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9 11:2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朱开平 张 红

 

峥嵘岁月的颂歌

——读潘肇宗遗著《时穷节见》

朱开平  张 红

《铁流火花》.jpg

潘肇宗参与整理的李德安回忆录《铁流火花》

 

2017年1月,福建日报社离休干部潘肇宗同志病逝。生前,他从自己在军队工作30多年间勤奋笔耕的作品中,精选20多万字,结集成书,定名《时穷节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高培新教授为之题签,并书赠草书墨宝“时穷节乃见  一一垂丹青”。

潘老是惠安县辋川镇大潘村人,1949年 5月参加革命,1950年1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期从事军队的宣传和文化工作。1982年,从福建省军区政治部文化处转业到福建日报社,先后任政教处副处长、机关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等职。

潘老生前曾经多次委托我们为他的选集撰写序言,2016年12月25日病危之际,于病榻上郑重地将书稿交付我们。

此后一年间,我们虽然也先后病倒,但他的信任,时刻铭记在心;他的嘱托,须臾未敢忘怀。终于,在2017年结束之前,我们竭尽绵薄,将《序言》初稿完成。

匠心独运  再现红军、英模群像

潘老的遗著《时穷节见》,由上、下辑组成。

上辑为文选部分,收入《传奇将军刘永生》和《黄月英和刘将军》等11篇人物传记、报告文学和新闻通讯,文章按原刊出时间顺序排列。下辑为代笔部分,收入为老红军记录整理的革命回忆录8篇,文章按史事先后顺序排列。

潘老笔下的人物传记,从时代背景来看,关注的多是革命斗争年代;从作品题材来看,选择的多是为革命胜利立下汗马功劳的先锋模范;从写作内容来看,反映的多是严酷的战斗、火热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

例如《传奇将军刘永生》,再现了刘永生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从草莽英雄逐渐成长为人民军队将军的人生历程和他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彰显了他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黄月英与刘将军》,则重点采写刘永生夫人、老红军黄月英一生忠诚党的事业,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战时打游击出生入死,战后干工作殚精竭虑的事迹。

《时穷节乃见  一一垂丹青——忆方方》,是时任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李德安对原闽粤赣边区特委书记方方的追忆。方方在1934年红军长征前后那段革命最艰难的岁月里,坚持党性,顾全大局,团结同志,勇于担当,坚持开展闽粤赣边游击战争,与敌人浴血奋战,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这篇报告文学,讲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潘老还多次专访原福州军区副政委王直、原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熊兆仁、原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李德安等老红军,先后撰写了一系列在闽粤赣边区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回忆录。例如《忍辱负重 坦荡无私——回忆谢育才坚持闽粤赣边斗争的几段经历》《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远殖游击纵队”对红军长征的卓越贡献》《凯歌初奏扬军威》《全歼“天下第一团”》《皖南事变中突围血战的经过》等。

采写上述老红军、老革命的事迹的同时,潘老潜心采写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模范人物。

潘老的遗著,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峥嵘岁月的颂歌。

浓墨重彩  精心采写典型人物

为了让峥嵘岁月里的英雄们从历史的云烟雾霭中真切地走出来,形神毕肖地伫立在世人面前,潘肇宗耗费了大量的心血。

例如,写作《传奇将军刘永生》,他对刘将军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历程,进行了反复、精细的采访和核实,确保无论是故事发展脉络还是典型情节都贴近真实。

不仅如此,这篇人物传记,谋篇布局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叙事手法讲究简洁自然朴素,读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刘永生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领军人物之一。潘肇宗浓墨重彩地再现了这位传奇将军在艰难岁月中亲历亲为的一系列对敌斗争——

1932年夏,蒋介石调动63万兵力,对我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危难关头,刘永生率领的赤卫队升编为永定县独立团。为牵制敌人力量,他瞄准了与上杭城隔江相望的水西渡村,那里驻扎着敌军一个营。一天深夜,他假汀江为屏障,与兄弟部队联手采用霹雳手段进村杀敌。这场战斗只打了不到半个小时就结束。待城里的敌人回过神来渡江增援,红军健儿早已带着战利品,隐入江东的崇山峻岭……

1935年初,由于福建省委书记万永诚犯了战略性错误,导致福建省委、省军区机关以及红军十九、二十团遭到敌人重兵包围。经数日血战,除几十人突围外,4000多人壮烈牺牲。

在极其险恶的斗争形势下,刘永生率部进行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打得敌人心惊胆战。凉山崇遭遇战,歼敌整连;岐坑伏击战,毙敌“五乡民团”团总丘质彬及团丁全数;巧袭大溪镇,消灭敌民团,摧毁敌区公所……

