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8 16:2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岳飞依然是英雄


岳飞雕塑


旧时,岳飞以“精忠报国”闻名于世,到了近现代,则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他短暂而波澜壮阔的一生,让一代代的中国老百姓难以忘怀。然而今天,却有人提出质疑,说岳飞的忠是对皇帝的愚忠,他还镇压过农民起义;至于抗金被称作民族英雄,也不能成立,因为历史上的“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尤其是他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表现出非人道的思想,需要批判。

那么,究竟该怎么样看待岳飞呢?还是让我们翻开历史的那一页吧。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出生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据《宋史·岳飞传》载,岳飞出生时,有只像鹄一样的大鸟,在室上飞鸣,父亲便给他起名“飞”。岳飞的家族世代务农,他父亲勤劳节俭,具有高尚道德和爱心,常常帮助比他更困难的人。史书说他“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还。”岳飞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懂得立志,学习也非常用功,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父亲曾勉励他,要为国家出力,要为国家牺牲。他母亲还在他的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

宣和四年(1122年),岳飞应征入伍,不仅作战勇敢,而且表现出军事才能,屡立战功。老帅宗泽“奇之”,将一套阵图送给他,并对他说,“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岳飞虽然对此非常感谢,但他直言不讳地表明自己的看法:“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宗泽听后不仅不怪,还肯定岳飞说得对。

岳飞后裔在杭州岳庙祭祀岳飞


靖康之难后,康王赵构即位,是为宋高宗。岳飞以为报国的时候到了,便上书朝廷,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指出“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这个意见应该说是非常中肯的,但一心偏安的赵构却以“越职”上奏为由,免去岳飞的官职。

去官的岳飞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他投奔河北招讨使张所,受到器重,担任中军统领。张所曾问他,“汝能敌几何?”岳飞回答:“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栾枝曳柴以败荆,莫敖采樵以致绞,皆谋定也。”张所听了非常兴奋,夸赞岳飞不是一般的行伍中人。两人进而促膝长谈,岳飞提出了如何抵抗金兵的意见,深得张所的赞许,被补为武经郎。

靖康二年(1127年),岳飞奉命和王彦率一支人马渡黄河,向新乡进发。主将王彦被金兵的气势汹汹所震慑,一直犹豫不前。岳飞见状跃马扬鞭,“独引所部鏖战”。看到岳飞如此神勇,“诸军争奋,遂拔新乡”。第二天战斗继续进行,岳飞虽身上受了十几处伤,仍镇定自若,不下火线,终于又打败敌人。后来,金兵大举反扑,在外无救援,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岳飞只得突围而出,重新回到宗泽身边,任留守司统制。

宗泽死后,继任者杜充却准备从中原前线撤回建康(今南京)。岳飞认为不妥,他对杜充说,“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终不可。”然而杜充不听,岳飞只好与他一起回到建康。而当金兵逼近时,杜充“闭门不出”。岳飞“泣请视师”,杜充还是不答应,直到金兵由马家渡渡江,才派人迎战。然而诸将一败涂地,杜充更是屈膝投降,只有岳飞力战到底。

不久,兀术率领的金兵攻破建康直奔杭州,岳飞在广德境内与之对抗,“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俘签军首领四十余”。更值得一提的是,岳飞的部队无论行军还是驻地,对老百姓都是“秋无所犯”,即使一时没有粮食,也是“将士忍饥,不敢扰民”。金兵知道后互相转告;“此岳爷爷军”,争着前来归降。此后,岳飞在与兀术的交战中,几乎战无不胜,成了兀术的头号克星。

绍兴三年(1133年),前济南知府刘豫在兀术的扶持下,儧位称帝,并占领襄阳六州。岳飞率兵北上,在从鄂州向郢州进发的途中,面对滔滔的长江,他发誓道:“飞不擒贼,不涉此江。”果然,打着“岳”字旗和“精忠”旗的岳家军,所向披靡,很快就攻下郢州,拿下襄阳,收复六州。宋高宗兴奋万分,他说,“朕素闻飞行军有纪律,未知其能破敌如此。”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被授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进封武昌郡开国侯;又除荆湖南北,襄阳路制置使,神武后军都统制。过了两年,提升为太尉。宋高宗还亲自对他说,“中兴之事,一以委卿。”

