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8 15:5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不负托孤之命的霍光


霍光像


中国古代,曾有过一些托孤的故事流传于世。

所谓托孤,是指帝王临终前,把尚未成年的继承者托付给他信得过且富有能力与权威的大臣,让其辅佐朝政,治理国家,即“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其中,以《三国志》的“先主(刘备)病笃,托孤于丞相亮”最为后人所熟悉。然而诸葛亮劳累过度,死得较早,刘禅又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结果蜀汉被曹魏所灭,刘备的托孤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历史上托孤最成功的可能要数汉武帝,他的受托者霍光很好地完成使命,使得汉代在武帝之后出现了著名的“昭宣中兴”。

汉武帝为什么要托孤呢?原来,晚年的他由于听信谗臣江充有关太子刘据在宫中行咒诅之术的谎言,迫使刘据起兵杀了江充,从而加剧了父子间的矛盾,最终刘据在父亲下令镇压之后兵败自杀。刘据死后,汉武帝立少子弗陵为太子,并指定大臣霍光等人在他继位后辅政。

那么,霍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汉武帝会将托孤的使命交给他?

霍光,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人长得很英俊,是当时公认的美男子。因着哥哥霍去病的关系,得以接近汉武帝,曾先后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等职,深受器重。《汉书·霍光传》说他,“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因此,当汉武帝选择辅政大臣时,视线自然就对准了霍光。

这一年是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太子刘据已死,汉武帝也年老体衰,再次确立继承人已成为面临的迫切问题。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觉得,那几个成年的儿子,如燕王旦、广陵王胥“皆多过失”,不能将江山托付给他们,便想立少子弗陵为嗣,然后命大臣辅佐。但他没有把这个想法说出来,而是先对群臣进行考察,看谁堪当此任。考察的结果是,“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于是有一天,汉武帝让画师绘了一幅“周公负成王朝诸侯”的画送给霍光,暗示要把少子刘弗陵托付于他。汉武帝的用心可谓良苦,但当时的霍光似乎还没有体会到,他只是感激圣上对自己的恩赐而已,并没有想到还有别的用意。

后元二年(前87年)春,汉武帝游五柞宫,突然病倒,他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迅速召来霍光等一帮大臣。对着病重、身体虚弱的汉武帝,霍光流着泪问道,圣上如有不讳,谁来继承?汉武帝说,上次我送你“周公负成王朝诸侯”的画,难道你没有觉察到我的用意?我是要立少子弗陵,让你行周公辅佐之事呀。

霍光一听,赶紧跪在床前叩首,说是“臣不如金日磾”。

金日磾原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后来归顺汉朝,忠心耿耿,深得汉武帝的宠信,此时看到霍光推荐他,连忙说,“臣外国人,不如光。”

汉武帝摆摆手说,你们都不要谦让了,还是听我的。于是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这个人事安排,确立以霍光为首的顾命大臣班子(其中还包括丞相田千秋),共同辅佐少主弗陵。第二天,汉武帝驾崩,弗陵继位,这便是汉昭帝,那年他只有八岁,还是一个孩子,因此“政事一决于光”,即朝中一切大事都由霍光定夺。

霍光辅政伊始,急需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便决定继续施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租赋徭役,发展农业。这是一个很得民心的决定。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霍光辅政,侵犯了一帮大臣和皇亲贵戚的既得利益,从而遭到他们的妒嫉与攻击。这些人即上官桀、盖长公主、桑弘羊,等等。上官桀原来官当得比霍光大,现在居下,已经很不服气了,加上他曾打算把自己的孙女(也是霍光的外孙女)送入宫,以期立为皇后,没想到却遭到霍光的反对,说是孩子年纪还小,配不得昭帝,让他心里更加恼火;盖长公主(弗陵的姐姐),“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却要霍光为自己的相好加官封侯,霍光硬是不答应,她便产生怨恨;桑弘羊曾推行盐铁酒类的官营政策(著《盐铁论》),对发展经济起了促进作用,但他居功自傲,伸手为子弟谋官,目的达不到“亦怨恨光”。这些人有着共同“遭遇”,于是联合起来,并串通燕王刘旦(汉武帝的儿子、弗陵的同父异母哥哥),决定除掉霍光。

