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4 15:4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郑晨寅

黄道周的明朝情结


东山纪念馆黄道周塑像


闽南先贤黄道周,生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殉节于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年),历经明朝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及南明弘光、隆武六帝。他是明朝末年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对明朝有着特殊的情结,这体现在他与几位皇帝的关系上。

洪武帝成为他一个遥远的盛世印记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帝王,以一介布衣而开创大明近三百年基业,明朝的典章制度大多在他手上建立,有的清朝仍沿用不衰。朱元璋以吊民伐罪而起事,号称以正道而得天下。而一代开国之君往往更能得到后世臣子的推许,黄道周就是其中一位。黄道周即在其《万历四十有六年乡试策·勤政第一》中说:“我太祖手辟乾坤,复羲农尧舜之天下,祚以亿世,何足为长。”(《黄漳浦集》卷九)可见,胸怀大志的黄道周对这位开国“圣祖”常有追思。

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黄道周在乞归离京时所上的《放门陈事疏》中说:“臣自少学《易》,以天道为准,以《诗经》、《春秋》推其运候,上下载籍二千四百年,考其治乱,百不一失……洪武元年戊申,为大明资始……”(《黄漳浦集》卷二)黄道周是明末著名的《易》学大家,在此疏中,他以《周易》《乾》卦之《彖传》所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中取“大明资始”4字,为明朝国号之本,将明之建国神圣化了,也是将朱元璋神化了。崇祯十年(1637年)十月,在他执掌司经局(略等于皇家图书馆)时有感于文法委弛、典籍零落,故上《申明掌故疏》(《黄漳浦集》卷二),请求印行朱元璋御制诸书以赐诸臣。

黄道周对朱元璋的崇拜不唯如此。弘光年间,他对朝廷不思进取大失所望,并因此更加怀念朱元璋。孝陵,是朱元璋驾崩后栖身之处,特别在北京沦陷后,它成为明朝士民的精神归依。黄道周诗文中亦多处提到“高皇帝”(朱元璋谥号)和“孝陵”,如《谏亲征疏》云:“傥藉高皇之灵……仰视孝陵不为远矣。”(《黄漳浦集》卷五)《昏晓》八章其六云:“七月秦庭声泪尽,孝陵霜露夜深凉。”(《黄漳浦集》卷四十七)据林涵春《节义文章·黄道周传》等文献记载,黄道周在婺源兵败被俘后本想自尽,门人赵士超劝他说:“魂魄依孝陵,死亦未晚。”这句话令他直赴南京就义。又据《明史》本传,黄道周临刑时经过东华门,说:“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于是在那里慷慨就义。由此可见,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明末,明太祖朱元璋成了黄道周内心深处一个遥远的盛世印记,并活在他的记忆之中。

台北晋德宫


在天启帝面前他是一位不下跪的经筵展书官

黄道周于天启二年(1622年)再次参加会试,终成进士,开始了从政之路。由于天启元年以来,后金接连占领辽东疆土,于是黄道周自请出使朝鲜,并请求调往辽东前线。但天启帝却不务正业,是历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木工活做得很好,而把国家大事托付给太监魏忠贤,黄道周的志向因此无法实现。

天启五年(1625年),黄道周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充任经筵展书官,“经筵”是封建帝王为研读经史、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也是儒臣难得的接近皇帝、影响其行为的机会。讲学时,展书官要膝行接近书案,打开讲义,叩头之后,才能站在皇帝面前开讲。按道理说,经筵讲官和展书官作为皇帝的老师,应得到尊重。但明朝帝王轻视士大夫,不将师道尊严放在眼里,史料中多有经筵官为帝王戏辱的记载。黄道周敢于挑战这一陋习,一反展书官要膝行的惯例,平步进书,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黄景昉《黄道周志传》记载道:“公谓膝行非礼也,平步进。傍侍骇然,逆珰连目摄之,不为动。”魏忠贤当时就在天启帝旁边,用眼睛恶狠狠地瞪着黄道周,可是黄道周一点也不畏惧。由于触犯了魏忠贤,也由于天启帝的“不作为”,黄道周随即被解聘,于是他告假还乡。这件事可以看出黄道周的胆识与刚直。

台北晋德宫内黄道周像


崇祯帝见证了一位不屈的谏臣

崇祯二年(1629年),一直在漳浦北山守墓的黄道周听到了后金大兵入关的消息后,毅然决定再度出山,开始了更艰苦的伴君旅程。此时他的父母都已过世了,他在《赴逮与兄书》中说:“自母殁后,以身许君。”(《黄漳浦集》卷十九)在崇祯一朝,他置生死于度外,屡次直谏。崇祯皇帝倒算是殚心治国,但由于生性多疑而又刚愎自用,黄道周的诤谏,没有多大效果。

