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7 16:2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如公清白古今稀

——宋闽籍廉吏陈桷


陈桷像


宋宣和七年(1125年),宋廷乞求金国派兵攻打辽国占领的燕京,金国得胜后,即派遣使者到宋廷刺探军情。时任兵部员外郎兼冀州兵曹参军的陈桷,奉徽宗之旨送金使返程。行至边境,发现金人在此大量屯兵。陈桷深感震惊。他思索着,五年前为了联金灭辽,宋金签订了“海上之盟”,即宋允许在灭辽后原输辽岁币转输给金;金承认将燕京一带的旧汉地归宋;金攻辽中京(今内蒙宁城西大明城),宋攻燕京。后因宋军攻辽失败,金兵攻取燕京,金军因此获得了巨额钱财。如今金军又在边境大量屯兵,一定图谋不轨。于是立即将此情况差人报告朝廷。可此时的北宋君臣都是不可救药的近视患者,只想收复燕京,图眼前热闹,哪里想到大难临头?不仅不听陈桷来者报告,反而把呈送报告的人杀害。陈桷也以违反“朝禁”之名被外放福建。

不久,陈桷预料中的事情发生了:金军分两路南下,一路从平州(河北卢龙)出发,一路从云州出发,大举进犯北宋,最后合围攻占开封,酿成徽钦二帝被掳的“靖康之耻”,北宋灭亡。陈桷最早觉察金的阴谋,朝廷却不纳进谏,造成山河破碎,国家灭亡。他痛心疾首,欲哭无泪。

陈桷,福建柘荣人。宋元祐五年(1090年)出生于柘洋(柘荣古称)溪坪潭头坪(又称陈楼坪)。从小受书香家风熏陶,勤奋好学,并曾到浙南“平阳学宫”就读,学业日见长进,终以上舍贡生入太学,政和二年(1112年)高中进士,殿试名列第三(探花)。

陈桷的祖上原住浙江平阳。唐末藩镇割据动乱频繁,陈家便从浙南迁至柘荣。当时柘荣虽处荒僻之地,然巍巍东狮山和群山环抱的高山小平原不仅风光宜人,且具发展潜力。于是陈家祖先便在东狮山余脉前狮山溪坪潭头坪的缓坡上,选了一块风水宝地盖房定居。陈氏以耕读持家,先后出了宋诏赠兵部侍郎陈太卿等五位后裔名臣,100多年后又走出了陈桷这位探花。

溪坪古街


陈桷先在翰林院秘书省任文林郎,为朝廷掌管图书和抄写书籍;继任校书郎、著作左郎,每日为徽宗朝汇编朝政公务与时事记录,编修国史,撰拟文字,渐为徽宗帝所赏识。陈桷精于经学,常为太学府讲学,被聘为五经教官正博士。由于徽宗的信任,他又转任开封府冀州兵曹司副长官员外郎、军务参谋。

陈桷因首察金人南侵之谋,受“朝禁”之罚被外放回福建后,任提点福建路刑狱,掌管福建路司法、刑狱和监察地方官员,并兼管农桑等公务。他回福建的第二年,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大举南侵,北宋朝廷告急,遂命福州府调发驻军北上支援。由于军饷不足,帅臣柳廷俊被手下乱军所杀,福州府城震惊,百官纷纷逃逸。陈桷处危不惊,只身独闯乱军,以理压下乱军气焰,又复奏朝廷,奉旨顺道追杀反叛祸首20余人。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朝廷建立不久,扈从统制苗傅、威州刺史刘正彦等人密谋发动政变,率兵逼宫,胁迫宋高宗传位改元。阴谋败露后苗傅余党逃匿福建建州一带,陈桷巡察闽地时,其属下在当地人氏举证下将逃匿余党捕获交朝廷处置。建炎四年(1130年),陈桷任福建路提刑,其间发生了福建路转运司扣发“卸甲钱”、路曹被杀事件,陈桷再次独闯乱军,迅速平定兵乱。由于陈桷遇事不惊,三平兵乱,故有“一方以安”的赞誉。

南宋朝廷最高统治者向金乞安求和,过着屈辱的日子,无视国恨家仇。坚决主战的陈桷,频频向宋高宗上疏谏言:“当今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小事勤圣虑如平时也”,“刺史、县令满天下,不能皆得人;乞选监司,重其权,久其任。”并在陈述抗金攻守二策时说:“要在于得人心,修军政。”陈桷在奉命细察朝廷库银后说:“给纳泉币,计其岁输,归于受藏之府,以待邦国之用。”陈桷这些治政、理财主张,为朝廷所器重。遂于绍兴五年(1135年)任龙图阁学士。然因与当政的投降派秦桧不和,再度被外放到福建,任泉州府知州。直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在主战派范宗尹等举荐下,任礼部侍郎。