当时,上官桀等人让燕王派员上书朝廷,列举霍光的许多罪状,说霍光外出,都要带羽林军,并下令断绝交通,还要太官先行安排接待事宜;又说他“引苏武前使匈奴,拘留二十年不还,还仍为典属国”,尤其说他擅自选调大将军府的校尉,行动相当可疑,有图谋不轨的迹象,等等。汉昭帝看了奏折,心中有数,但没有表示。第二天早朝,霍光听说燕王上书告他,便在门外等候处理。昭帝没有看到霍光,便问左右“大将军安在?”上官桀回答,霍光知道燕王告他,吓得不敢上殿。昭帝当即让霍光上殿。霍光一进来,便把官帽摘下,跪在地上谢恩。昭帝说,大将军请把帽子戴上,朕知道,你没有罪,那些对你的非议都属于不实之词的诬告。霍光问,陛下您怎么知道呢?昭帝说,大将军选调校尉还不满十天,燕王远在北方,他怎么能得知?再说,大将军实权在握,如果真的要反朕,也不需要这样做呀。此时的昭帝才十四岁,却能说出如此有分析、有分量的话,让满朝文武都十分惊叹。一时间,廷上议论纷纷。此时,有内侍来报,说那个替燕王送奏折的人跑了。昭帝一听,当即下令追捕归案。

没能告倒霍光,上官桀等人很不甘心,便聚在一起密谋,准备先杀掉霍光,再废除昭帝,然后迎燕王入主朝廷。由于盖长公主的一个舍人向霍光告了密,阴谋终于败露,上官桀、桑弘羊、丁外人等受到“灭族”,燕王和盖长公主也畏罪自杀。反对派一除,霍光更是充满信心辅佐昭帝。他针对汉武帝晚年遗留下的诸多问题,采取轻徭薄赋,整顿吏治,平理刑狱等措施,使国家一天天地好起来,“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元平元年(前74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昭帝病逝,因为他没有子嗣,群臣先是建议立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刘胥。霍光想,刘胥原本就因行为失道,武帝弃而不用,现在立他,岂不违背先帝的意愿?接着有人提出立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霍光等大臣一时没有别的人选,便采纳了。然而这个刘贺,坐上皇帝宝座仅二十几天,就露出了荒淫无度的本性。霍光一看,立即与大臣们商议,并奏明太后,果断地将他废掉。霍光还因此当着面对刘贺说道,“王行自绝于天,臣等驽怯,不能杀身报德。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愿王自爱,臣长不复见左右。”作为人臣,敢于废掉当朝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后人因此常把霍光与商代初期的大臣伊尹(此人为教育“不明厥德,颠覆汤之典刑”的商王太甲,曾将其放于桐宫,待其三年后改正才迎回)相提并论,称之为“伊霍”。

刘贺被废,当务之急是必须迅速解决立谁的问题,因为国家不能没有皇帝。可是,广陵王不能用,燕王因谋反被诛,他的儿子也不在考虑之中,那么该由谁来接这个班呢?霍光与丞相等大臣充分交换了意见,最后决定,从民间迎回汉武帝的曾孙刘询(原名病己),这便是著名的汉宣帝。霍光作为重臣继续忠心耿耿地辅佐他,一直到地节二年(前68年)。这年的春天,年老的霍光病重,汉宣帝亲自上门探视。不久,老人病故,汉宣帝又和皇太后一起亲临灵堂,为其默哀致意。尽管霍光死后的第二年,其子侄与汉宣帝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以谋反罪被灭了族,但霍光的功绩并没有因此被抹杀,他的墓依然陪葬在汉武帝的茂陵。甘露三年(前51年),匈奴归降,在欢庆胜利的日子里,汉宣帝很自然地想起了昔日辅佐有功的大臣,就让人绘了十一位功臣的画像置于麒麟阁上,以示纪念。霍光名列第一。

显然,霍光的一生是值得称赞的。从汉家王朝来说,他出色地完成了汉武帝赋予的托孤使命,先后辅佐昭帝和宣帝,使一度风雨飘摇的汉王朝渡过了难关,重又兴盛起来。西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刘向曾这样称颂汉宣帝:“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汉文帝)之时”;从中华民族来说,霍光在辅佐昭宣两帝的二十年间,实行了一系列改善政治、发展经济的有力措施,而且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可以说,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霍光都不愧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人物。

附记: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所著的《中国通史》一书中,对班固《汉书·霍光传》所记载的汉武帝托孤之事予以否定,称其为“捏造”。他说,刘彻一生沉溺女色,凡事随意,不可能有“托孤”这样的深谋远虑。吕氏的意见堪称一家之言,是否成立,自然值得继续探讨。不过,老先生并没有因此抹煞霍光辅佐下的“昭宣时代”,他还是肯定了霍光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