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7 16:1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欧孟秋

 

我 读 王 维

欧孟秋

王维3.jpg

王维诗意图

盛唐诗人中,王维是幸运的。其生前,就已诗名满天下。杜甫视之为“高人”,充满着对他的崇敬与称赏。人们常以殷璠《河岳英灵集》入选诗人与诗作的状况来表明盛唐时期对王维的推崇。选集中入选的王维诗歌有着多样性的题材,并不限于山水田园,体裁也多样化,古体多于近体。编者以“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评价王维的诗,可见当时王维诗歌的风格以及语言艺术的感染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意境幽静,气象雄伟。在山水田园派诗群中处于中心地位。雄浑风格的边塞诗,更多地是导入实景与悬想,一派壮丽雄奇。“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特定的景与情,令人历历可感。

王维诗歌对后代的影响深刻,其流行性与经典性为大众所认同,足见其典范意义。晚唐的诗歌理论家司空图倡“韵味说”,认为王维诗词以“澄淡精致,格在其中”,“趣味澄敻”为特征,是清淡诗风的典型代表。晚唐处于唐王朝衰朽的末世氛围中,诗歌创作自然有着心灵化的诉求,淡泊避世、冷漠处世,回归内心静省,于是王维诗风在那时因司空图的理论而被公认为诗美理想化的标杆。

被司空图提到与王维诗风有着共同点的则是韦应物。他说:“右丞、苏州澄淡精致,格在其中”。司空图的“韵味论”着眼于审美体验和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来阐发王维诗歌的审美价值。唐代诗人中,孟浩然常被提到与王维并举的地位。其实,孟在身世背景、人生道路以及创造心态上与王维不能对等,作品的内在旨趣也不尽相同。最能与王维相通的则是比王维晚出生32年的诗人韦应物。他们在诗歌风调上同样是“一片神行,空灵超逸”,都具有澄淡闲远的精神意态,都在诗里渗透着幽寂的禅意。他们的创作明显地受到陶谢及“六朝馀韵”的影响,疏淡简古,清新自然,真可谓炉火纯青,尽善尽美。

自从宋代苏轼提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以来,人们以诗画艺术精神的一致性来考察王维诗歌的艺术特征,尤其是那种诗歌意境的创造。苏轼的这一“诗画一律”的命题,从艺术美感共通的特点,审美需求与精神抚慰的角度让王维清淡诗派的诗风深得人心。同样可以认为,这一理论也是对司空图“韵味说”的进一步拓展。韵味、意境,使人对王维诗风的审美理解更为丰富。苏轼的论断将陶、王、韦、柳为代表的清淡诗派作为一种令人向往的美学理想给后世以重大的影响。

从传统诗教的意义上看,王维诗风“耽禅味而忘诗教”,因而他无法超越杜甫的地位。闻一多先生说过,“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以此为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然。他的长处短处都在这里。”但无论是什么时代,企求心灵的宁静都是人的深层之需,所以喜爱王维诗的读者只会越来越多。冲淡幽适,诗禅相通,泠然独往,从本质上,闲淡语常比豪纵语有更多的受众。

清代王士禛的贡献是倡导“神韵说”。唯美的诗学经典自然而然让王维确立了中国诗歌的美学典范。空灵简远的审美境界带着淡忘世情的尘外之思,即为神韵。王士禛独尊王维,将其作为唐音正宗的代表,大力标举王维的诗学价值。

在中国诗歌史上,无论是“韵味论”、“诗画一律”说、“神韵说”无疑都为王维诗歌的审美典型价值作出理论诠解。

王维诗歌被广泛流传的事实,不仅是因为空灵简远所致。他的一些脍炙人口、传诵不绝的名篇的魅力常常不单纯在于诗禅一味。如《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等都几成古今绝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乡思亲情,从诗题到语言,率真与质朴在读者的心灵里含蕴相应纯净的滋味。经历风雨生涯的人,在深刻的体味中,都会发生情感的共鸣。《红豆》的深情,《送元二使安西》的缠绵别绪,都带来深切的心灵碰撞,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创作。中国诗歌史上创造如此精致地叩动心弦的名篇,王维确是高人里手。他不仅善于写景,也妙于抒情。清人赵翼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脍炙人口,先得人心之同然也”。诗词表达的是人们共同的心声,从而获得了诗歌所具有的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