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5 11:1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 斌

 

中国古代工科著作——《考工记》

林  斌

 

《考工记图说》.jpg

《考工记图说》

 

一、工匠经典书籍《考工记》变成《周礼》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有部工科著作,叫《考工记》,成书时间无法确定,只能判定为先秦时期。该书记载了三十种工种的规范与技术。其中段氏、韦氏、裘氏、筐人、楖人、雕人六个工种丢失,增加了一种辀人工种,故《考工记》留下二十五个工种,涉及的行业包括车辆、建筑、量器、兵器、陶器、皮革、印染、丝织等,是春秋战国时期制造业的经典文献。

《周礼》,是儒家的五经之一,记载了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每一官均冠以“叙官”一卷,以总括设立此官的意义、介绍此官的职掌、员数等。对于各种官职,均是先叙其官名、爵等、员数,然后再分叙其职掌,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个政府的组织架构与岗位体系,内容包括职位概要、职位、职级、上下级关系、岗位职责等。它说明,中国古人很早就有行政管理的思路。《周礼》(原名《周官》)中六官之纪“冬官司空”(分管水利与营建)佚失,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以《考工记》补之。刘歆校书编排,将《周官》改名为《周礼》,《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总之,中国自古就有一本工匠书籍,并且是儒家经典《周礼》的一部分。

制箭图.jpg

制箭图

 

因为是儒家经典的一部分,各个朝代都有人对《考工记》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注释。最早是东汉郑玄,之后,是唐初贾公彦。宋元时代,《考工记》一书被专门从《周礼》中提取出来进行注释,并有了配图说明,大大提高了《考工记》的可读性与传播效率,比较著名的注释人员包括王安石、林希逸、徐光启、焦立袁、林兆珂、徐昭庆等人。但在此时,也有人提出“冬官不亡论”,认为“冬官”在《周礼》中并没有佚失,只是这部分的内容被放到《周礼》其它五官中,以此思路对《考工记》的经典地位提出了挑战。清代是研究《考工记》最活跃、最有成就的时期,具体的研究著作包括戴震的《考工记图》、程瑶田的《考工记小记》、阮元的《考工记车制图解》、王宗涑的《考工记考编》,研究巅峰应该是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冬官考工记》,这是一本《考工记》疏证的百科全书式书籍。

二、《考工记》记录的车辆生产流程及标准

《考工记》是先秦时期工匠墨子们经验的总结,书中尽是量化指标、操作指南与检验标准,活脱脱就是一本工匠的生产操作指南。在该书的总叙中,百工与王工、士大夫、商旅、农夫、妇工一样,被视为六职之一,百工又被分为加工木材、加工金属、加工兽皮、涂染颜色、琢磨器物、制造陶器六类,每一类都有细分的工种匠人。周人最重视车辆的制造,车在当时的地位相当于汽车在今天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根据盖弓、轮高、毂的长短等指标分为六等。与车辆制作相关的人分别为轮人、舆人、辀人,轮人制作车辆与车盖,舆人制作车厢,辀人制作车辕与车轴。现分别阐述如下∶

1. 轮人的工作

“轮人”制作车轮。车轮的部件包括毂、辐、牙,毂可以看做是车轮的内芯,辐是支撑车轮的辐条,牙是车轮的外圈。制作合格的毂,应用火烤木材背阴面,使之细密坚硬;制作辐时,应注意远望下牙的一端由粗渐细,近看则辐条平直,以确保辐条粗细一致。制作牙务必要达到“固抱”的效果。完成各部分后,还要对整个轮做目测检查,保证远望轮子均匀向下弯曲,近看轮子则与地面接触面积小,并保证轮子正圆。目测之后,还要利用器械对轮子进行检查。检验的办法是利用圆规检验轮子是否圆,用曲尺测试辐条与轮牙是否成直角,用悬绳检查车辐是否在一条直线,用水检验深浅是否均等,把黍填到两毂间测量中空之处是否相同,用天平衡量两个轮子的重量是否相等。达到以上标准后,一个合格的轮子才算正式完成。