几件事值得一提,一是营救首相钱龙赐。钱龙赐由于主持清算魏忠贤逆案得罪了阉党,被小人借袁崇焕一案诬陷入狱论死,满朝文武噤若寒蝉。黄道周与钱龙赐素无私交,却激于义愤,先后上《救钱龙赐疏》四章,与崇祯帝反复辩答,结果受到“降三级”的处分,但钱龙赐却因他得救,黄道周也因此一举而天下知名。另一件事是反对杨嗣昌当政。崇祯八年(1635年)起,杨嗣昌父母相继去世,依礼制要守孝三年,“丁忧”期间不得从政。但当时军事紧急,崇祯让他“夺情”继任兵部尚书,并入内阁主持军政大事。这在恪守孝道的黄道周眼里,是不能容忍的。崇祯十一年(1638年)七月五日召对于平台时,黄道周就此事与崇祯帝展开了辩论,并说出“今日臣不尽言,则臣负陛下;陛下今日杀臣,则陛下负臣”的激烈言辞。崇祯帝听了龙颜大怒,但黄道周却毫不退缩。后来,他被降六级调用,再一次告假还乡。告假在家期间,江西巡抚解学龙在年终总结时推荐黄道周,却被小人诬指为结党营私,崇祯帝不问是非,将他们两人抓起来讯问。黄道周因此坐了一年半的大牢,受尽严刑拷打,始终不屈。狱中,他抄写了120本《孝经》,纸墨间血迹犹存,令人心生敬畏,得到它的人都说可以驱鬼辟邪。崇祯帝对他坚贞不屈也不得不叹服,称他是“冰心铁胆”。后来,黄道周获释还职,但他已心灰意冷,不愿再当官了,于是回到漳州讲学。

弘光帝令他失望与逃离

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黄道周在漳州得知消息后痛哭3日。明弘光朝建立后,由于黄道周的声望及其在浙、闽一带的影响,被任命为吏部左侍郎,不久又升为礼部尚书。弘光帝以万历帝亲孙子的身份而继大统,但他不思进取,耽于享乐,从他所居南京宫中“万事何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的对联即可见其昏聩。加上阉党余孽还在作祟,政权腐败可想而知。奸佞当道,黄道周的合理建议都没有得到采纳,他大失所望。于是,先后上《免戍辞职疏》、《墓下乞致仕疏》(《黄漳浦集》卷三),表示不愿再出仕。晋升为礼部尚书后,黄道周又上疏请辞,不被允许。最后,他借祭禹陵之机离开京都南京。

隆武帝对他来说是迟到的鱼水遇合

前后仅一年时间,弘光小朝廷很快就灭亡了。黄道周在浙江桐庐舟中会见了唐王朱聿键。朱聿键是朱元璋九世孙,自小经历坎坷,喜爱读书,胸有大志。北京倾覆后,他以恢复天下为己任,企求重兴帝业。据邵廷寀《东南纪事》载:“唐王在位,访故臣于张家玉,荐道周,唐王拱手曰:‘得此商彝周鼎,当为廓庙羽仪。’” 二人意气相投,相见恨晚,相约建立大业。1645年,唐王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任命黄道周为首辅。隆武帝极其钦佩黄道周的为人与学问,倚为“鱼水重臣”。黄道周出关北伐时,他亲发袍膳银300两,为黄道周制寒衣,并说了“卿若身暖,朕始心和”感人肺腑的话。而黄道周也深感知遇之恩,在《江浙机权疏》中说:“臣之遭逢陛下,喜起明良,古今之所未有也。”(《黄漳浦集》卷五)有了皇帝的信赖,应该说,黄道周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了。但当时兵权在握的投机家郑芝龙,处处掣肘黄道周,连隆武帝也无可奈何。黄道周不愿苟全于东南一隅,于是自请招募士兵,出师北伐。隆武朝钦命他为“招征直省便宜联络恢复南京江北等处地方少保兼太子太师吏兵二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一开始,他率军打了几个胜仗。但由于寡不敌众,加上孤军深入,没有后援,黄道周在江西婺源兵败被俘,最终在南京英勇就义。消息传来,南明士民无不痛哭流泪,隆武帝也为之震悼罢朝,赠谥“忠烈”,在福州、漳州分别为他立庙祭祀。不久,隆武朝也在清兵的攻势下覆灭。

综观黄道周一生,他与明朝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他就义前不吃“清茶”、喜食“明姜”的民间传说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作为封建时代的臣子,他对明朝帝王不论是失望、不合作,还是直谏、尽忠,终究都是想以身许君报国,希望能为国为民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认为“生世之分君与臣,立身之节忠与义”,因此作为臣子应当尽力事君,“当死生以之,岂以利害变其志哉?”(《人臣当尽力事君论》,《黄漳浦集》卷十三)可惜他生不逢时,作为一个正直的士人,在明清易代的大变局中,他无法借助帝王来实现自身的追求,屡遭挫折,最终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慷慨的正气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