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闽西两岸“五缘”关系地位
——喜读汪毅夫新著《闽台地方史论稿》
时值新春,山花烂漫,接读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签赠新著、海峡书局出版的《闽台地方史论稿》(以下简称《论稿》),令人欣喜异常。作者在繁忙的公务中,利用业余时间,长期致力于闽台社会、文化、历史的探索,发挥其“用心发掘”、“精耕细作”、“多元视界”的研究特长,为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提供可靠的史实和丰富的理论支撑,成果卓著,可圈可点。
汪毅夫从1969年3月至1974年12月,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闽西客家山区,度过了近6年农耕生活。他说:“客家人淳朴善良的民风,生动有趣的民俗深深打动我的心。”后进大学深造,在福州工作,职至副省长,仍念念不忘客家祖地,常回闽西山村看看。记得本世纪初,他专程来到龙津河畔,为龙岩田家炳中学实验大楼落成剪彩。不久,他调往北京工作后来信说:“我到京以后,不适应北方气候,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今年起稍感适应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坚持闽台研究,这部《论稿》大多是他在病中构思或草成的。令我们闽西人格外感动的是,作者“一直留意客家人的各种著述,心中的客家情结浓得化不开也。”(引自作者《序〈海峡情缘〉》。
作者在《论稿》中,浓墨重笔地论述了台湾抗日义勇队在闽西的活动。早在1982年,作者在福建图书馆发现《台湾先锋》杂志的有关报道就开始了这一课题的研究。为了把这一史实搞得更精确,作者于1998年6月,冒着酷暑深入龙岩市雁石镇龙空洞考察台湾义勇军的活动遗迹,要求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悉心保护。在《论稿》《三青团台湾区团记事》中,作者披露了大量新发现的珍贵史料,让人耳目一新。如“台湾义勇队1942年8月1日在福建南平筹备处(时台湾义勇队于移驻福建龙岩途中在南平短期驻扎)”,“1943年1月在福建龙岩(时台湾义勇队驻地在福建龙岩)正式成立”,“1943年11月5日至7日,三青团台湾义勇队分团第二届团员大会在福建龙岩召开。大会文件之《干事会工作报告》谓:‘……务使对国家、对民族及抗战建国有所贡献,以达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之目的’”,“1944年2月16日下午在‘龙漳师管区党部中央堂’召开的‘龙岩县第16次党政宣传工作会报’会上议决组织新生活运动实践团”等,以及抗日战事活动记要,佐证“台湾学者王晓波教授尝谓‘抗日战争,台湾同胞始终没有缺席’”,“本文所记台湾义勇队的几个史实可以说明和证明台湾人民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
难能可贵的是,台湾龙岩同乡会会长苏禄洲1985年在《龙岩乡讯》第10期上发表的《记华光轮海难四十周年》一文,亦引起作者的重视,大段摘录,详尽记载,凸现了龙岩乡亲对台湾义勇队同胞的骨肉之情。
在《论稿》《〈漳郡会馆录〉史实丛谈》中,作者对当时涉及的书籍版本、人物、科举史实和会馆文化等作了论述,还列入众多清宣统年间的闽西文化界人士,如章友文、刘子瞻、邱钦、温贵尧、廖上清等重量级人物榜上有名。龙岩文人郑丰稔,字笔山,早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1914年任国会议员,反对当时直系军阀首领曹锟贿选总统。作者亦作了记载,赞郑丰稔“洁身自好,不作‘猪仔议员’,正义凛然,为世所称”。
汪毅夫对妇女、儿童和家庭问题颇为关注。他在《论稿》中重点探讨了闽台“婢女问题”(台湾在建省前属福建省管辖,称福建台湾府)。作者认为“婢女的生存状况涉及了人口买卖、过度劳役、低生活水准、性禁锢、性侵犯、身份歧视以及受教育权、婚姻自主权被剥夺等多方面问题”,还记录闽西多县报告:长汀:“中上之家,多有蓄婢者”;漳平:“富有家产者多有蓄婢”;连城:“本县蓄婢之家少,但以全县计,蓄婢之家仅千分之二耳”……各界对“婢女问题”议论纷纷,作者认为“福建的婢女问题乃是在1949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得到解决的。”
在这部《论稿》中,“闽西”与“龙岩”的字眼随处可见,作者以其独特的匠心极力搜索与发现前人未曾发掘的珍贵史料,怀着深厚的情谊进行细致的综合整理,同时,采用多学科功能深化研究。正如作者总结的经验所云,首先“点滴记录”,然后“连接成串”,通过“辑录史料”,“再现史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者以其“化不开”的“客家情结”,彰显闽西在海峡两岸“五缘”(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关系的地位,为提高客家祖地在海内外知名度作出可贵的努力。闽西人捧读《论稿》有特殊的魅力,令人深为感佩和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