《鬳斋考工记解》.jpg

《鬳斋考工记解》

 

车盖制作也是“轮人”的任务,车盖部分的尺度标注包括∶ 达常(盖柄上节)围长三寸,桯(盖柄下部)围长六寸,长度四尺二,部(盖斗)直径六寸,弓若是遮盖两轵则弓长6尺,遮盖两轮则弓长5尺,遮盖两轸则为4尺。车盖的高度必须是十尺,车盖太高无法通过宫门,太低又会遮住人的视线。验收标准是盖上不蒙幕布,弓末不系绳,在田野、山野、草野上跑,盖弓不会脱落,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就是国家的一流工匠了。

2. 舆人的工作

“舆人”,制作车厢。车厢包括轼、较、轵、轛、轸几个部分,从车厢纵向1/3处安装轼,轼的高度等于车厢宽度的一半,周长等于轸的周长的2/3,换算过来,也等于车厢宽度的2/3×车厢宽度×1/6。同样的,车厢的不同部位的高度、周长等指标均可以依靠车厢的长度进行换算,车厢的一切都有了量化标准。舆也有检验标准,圆木要合乎圆规,方木要合乎曲尺,竖木要合乎悬盛,直木要好像地上生出来一样,相接处应似树枝附着在树干上一样,大小不相称的部件不能配合在一起使用,以防断裂。栈车的车厢要做得紧凑一些,饰车的车厢要做得宽敞一些。

3. 辀人的工作

“辀人”负责车辕与车轴的制作,要做到车辕“和”、“利”、“久”,对车辀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弯曲适度,以利车辆上下坡方便,保证车辆平稳、快速、耐用。不同类型的马的车轴的弧度有不同的要求,良马所驾之车的深度是四尺七寸,田猎之马的深度是四尺,驽马的深度是三尺三。车轴要求木材纹理光洁,无节痕;木质坚韧,经久耐用;轴与毂配合紧密,适合旋转。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车辆运行后,軓下辀上的漆纹完好,要达到这个指标。

4. 货车的组装

上面讲的车都是载人车辆,《考工记》还专门另立了一个章节叫“车人”,专门讲述大车、柏车与羊车等运货车辆的制作,运用“矩”、“宣”、“欘、“柯”、“磬”等当时的度量角度的指标,对货车及部分农具制作进行了量化描述,还特别指出了适合在沼泽与山地等不同地势车辆的制造要点,体现古人因地制宜的功用思想。

三、评价与思考

《考工记》对中国先秦时期的车辆、宫殿、乐器、皮革、兵器、容器、玉器、丝染等制造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科学的描述,内容包括原料标准、制作工艺流程、产品检验标准等,与现代的生产技术标准文件十分接近,是一本让世界惊叹的工匠书籍。笔者认定这是当年墨家子弟与鲁班子弟们工匠实践经验的精华总结,书中充满智慧,让人拍案称奇。除此,《考工记》还对各类城市的建设制定规划标准,规范了各种宫殿的制造规范,甚至还特别提到了都市排水系统的建设,联想到现代国内许多大都市排水设施的缺失,更是让人佩服中国古人的深远智慧。

看到《考工记》,很自然就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它已进入了《周礼》,却没有在科举考试中被利用呢?笔者以为,原因可能是,考核各种制造技术,需要准备大量的技术设备、原料及场地,投入太大了,政府负担不起。所以,才有文人从另外一个角度否定《考工记》在儒家体系中的经典意义,证明《考工记》不是儒家的经典,而是后人临时加进去的。这样,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就不用管什么动手技术,只要能背诗书,能写文学文章就可以了。因此,工匠精神就难以在中国落地生根,这是中国极大的遗憾。

周礼考工记所附弓箭铺图.jpg

周礼考工记所附弓箭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