正当岳飞准备继续北上,收复更多失地时,主和派秦桧却非常嫉妒,他深知军事最高长官张浚与岳飞两人在一些问题上意见不同,就建议宋高宗让他们讨论军事。这一招很险毒,张、岳两人果然意见相左,产生矛盾。岳飞觉得无法再做下去,便上表要求解除自己的兵权,为母送终,让张宪代理行事,而且当即步归庐山。张浚对此更加恼怒,遂上奏朝廷,说岳飞是以此要挟圣上,并派张宗元去监视岳飞的军事行动。后来的事实证明,岳飞的意见是对的,张浚引咎辞职,但宋高宗当时却把都城定于临安(今杭州),无志中原,秦桧之流又暗中与金媾和。这让屯兵鄂州的岳飞心急如焚,他上疏朝廷,力陈和议搞不得,希望“定谋于全胜”,并说,“期收功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

这个奏疏不仅得不到积极的回应,还遭到秦桧的仇视。岳飞在鄂州,心情苦闷,遥望北方,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忧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九年(1139年),宋高宗接受和议,称臣纳贡,岳飞闻讯十分气愤。他上书反对,认为“ 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事实证明岳飞的预见是正确的。金人不久即撕毁和议,大举进攻,宋高宗只得应战,并赐岳飞手札:“设施之方,一以委卿。”也就是说,抵抗之事,一切都托付给爱卿你了。

岳飞受命后当即率部大战金兵,连克颍昌、陈州、郑州、洛阳等地。兀术震惊,立即派15000人的王牌军“拐子马”迎战。所谓“拐子马”,即士兵骑马,有重盔甲,三人为一组,中间用韦索相联,此前宋军都不是它的对手。但岳飞这次作了研究,他命令士兵以麻绳束刀,冲入对方的阵地,对着马脚砍去,而不要向上看。这一战术果然有效,因为“拐子马”相连,一马倒下,其他两马也就动弹不得。信心大增的岳家军终于彻底把它消灭。兀术见状不禁大哭起来,说道,“自海上起兵以来,皆以此胜,今已矣!”随之连夜逃跑。

绍兴十年(1140年),是岳家军发展的顶峰,也是抗金形势最好的时候,主力已经到了汴京(开封)附近的朱仙镇,各地老百姓纷纷响应,旗号都用“岳”字。岳飞看到这样的大好形势非常高兴,他充满豪情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然而,赵宋王朝的最高统治权却掌握在赵构、秦桧的手里,他们根本不想抵抗,而是准备“画淮以北与金人和”,于是一天当中连续下了十二道金牌让岳飞班师。岳飞悲愤万分,哭着说道:“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岳飞班师后,仍不忘“以恢复为己任,不附和议”。兀术派人给秦桧来信,称“汝朝夕以和来请。而究竟岳飞正在图河北。看来飞在,和决不成。杀飞,和仍可必。”明确要求秦桧杀掉岳飞。秦桧也觉得,岳飞是议和的绊脚石,便决心搬掉。于是他罗织罪名,把岳飞抓进监狱,并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手书小纸付狱”,将岳飞杀掉。这一年,岳飞只有三十九岁。另一抗金名将韩世忠获悉后责问秦桧,你凭什么杀岳飞?秦桧冷冷地回答道,“莫须有”。韩世忠愤然地说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读《宋史·岳飞传》,既令人叹息,也带来思索。应该说,岳飞的一生为捍卫赵宋王朝竭尽全力,其志可嘉;他的忠如果有“愚”的成分,也需要从历史的局限性去分析,不可苛求;他镇压杨幺的农民起义,虽是污点,但仅为支流。他与兀术曾是不共戴天的敌人,然而以今天的观点视之,两人都是为各自民族的利益而战,都值得充分肯定。至于《满江红》,那是文学作品,所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反映的是他抗金到底的坚强决心,不能作别的解释。总之,岳飞依然是英雄,他的品德和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和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