杀害的人,对自己的过去大有不堪回首之意。

谢灵运的生命终于走到尽头,他死于元嘉十年(公元432年),年仅四十九岁,正值盛年。他的死,虽然不是因为文章获罪于朝廷,但他恃才傲物的性格,决定他不为当时的社会所容。正如三百多年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指出,“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当然,谢灵运的死,还与他生活上的过度放纵以及判断上的极端幼稚有关。你想,靠一两百个家丁就想起来造反,这不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吗?

尽管谢灵运恃才傲物,生活过于放纵,但他的死仍然让人惋惜。作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他开创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他的诗“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极大改变了东晋以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诗风。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十分推崇谢灵运的山水诗,认为它可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并列。

读谢灵运的诗,常常能发现一些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幽歌,萋萋感楚吟。”(《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岁暮》)。但是,谢灵运毕竟生活在玄言诗占统治地位的年代,虽然他用自己的实践不断地向传统挑战,却又不自觉地受到传统的影响。这里仅以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作点分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浮云,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狥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嶔。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幽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这首诗描写春天的景色,但反映的是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复杂心情,于是反复出现玄妙的句子。如“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比喻进退两难的苦闷。“祁祁伤幽歌,萋萋感楚吟”,则是用典。前句出自《诗经·幽风》———“采繁祁祁”,后句出自《楚辞·招隐士》———“春草生兮萋萋”,表示要走隐居的道路。“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语出《周易·乾文言》,“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名,遁世无闷”,意思是,今人也可以像古代圣贤那样,做到避世而无所烦忧。可以说,谢灵运的诗,几乎没有一首是完全写山水的,常常是一半山水,一半玄言,有的甚至玄言多于山水,加上用典太多,比较晦涩,因而很难广泛传播于世。

另:有一则谢灵运的故事,尽管是传说,但相当有趣,不妨略加整理,介绍于后。

据说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某日到一山村游玩,午间在床上拥被看书,有个十五六岁的姑娘给她送茶,头上的一条丝带扎着秀发,诗人见状不禁脱口而出:

“六尺丝带,三尺缠头三尺挂。”

姑娘听后淡淡一笑,指着客人吟道:

“一床棉被,半床遮身半床空。”

对姑娘的聪慧敏捷,谢灵运非常惊奇,但又感到对方似乎有点轻飘,便说道:

“竹本无心,偏生许多枝节。”

姑娘马上回应:

“藕虽有孔,不染半点污泥。”

此时谢灵运故意叹气说:

“山深林密,教樵夫如何下手?”

姑娘巧妙作答:

“水清沙浅,劝渔父莫费心机。”


谢灵运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