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1 16:0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圣人”周公

楚  欣

洛阳周公庙.jpg

洛阳周公庙

中国古代,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圣人”,诸如兵圣孙武、医圣张仲景、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茶圣陆羽,等等。至于政治上公认的“圣人”,除了孔子,大概只有周公了。《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文,对这位周朝开国元勋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周公,姓姬名旦,又名叔旦,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采邑在周地(今陕西凤翔),爵为上公,后世尊其为“周公”。文王在时,他既孝顺,又仁爱。文王去世后,他辅佐二哥姬发(武王)处理政务。武王十一年,讨伐殷纣,兵至牧野(今河南新乡市北),他代表周武王发布战斗动员令——《牧誓》,号召将士们“称尔戈(举起你的戈),比尔干(排好你的盾),立尔矛(树起你的矛)”,“如虎如貔,如熊如罴 ”(英勇奋战),士气因此大振,很快就攻破殷朝的都城,入商宫,迫使纣王自焚于鹿台。胜利后,周公手持大钺,召公手持小钺(持钺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左右夹辅武王,举行衅社(杀牲取血以祭社神)仪式。武王下令遍封功臣、同姓及亲戚。周公受封于少昊的故墟曲阜,但他没有就任,而是留在武王身边辅佐朝政。

灭殷的第二年,统一大业尚未成功,武王却患了病,群臣都很恐惧,太公(姜尚)和召公想以占卜明吉凶。周公说,绝不可再让先王忧虑悲伤。为此,他以自身为质,朝北站立,捧璧持圭,向太王、王季、文王之灵祈祷说:你们的长孙发(即武王),辛劳成疾。如果三位先王确实欠上天一个儿子,就让旦来代替发。旦,多才多艺,能事奉鬼神。发,不善事奉鬼神,但他受命于天庭,能使上天赐予的好运长守不失,先王也能永享奉祀。现在我通过占卜听命于先王,如果答应请求,我将圭璧献上,听从吩咐。若不答应,我就把圭璧收藏起来。说罢,周公命史官作册,向太王、王季、文王报告,设三王祭坛占卜。祭毕,卜者说吉,翻开兆书看,也呈吉利,周公非常高兴,立即进宫,祝贺武王说:您没有灾祸了。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其他的就不要管了。第二天,武王果然痊愈。

过了两年,周武王还是因病去世,成王幼小,周公担心天下发生叛乱,就代其掌管日常政务。管叔和他的一些弟弟不服气,四处散布流言,说周公有野心。周公则告诉太公望、召公奭: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我是为了完成周朝之大业,才不避嫌疑代理国政。周公说的是大实话。他因此而让儿子伯禽到鲁地代为受封,还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地位不算低了,但我仍不敢大意,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为的是起来接待贤士。你到鲁地后,千万不要因为有了国土而骄慢于人。

事情正如预料那样,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部众造反。周公当即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战前,他代成王颁布《大诰》,严正指出,保护庄稼必须除掉杂草,武力镇压叛乱非常必要。并告诉天下人,讨伐叛乱,乃正义之师,虽有许多困难,但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这个战前动员起了统一思想、鼓舞士气的作用,东征最终取得胜利。周公诛管叔,杀武庚,流放蔡叔,收伏殷之遗民,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让他们管理殷之祭祀。诸侯也都归顺了周王朝。凯旋,周公报告成王并作诗见赠,诗名《鸱鸮》(鴟鸮即猫头鹰)。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到雒邑(洛阳),进行占卜,得象大吉,于是以雒邑为东都。这样,西边的关中平原,以镐京(今西安)为中心,称“宗周”;东面的河洛地带,以东都王城为中心,称“成周”。东西连成一片,长达千里以上。

过了七年,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周公就把权力还给他。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理天下时,面向南,背对扆壁,接受诸侯朝拜。如今,成王临朝听政,周公不因资格老又是成王的叔叔而“摆架子”。他站在臣子的位置,面向北,谨慎恭敬,如履薄冰,这种合乎礼仪的行为受到了一致称赞。

