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4 16:5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留名岂是因为无所作为

——读《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画像


一个人能够留名后世,总是与他生前建功立业分不开。这几乎成为“定论”。然而,读司马迁的《史记·曹相国世家》发现,曹參是个另类。他之所以让后人记住,主要原因不在于他跟随汉高祖刘邦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而在于他接替萧何为相国,三年期间没有作出任何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似乎是无所作为。因此有人说,曹参是中国历史上最舒舒服服的丞相。

那么,另类的曹參是怎样因“无所作为”而留名后世呢?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为我们作了生动的介绍。

曹參(?—前190年),与汉高祖刘邦是老乡,同为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刘邦起义,曹參作为重要的幕僚与战将,跟随左右。刘邦打败项羽获得天下之后,论功行封,群臣争功,一年多的时间还没能定下。刘邦最后拍板,“以萧和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其他功臣不服,刘邦说,“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和,发踪指示,功人也”。这话听起来虽然有点粗野,但它的确说出了萧和与其他功臣所发挥作用的本质不同。曹参的贡献自然也属于“狗功”,他被封为平阳侯,食邑万六百三十户。

论功之后是摆座次,有人提出,“平阳侯曹參身被七十剑,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曹参伤痕累累,战功卓著,无疑是公认的事实。但有人却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就影响而论,曹参的功是“一旦之功”,萧和之功乃“万世之功”,不能相提并论,还是“萧和第一,曹參次之。”刘邦听后立即表态:“善!”(以上均见《史记·萧相国世家》)

惠帝二年(前193年),萧和病逝,谁能继承他的位置,是当时的一个热点问题。曹参有没可能呢?应该说,曹参与萧和之间的关系一般,“何素不与曹參相能”,“参始微(还没有发迹)时,与萧和善;及为将相,有却(退避,也就是不常来往)”。但在关键时刻,萧和却极力推荐曹参接他的班。那是萧和病重、孝惠帝到他家探视的时候,问他说,“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一生谨慎的萧和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婉转地说:“知臣莫如主。”意思是,我的心思圣上您最清楚,还是您定吧!孝惠帝说,那你觉得,曹參这人怎么样?萧和一听,立即顿首说道,“帝得之矣,臣死不恨也!”

显然,萧和对曹參是非常了解与信任的,否则不会说出如此的重话。同样,曹参对萧和的为人也十分了解,他深知在萧和的眼里,自己是唯一的继承者。因此,当他一听到萧和病故的消息之后即对门下说,“吾将入相”。这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不谋而合”。然而出人意外的是,曹參当了丞相之后,并非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兢兢业业去完成推荐者萧和的重托,而是采取一种类似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载,曹參担任相国后,先是在选择官吏时,启用“拙于文辞”的人,斥去“言文深刻,欲务声名”的人。也就是说,他不喜欢在宣传上做文章,不想树立自己的威信与声名。这种做法,在封建社会官场上倒也不失为一种“反潮流”之举,无可厚非。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曹参当了相国后,精力不是放在政务上,而是“日夜饮醇酒”。部下或宾客来看他或请示工作,想跟他说话,他根本不理,照旧喝他的酒,甚至拉着来人一起喝,直至酩酊大醉走掉,使得来人无法开口说话。这种事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经常发生。更绝的是,曹參家的后园与吏舍靠得很近,那些官吏也常常白天喝酒,又喝又唱又闹,曹參身边的人很讨厌,有一天,他们有意识地陪曹參游后园,想借他的力量制止这种现象。没想到曹參看到了,不仅不出面制止,“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让身边的人傻了眼。

曹參不理朝务、整天喝酒的事传到宫里,原本对他寄予厚望的孝惠帝很不满意,但又不知道曹參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便把他的儿子曹窋(官居中大夫)叫来,说你父亲这样做,不仅有负萧丞相的重托,也是对寡人年少的轻视,接着要曹窋回去私下问他父亲,作为相国,成天喝酒,不管国家大事,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但叮嘱曹窋不要透露这是皇上的意见。曹窋回去后按平日自己讲话的语气把孝惠帝的话照实地说了一遍,曹參听了非常恼火,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斥责道,“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国家大事轮不到你出来说三道四)

