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8 16:1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读李白


李白像


李白这人,活着的时候名气大,死后的名气更大。一千多年来,他一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凡是读过书的,几乎没有人不会背诵李白的一些诗。笔者从小崇拜他,按现代的时髦话说,他是我的偶像,我是他的“粉丝”。

说起李白,人们会有许多想象,先是出生地就是一个谜。他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按说古代交通不便,人的出生地多半在祖籍地或附近。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郭沫若经过考证,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指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其地在巴尔客什湖以南、今哈萨克斯坦境内,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五岁时才随经商的父亲由碎叶迁入四川彰明县(江油)。这个考证得到了历史界的肯定,因此看来,依照碎叶如今所属的国度而言,李白还多少有点“涉外关系”。

聪明的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这些话虽然出于他的诗文,但并非自吹自擂。当时益州刺史苏頲就说,李白“天才奇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而“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淮、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也就是说,年轻时的李白,与友人过着无拘无束、飘飘然的闲淡生活,这种生活自然反映到他的作品。因此,当贺知章读到他的诗时,不禁惊叹地说道“子,谪仙人也!”

但这不是说李白对仕途毫无兴趣,恰恰相反,他的功名欲相当强烈(近代哲人毛泽东曾说过,李白“尽想做官”。)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他给韩荆州写了一封信,即著名的《与韩荆州书》,信中说“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实际上是希望能得到举荐他,让他的才能在仕途上有所施展。虽然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但他在长安结交了许多有名的人物,得到了他们的赏识,声名也因此鹊起。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终于得到唐玄宗的召见,他兴奋万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是何等的神气,何等的春风得意啊。但是,唐玄宗召他,并不是想委以重任,而是想让他在翰林院供职,以便能经常给宫廷写些乐章。说白了,就是要让他当御用文人,事实也是如此,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就是李白陪唐玄宗、杨贵妃游乐时奉旨写下的作品。

侍候天子,充当御用文人,显然不是李白的初衷。他因此而失望,借酒浇愁,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有一回,他陪唐玄宗喝酒,照样喝过了头,醉眼朦胧之中,他让高力士为之脱靴。你想高力士是何等人?是唐玄宗、杨贵妃所宠幸的权贵,平时要让他当着大庭广众给人脱靴,简直是异想天开。可是那天唐玄宗看到李白醉醺醺的样子,很有兴趣,便“不觉忘万乘之尊”,没有出面制止,而是让他闹下去,高力士也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为李白脱去靴子。这件事在《新唐书》里作了记载,看来并非子虚乌有。

遭到羞辱的高力士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他决心报复,“擿其诗以激杨贵妃”,说李白把她比喻成赵飞燕,是在骂她,让杨贵妃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枕头风”果然起了作用,唐玄宗几次要给李白加官,都被杨贵妃“泪止”。李白深知自己不为权贵所容,但又不愿意迎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因而更加“骜放不自修”,经常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一起喝酒,久而久之在长安出了名,号称“酒八仙人”。李白喝酒后文思如涌,诗作不断,我最喜欢的是《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这首诗虽然受到陶渊明《形影神》中《影答形》的启发,但清新豪放,从中可以读出诗人的感情。

然而,无所作为、沉湎于酒的生活,对于李白来说并不好过,于是他提出“辞职报告”,恳求皇上让他还山。此时的唐玄宗对李白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兴趣,也就顺水推舟,“赐金放还”。“放还”对于雄心勃勃,想在政治上大干一番的李白来说,显然是一次重大挫折。

第二次挫折发生在十年之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关,长安一片恐慌,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听从房琯的建议,任命十六子永王李璘经营长江流域。永王接到诏书后,“招募士将数万人”,出师北伐安禄山。途经九江时,三次派人邀请李白出庐山,加入他的队伍。诗人觉得这是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便应召担任幕府。随军途中,他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第二首写道: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诗中自比“东山再起”的谢安,抒发了出匡庐以佐王师的豪情。然而,安史之乱不久即得到了平息,永王仍拥兵不散,唐肃宗觉得是个隐患,便借口永王“谋反”,派兵灭了他的部队,杀了永王。作为永王幕府的李白,脱不了干系,被判流放夜郎(贵州桐梓),虽然途中获赦,但晚年四处漂泊,生活非常穷困,62岁时病故于安徽当涂。

翻开李白的年表,人们发现,李白从25岁离开四川到最后死于当涂,在将近40年的时间 里,几乎居无定处,都在各地漫游,可以说是一位终其毕生的旅行家。在李白的旅游人生中,值得一提的 是他与杜甫的会面。那是天宝三年(744年),李白离开长安后,出潼关,来到洛阳,遇见了杜甫(还有高适),他们一起喝酒打猎。第二年,又在鲁郡(兖州)再次与杜甫会面,两人游山玩水,相处甚密。分别后再也没有聚过,但彼此都非常怀念对方。李白在《少丘城下寄杜甫》中深情地写道: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则显得有点悲伤: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说起李白的旅游人生,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他与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不同,他的所见所闻,不是用游记而是以诗来表现,他的诗作,大多数是反映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个人的感怀,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随便举一首都能让今天的人跟着背诵起来,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气魄是那样的雄浑,意境是那样的高雅,感情是那样的真挚,又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川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思绪是那样的飞扬,文字是那样的奇妙,描绘的景色是那样的壮观。我们不妨说,李白政治上的失败,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一番事业。历史上或许少了一位治国安邦的良吏,却实实在在出了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