成王年幼时曾患病,为了救主,周公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祈祷:王尚幼小,缺乏主张,冒犯神命的是姬旦,要惩罚就冲着我来。然后,把册文藏于秘府。成王长大临朝时,有人拿此事说周公的坏话,周公难以解释,只得逃亡楚国。成王打开秘府,发现当年的祈祷册文,读后感动得泪流满面,当即下令迎回周公。

周公担心成王年轻荒淫放荡,写下《多士》《无逸》予以告诫。《无逸》指出,殷代帝王,凡勤政爱民,国家就兴旺发达。凡荒淫逸乐,不顾天意民心,如纣王,就没有好下场。《多士》则说,周文王勤政为民,每天日头偏西了还顾不上吃饭,所以能拥有国家五十年。周公希望成王能做一个好君主,执政为民。为此,他作《周官》,划定百官职责,特别指出,“不惟其官,惟其人”。他还写下《立政》,强调用人惟贤,放手让他们去做,“以便百姓”。

周公在丰京(今西安周边)患病,临终时告诉左右,一定要把他埋葬在成周(即东都,周公所筑,并置九鼎于此),因为他至死都不想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却把他葬于毕邑(今西安、咸阳北),伴随文王,以示自己不敢以周公为臣。周公去世那年秋后,庄稼尚未收割,来了一场暴风雷霆,禾稼倒伏,大树连根拔起,王都的人十分害怕。成王和众大夫穿好朝服打开金縢之书,看到周公愿以己身代武王去死的册文。太公、召公和成王于是问史官和有关人员,他们说:确有此事,但周公不让透露出去。成王手执册文不禁流下眼泪,说道:今后不要再笃行占卜了!过去周公为王室辛劳,我年幼不理解。现在上天发威来彰明周公之德,理应设祭迎其神,以合国家之礼。成王当即举行郊天之祭,天果然下雨,风向反转,倒伏之禾全部立起。为了褒奖周公的德行,成王特准鲁国可以行郊祭天和庙祭文王之礼。

 以上所述,就是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对周公生平的实录。《尚书·大传》则有个概括,说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平定奄国),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历代思想家对周公的与才德都相当推崇。孔子经常在梦中见到这位偶像,如果“久不复梦”就会发出感慨。孟子首称周公为“圣人”。汉初的贾谊则认为,“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实事求是而言,剔除一些神话传说,周公不愧为中国封建社会早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也可以说是儒学的先驱者。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很大,其中德治、礼制、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久远,几乎涵盖封建社会的始终,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理论、制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未尝不可。至于他被尊为“圣人”,根本原因在于品德高尚,勤政爱民,为天下人所敬佩与认同。所谓“周公吐握,天下归心”,就是最形象的说法。 

周公身后,留下了一些著作,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他特别擅长“思想政治工作”。例如,派弟弟康叔去主持卫国政务,先后给他发去三篇文告——《康诰》《酒诰》《梓材》。《康诰》,旨在安定殷民,要求康叔执法公正,让臣民没有顾虑;《酒诰》,针对殷民好饮酒而制定的必要措施(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戒酒令);《梓材》,提倡“明德”,希望殷民不要互相残杀,应相亲相爱。总之,都是为了稳定社会。读周公的文诰,还让人感到,他是一位出色的鼓动家,言辞雄辩,既能充分调动自己一方的积极性,又可削弱对方的士气。正如《诗经·破斧》所描述:“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周公东征,虽然武器破损不足,但因做好思想工作,将士们懂得战争的正义性,激发出勇气与耐心,最终克敌制胜,威震四方。

后记:介绍周公生平,不禁想起了“现代周公”,即闻名中外的伟大无产阶级政治家周恩来。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同志就因其品德高尚、爱国爱民、敢于坚持正确主张,被当年陪都重庆的众多民主人士视为圣人,亲切地称作“周公”。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总理,他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更是受到了党內外的广泛热爱和称颂,连毛泽东主席在给柳亚子先生的信中都说,“周公(指周恩来总理)确有吐握之劳。”周恩来被尊为“现代周公”,这不仅反映人民群众对他怀有热烈而又真挚的感情,也给历史上的周公增光添彩,大大提高其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