孝惠帝知道这件事后,便在朝会时对曹參说,你怎么能打曹窋呢?那些话都是我让他说的,与他无关。曹参一听,立即免冠(脱下官帽),感谢皇上对曹窋的关怀,然后毕恭毕敬地问汉惠帝,“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陛下你自己觉得,与高祖皇帝比较,谁更英明圣武?)孝惠帝忙回答,”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我怎么敢与先帝比),即承认自己远不如他父亲刘邦。曹參接着又问,“陛下观臣能孰与萧和贤?”(以陛下之见,我与萧相国比,谁更有德才呢?)孝惠帝笑了笑说,“君似不及也。”(我看你似乎不如萧相国)。这些表态正是曹參想听到的话,于是他对孝惠帝说,“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和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垂衣拱手,形容天下太平,可无为而治),參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孝惠帝听了,觉得曹参的话讲得很有道理,看来是他错怪了这位相国,便高兴地说道,“善,君休矣!”(说得好,您老好好休息吧!)

曹參任汉相国,“出入三年”,去世后被追封为懿侯。他任内的工作得到了当时社会的充分肯定,百姓歌之曰:“萧和为法,顜若画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即歌颂他按照萧和所定下的规章制度办事,让老百姓过着安定的日子。司马迁对曹参的做法也是肯定的,他在《史记·曹相国世家》的篇末写道:“參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參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看来,曹參作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和约束”(成语“萧规曹随”的出处),是受到当时以及后世普遍赞誉的。如果这算是“定论”,那么,它与汉初统治阶级总结秦亡的教训,政治上推行黄老无为思想,经济上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则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这个时代大背景,曹参不会那样做,做了也不可能成功。正如明代张居正在给太子朱翊(即以后的万历皇帝)讲《资治通鉴》,谈到这段历史时指出,“若不审于时势之宜,因循偷惰,旷日废职,而借口于曹参之安静,则将至于颓靡废坠而不可救矣。”意思是,如果没有根据形势而盲目照抄曹参的做法,等于“东施效颦”,无可救药。还有一点值得指出,即曹参在出任汉丞相之前,早已实践过黄老的无为而治。据《史记》记载,曹参曾被刘邦派到齐国为相,辅佐长子刘肥。曹参上任后,召集“长老诸生”开个座谈会,征求如何“安集百姓”的意见。会上众说纷纭,胶西有个叫“盖公”的长者,对黄老之术很有研究,提出为政之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是个很实际的人,他果断采纳了这个意见,为老百姓休养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结果是“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可以说,齐国是曹参实践无为而治的“试验田”,因为取得了成功,才让他在继承萧何担任汉相之后,敢于放手去做。

在结束这篇文章之前,有个细节,即曹参饮酒的程度似应提出来再议一议。按照《史记·曹相国世家》所描述,曹参当了相国之后,白天黑夜都在喝酒,每喝必醉。这有可能吗?笔者以为,曹參守职而无为是可能的,但他不会整天沉湎于饮酒,更不会放纵官吏普遍饮酒(且是醉酒)。因为那些只知饮酒的官吏,是做不到“守职”的,且饮酒之风必然污染官场,直至滋生腐败,这一点,他不会不考虑。人们不妨说,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所描述的那些场面很可能是被夸大了,并非都是事实。曹参是个聪明人,知道分寸,懂得节制,怎么会那样做呢?显然,他之所以要经常喝一点酒,是为了推行萧何既定的方针政策,有意识引导他的“团队”注意韬光养晦,避免有“大干一番”的想法,但又不便公开说,于是把饮酒作为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暗示部下——老百姓的事他们能够自己解决,你们各自悠着点,我本人就是这样做的。也就是说,曹参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治。“无为”是表象,“而治”才是要达到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