国民党反动派调兵遣将,组建“闽粤赣边剿匪司令部”,纠集闽赣两省12个保安团和地方反动武装共5000多人,企图清剿刘永生部。刘永生率部声东击西,近战夜战,打得敌人死伤惨重,狼狈逃窜。

《传奇将军刘永生》不仅主体如同“猪肚”丰盈饱满,而且结尾如同“豹尾”强健有力。

1947年6月,闽粤赣边区人民解放军总队成立,刘永生任总队长。历经战火的千锤百炼,这支人民武装队伍迅速壮大到拥有潮汕、粤东、韩江、闽南和闽西五个支队、1万3千多人。1949年1月,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成立,刘永生任司令员,指挥边区纵队,先后解放了闽粤赣边区29个县城和汕头市,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卓著战功。

全国解放后,刘永生历任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他还两度转到地方参加工作,历任福建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刘永生将军的人生履历,实际上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一个缩影,更是福建老区人民紧跟共产党不惜赴汤蹈火,献身伟大的革命事业的传神写照。

《时穷节乃见  一一垂丹青——忆方方》中所讲述的故事也一样,着眼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内容翔实,情节生动。兼之讲述者李德安又是故事的亲历者,读者因此记住了方方砥柱立中流的气节和坚定的无产阶级党性,对特殊年代中闽西南和闽粤赣边区的革命斗争留下深刻印象。

潘肇宗参军30多年,从事宣传文化工作之余采写的老红军和英模人物,一个个都是性格鲜明、令人肃然起敬的典型。他留下了几十本采访笔记,那一页接一页满纸泛黄的字迹,犹如斑斑血汗,透露出记录者的执着与艰辛。

“时穷节见”也是作者的真实写照

潘肇宗并非新闻本科出身,亦非专业新闻记者,为何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采写老红军和英模人物,且笔下的作品如此真实生动、厚重饱满?

他曾经告诉我们,自己平生别无其他爱好,惟有酷爱读书,尤其是阅读中国革命史与新闻优秀作品。在采写实践中,主要坚持以下三条:第一,遵循新闻规律,新闻作品中所采用的素材,必须“绝对真实”,不容许添油加醋,或“合理想象”;第二,践行“天道酬勤”,“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在采访上狠下功夫;第三,敬畏历史,大量搜集和阅读关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粤赣边区斗争的历史资料和纪念性文集,作为精心写作的参考文献。

潘老的许多作品引起社会多层面的关注:

《时穷节乃见  一一垂丹青——忆方方》在《福建党史资料通讯》刊登后,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将其收入《回忆方方》文集中。

《黄月英与刘将军》在《中国妇女》杂志1959年第11期刊出后,德高望重的“延安五老”之一、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谢觉哉欣然挥毫写下一首十二行颂诗《读黄月英和刘将军》:“一颗心儿红似火,全身骨架硬如钢。当年多少英雄血,洒遍河滩洒遍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潘老耗费多年心血,为老红军、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李德安撰写了一部42万字的革命回忆录——《铁流火花》。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为此书题签。

由于事实确凿,描述精细,《铁流火花》还传出一段佳话—— 2014年4月28日,《扬州晚报》发表文章《扬州青年70余年前一去成永别,家属在安徽找到烈士墓》。文中说,扬州青年华椿1938年投奔抗日武装部队后为国捐躯。虽然政府为他在扬州烈士陵园建立了纪念碑,但是,烈士究竟牺牲于何时何地,忠骸埋葬在哪里,几十年来始终是家人的一个心结。直至2012年华椿的侄子华强的文章《血洒大江南北——华椿、华樟烈士追记》在杂志上刊出后,循读者指点,他们才从李德安的回忆录《铁流火花》中,找到描述华椿等烈士牺牲与遗体掩埋的详情,最终确定烈士的牺牲地与葬身的墓地在安徽。2014年3月,华强赴安徽寻亲祭奠,并从伯父的牺牲地与墓地上各取一捧土,当年清明节后,相约家人一起来到扬州烈士陵园,将土撒在亲人碑前……

我们应邀为潘老的遗著《时穷节见》作序,因而成为这本书的第一读者,不胜荣幸。从这本书中,我们读懂了波澜壮阔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闽粤赣边反“围剿”斗争史,读懂了峥嵘岁月里的老红军和英模群像,读懂了共产党人“时穷节见”的凛然正气和高风亮节。

不仅如此,我们还读懂了潘肇宗。

1954年入党后,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勃勃朝气。不论干什么工作,他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在军中,他荣立三等功四次、四等功一次,受军区政治部嘉奖五次。转业到地方,他多次被评为省直机关、福建日报社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

潘肇宗画作《项南》.jpg

潘肇宗画作《项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