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0 09:3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何清峰

一道“敕命”的解读


1985年,惠安县百奇回族乡发现一道清道光皇帝颁发的敕命。敕命是古代皇帝诏令的一种,它用于推恩封赠六品以下的官及世爵有袭次者,民间笼统称之为圣旨或诏书。

这道敕命,绢质,横幅,长1.65米,高0.32米,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汉文20行,竖写,计236字。汉满文中间加盖“敕命之宝”方印。卷头织有“奉天敕命”四个篆体字,周以双龙抢珠图形。两头卷轴已不存。

道光敕命全文如下:(句读笔者所加)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任使需才称职志,在官之美,貤驱奏效报功,膺锡类之仁。尔郭用锡,乃议叙盐运司知事职街郭金榜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冶克勤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兹以尔子遵例急公,貤封尔为修职佐郎,锡之敕命。于戏,显扬之盛事,国典非私酬,燕翼之深情,巨心弥励。

制曰:奉职无愆懋,著勤劳之绩,致身有自,宜酬育之恩。尔骆氏,乃议叙盐运司职衍郭金榜之母,淑范宜家,令仪昌后,早相夫以教子,俾移孝以作忠。兹以尔子遵例急公,貤封尔为八品孺人。于戏,贲象服之端严。诞膺臣典,锡龙章之涣汗,用表荣施。

                                                                              议叙盐运司知事职街郭金榜之父母

                                                                                 道光拾伍年拾贰月拾肆日

这道敕命是道光十五年(1835)皇帝颁发给惠安百奇郭金榜的父亲郭用锡、母亲骆氏的。郭金榜,惠安百奇人,官居议叙盐运知事。清制议叙有两种,一种是于官吏考核之后对成绩优良者给以议叙,或加级,或记录;另一种是由保举而任用之官亦称议叙。郭金榜没有科举功名,应属后一种,即由保举而任用之官。知事,即主持。盐运司,管理食盐专卖的地方机构。唐中期以后特置盐运使,以管理食盐专卖为主,多派大臣充任,常驻扬州。诸道设盐铁转运使,是握有重要财权的官职。历朝因乃不变。元至元十六年(1279),惠安设置盐管勾司,管理全县盐务,址在玉埕。郭金榜就是食盐专卖机构(地方机构)盐运司的主管。道光皇帝这道敕命是“貤封”他的父母。貤(yi),通迤,延展的意思,即从郭金榜推恩封赠父母。封赠的修职佐郎是文职八品。敕命颁发于道光十五年(1935)十二月,时郭用锡已71岁,第二年即道光丙申年(1836)夏五月他就去世了。这个修职佐郎只是荣誉性的,并非实职,也不可能任职。据郭用锡墓志铭记载,他死后皇帝还“赐努金建坊”“嘉以海内乐善好施之举”。皇帝封给郭用锡夫人骆氏八品孺人属于惯例。明清七品以下官员的母亲或妻子都称孺人。骆氏先于丈夫去世,皇帝的封赠是追封。

朝廷为什么给郭氏夫妇如此殊荣?敕命只概括一句“兹以尔子遵例急公”。急公的意思是急公家所急。郭用锡墓志铭记载,“先是丁亥岁(1827)邑有城工役,公(指郭用锡)捐重资以倡。嗣建文峰书院,又踊跃输助,命儿子金榜董其役。大吏胪事状以闻于朝。皆纪实也。”

先说“城工役”。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为防倭寇侵扰,惠安县城始建城垣,此后,万历、天启、崇祯各朝均有增筑。清乾隆十六年(1751)修葺后数十年城垣被水冲裂。道光七年(1827)知县仝卜年巡视城垣,颓裂愈甚,于是集议重修,捐俸以倡,全县士民共集资2.3万多两白银。郭用锡参与这次修城,“捐重资以倡”。

再说文峰书院,这是惠安县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书院。《惠安县续志》卷二《建置志?学校》载:“螺阳书院旧在文庙之西,嘉庆初年圮,地狭隘,屋少,不足肄业。道光七年(1827),知县仝卜年倡捐,邑人输助一万一千九百余金,择邑东门外附廓地建造,改名曰文峰书院。倡捐的是知县仝卜年,参与其事的除孙珩外,还有陈金城(进士,刑部云南司主事)、汪洋(进士)、孙经世(进士,经学家)等,都是当时惠安有名望的人物,为什么朝廷单单表彰一个小小的盐运司知事的父母?因为郭用锡是个捐资大户,即“建文峰书院,又踊跃输助”。还叫儿子郭金榜参与其事。民间传说郭氏当年是用箩筐往县城挑银子的。

郭用锡,字般若,号乔斋,卒于道光丙申年(1836)夏五月,享年72岁。郭用锡是个海商,墓志铭说他“弱冠时经营瀛海中,万里风波,不惮艰险。尝泛舟游普陀寺……踰壮而家计稍丰”。他为人“气量宽厚,世务洞达。恕以待人,而语言必慎;谦以持己,而喜怒不形。施恩不求报,善忍以弭患。非理相干,以情遣之。甚至横逆频加,而终不失其坦荡之怀”。他虽身为商人,却好读书,重教育,“每与骆孺人日劝儿孙曰:不读书无以发各成业。碌碌享温饱,何耻如之!”墓志铭作者、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爱国学者陈金城对郭用锡的评价是“知大义而即勇为义,好行德而不自见德,诚今世之所稀”。敕命中褒扬郭用锡“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冶克勤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是有所依据,并非溢美之辞。表彰骆氏则侧重其“相夫教子”“移教作忠”。

惠安百奇郭氏不同于汉族姓氏中的郭姓,其始祖郭德广,原名伊本?库?斯广贡,为来华经商之阿拉伯(或波斯)穆斯林,落籍于浙江省杭州府富阳县郭家村。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以宣差微禄奉命来泉,督糈供应。其时干戈扰攘,弗克还朝,遂纳室于泉而家焉”。(引自《郭氏家谱》)郭德广卜居泉州行春门外,后迁晋江法石。郭德广次子郭仲远于明洪武九年(1376)携妻儿入惠,择居奇水之滨,是为惠安百奇郭氏肇基祖。

从对这道敕命的粗浅研究中,至少可以得到几个方面的历史信息:一、惠安虽然地瘠民贫,但重教兴学之风由来已久,即所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据史书记载,整个元代,泉州府考中进士极少,其中卢琦就是惠安人。道光年间(1821-1850),惠安童生到泉州参加乡试院试多达3000人,为泉州府各县之最。二、惠安的富商大贾,历来不乏慷慨好义热心公益之人。三、书院制度起于宋末,至康熙、乾隆时弥重书院之教。乾隆时惠安知县邵应龙为礼聘出科联(翰林院庶吉士)任文峰书院山长(院长)。封建统治者注重教化,倡导民间兴学,从道光皇帝这道敕命就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