然好景不长。陈桷在任期间,曾奉诏与礼部、吏部主职官员参与朝廷大宗国事议礼决策,许多意见忤逆秦桧等人之意。秦桧遂以陈桷等与主战派故相赵鼎论调如出一辙,向宋高宗进谗言,结果持有异议政见的陈桷及吏部尚书吴表臣、礼部尚书苏籍等被以不谙朝廷礼仪制典、不顾圣朝之意、掩饰忠义的莫须有罪名,一并罢免逐放。

探花府古井


罢职之后的陈桷,返回家乡柘荣溪坪老家。这位“其气浩浩,其貌巍巍,展英华于上苑,宏经济于皇畿”的朝廷重臣,现在是“荣禄早卸,石泉是依”,过起隐居生活。平日里吟诗作赋,督子读书,生活平淡而清静。他回顾过去,梳理往事,将数十载宦海经历与为官之道写成《无相居士文集》十六卷的鸿篇巨制。人们称赞之:“名无相而有相才,有为而无不为。”同时,在溪坪修起住屋。因了这“探花府”,从此人们毗邻盖房,座座相挨,竟成一条街道。令他没想到的是,他成了这条溪坪街建街之“鼻祖”。

本想就此安度晚年,没想到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襄阳金州、房州兵乱,而襄阳职位空缺,于是宋高宗又想到了陈桷,忽然问秦桧:“陈桷今安在?可惜闲却,当与一差遣”,秦桧开始还想敷衍,在高宗的坚持下,只好答应启用陈桷,先任提点江州太平观闲官,后赴襄阳任襄阳府京西南路安抚使。上任时恰遇江汉决口,洪水泛滥,淹没田园民舍,百姓流离失所。面对洪灾,时已55岁的陈桷,不顾个人安危,亲率兵民上决口堤岸抢险,直至水患平息,并安顿好灾民,百姓无不感激。陈桷在任上发现,襄阳地区由于连年兵灾,百姓户数骤减,只有原来的二十分之一,而百姓税赋定额却有增无减。陈桷于是挺身而出为民请命,请求为灾民蠲减税赋,朝廷准奏。陈桷因此倍受百姓拥戴。而奸相秦桧却以赈灾有过、库银空虚为名,从中作梗。逼得陈桷称病辞职,改任秘书阁修撰、提点江州兴国宫。

宦海沉浮,沉了又浮。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也是陈桷在世的最后一年,陈桷任广州布政司副使,为广州路行政副长官。他倡导儒学,修建书院;兴修水利,奖励农耕;发展工贸,政誉斐然。番船在海上飘溺遇险,他亲至海边相救,还搭建临时住舍50余间,安置番民,并帮助修复破损船只。番官辞航时,为表感谢,赠送陈桷珍珠、金龙、玛瑙,还有白象牙五十对,碎金生金三十斤、胡椒子一百担、海里纱五十匹、合装宝贝九瓮,总价值三万八千余贯。陈桷将此大礼表奏朝廷,悉数归献国库。宋高宗赞陈桷:“守介不移”。广州廉举杨送赋诗曰:“囊来时似去时,如公清白古今稀。身如竹叶心如水,不带江南一线归。”

“封疆大吏赴广南,远足衰年力已惭。”也就在这年,陈桷奉调广南经略安抚使,为封疆军政大臣。然因年迈加上操劳过度,64岁的陈桷逝于广南路赴任途中。噩耗传开,朝野同泣。宋高宗钦点御笔,封以护国兵部大丞相,谥以一品荣爵官葬,诏谕“灵柩运送,各州衙卫沿途开路,起倩车夫致哀挽送,逢水造桥,逢州州接,逢县县迎。”并举行了由司农寺卿冯真部吏承祭、各部大臣参加的国葬祭典。还在陈桷故里溪坪街勅建骑街牌坊,以昭后人。

探花府旧址


宦海沉浮,落叶归根。劳累一生的陈桷安葬于长溪二十四都广化寺后(今福鼎管阳乡),与葬于附近的先祖朝夕相处。陈桷生前曾赋诗《广化寺》,赞美此地风光并表归意心迹:“高山不受暑,秋到十分凉。望外去程远,闲中度日长。寺林投宿鸟,山路自归羊。物物皆自适,羁愁逐异乡。”

如今,当我们漫步木屋相拥的溪坪古街时,自然会想起800年多前建街肇始人陈桷。历数百年的发展,这条街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商业街,整日熙熙攘攘,人流如织。当年“衡门自适”的“探花府”虽已残破,仍依稀可辨,特别是大厅正中长条石板和独特的四方柱,令人遥想当年“探花府”规制和特定内涵(桷为“方正”之意)。“天教为水清,莫使尘埃污”,古屋里廉吏的话语似在耳畔回响。

廉吏已远去,然美名长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