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7 13:4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认识真实的朱子

——序吴章中《斯文在兹-朱熹在闽北》


朱子是对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近年来,在各地兴起的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中,闽北发挥朱子故里和朱子文化发源地的优势,朱子文化研究普及活动蓬蓬勃勃、广泛开展。多年持续举办“朱子文化节”“走朱子之路”活动、全方位推进朱子文物普查修复、各级各类学校普遍举行“成人礼”“敬师礼”、编写《朱子文化读本》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精心拍摄朱子电视片、实施报告文学、散文等文艺精品创作。还应邀到“联合国中文日”讲坛推介朱子文化;《中国朱子网》和微信公众号也相继开通运营,这些都向全国乃至世界传递出准确而强烈的朱子文化信息。尤其值得高兴的是,这些年,闽北不断有朱子研究普及著作问世。吴章中的《斯文在兹-朱熹在闽北》便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部新著。

吴章中《斯文在兹-朱熹在闽北》,是在完成长达90万字《建安纪事》之后,又用三年多时间精心打磨的又一部新著。这两部著作都是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和实地考证基础之上的当代论述。这部著作,如同《建安纪事》和这几年闽北出版的有关朱子的著作,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力图跳出枯燥的文字论述,以满满的文化自豪和文化自信,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主线,以现代性的论述方式让枯燥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神采飞扬、亲切动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自觉贯彻了钱穆先生一再强调的,研究朱子“务以发现真相为主”的精神,尊重历史、还原历史,以历史真相再现历史、再现历史人物。对人们认识真实的历史,认识真实的朱子和朱子文化,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有助于增进对朱子刻苦求学、创新理论的认同和景仰。作者新著充满对闽北,对闽北山水历史的热爱,以优美的笔触描述闽北,展示闽北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淳厚民风。尤其是朱熹的出生地尤溪和少年成长地的建州。这两地都留下朱熹刻苦读书的许多故事,也留下他与小伙伴嬉戏沙洲,默然画卦的美丽传说。朱松对他启蒙教育,精心培养,使他养成刻苦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养成少年儒者的良好品行。朱子四岁开始读诗文。此后一生都在刻苦读书。即使担任地方官员七年,在专注为民服务、社会治理的同时,始终坚持收徒授课、著书立说。朱子的思想“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同时又是创新的。他对待先人的著作既尊重原著原意,又与时谐进,注重时代化,所以他的著作洋溢着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比如朱子重新编排古本《大学》,补写了在流传中丢失的“释义”134字。这不仅使《大学》的意义完整,同时为中国哲学增添了认识论的完整内容。朱子认为认识自然、社会,首先要“格物”,从“格物”中寻求“事物之理”。就是要接触事物,研究事物,并力求研究透彻,达到“极致”。为此,必须经过一番“积累”工夫,即通过“用力之久”的渐进积累,达到“豁然贯通”,“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朱子把这一过程看得很神圣,认为格物致知是为人处世的起点,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才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和境界。这是朱子的重大理论创新。诺贝尔奖得主、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认为,“格物致知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这些,恰恰是格物致知的要求。(参见丁肇中1991年9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演讲)

有助于增进朱子对中华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认同和景仰。吴章中用大量笔墨描写朱子的理论贡献,展示了一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者形象。确实,朱熹是自南宋以来长达800余年来,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我国著名的文化思想史学家、哲学家,享年104岁的学术泰斗蔡尚思教授,1990年为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闽学研究丛书》作序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熹。因此,有些学者称朱熹为“三代下的孔子”。

在中国经学史上,最突出的是汉、宋两派:郑玄集汉代经学之大成,朱熹集宋代经学之大成。

在中国理学史上,朱熹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及邵雍之大成。古来称“宋五子”,其实不够全面,应是“宋六子”。朱熹吸收道、佛两教的部分理论补充儒家的不足,而又不失其儒家的根本体系。他是古代新儒家的最大代表,而为近现代新儒家所仿效和歌颂。

在中国学术史上,朱熹的博学超过了任何前人。

在中国著述史上,朱熹的著述比之前人也是最多的一个。康熙与李光地编出的《朱子全书》,实是“朱子不全”之书。

在中国文庙(孔庙)史上,汉后有那么多的先儒、先贤,但被封建王朝列入“十哲”之内者,朱熹是独一无二的。

在中国文化史、闽北文化史上,朱熹都占了第一位。福建之所以被称为“海宾邹鲁”、“理学名邦”,都是同朱熹分不开的。他对福建文化教育的贡献最大。

单就以上这些方面来看,已可知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数一数二的地位了。

蔡尚思教授这些论述,与历史上对朱熹的评价,与国际学术界对朱子的评价是一致的。1999年12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武夷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指出:“武夷山是后孔子主义(朱子文化)的摇篮。作为一种学说,后孔子主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占据统治地位,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影响了世界很大一部分”。

有助于增进对朱子热爱家乡福建(籍贯地),也怀念祖居地,倡导慎终追远价值观的认同和景仰。福建省政协主席张昌平最近为闽北作家祝熹《大儒世泽——朱子传》作序时,作出三个重要判断:朱子是福建的,朱子也是中国的,朱子更是世界的。序言进一步指出,“朱子一生71载,除了9年在外为官、讲学外,其他时间大都在福建度过。据考,福建是朱子的出生地、成长地、终老地。”可以说,“出生地、成长地、终老地”是判断一个人籍贯的最主要依据。先祖居住过的地方,祖籍当然也重要,但毕竟是第二位的。在朱子的籍贯问题上,我们往往只知道他的先祖居住的地方,即他的祖籍。对他的父亲和他的“福建籍贯”往往比较模糊。中国朱子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朱子学专家、厦门大学高令印教授经四十多年考证,梳理了朱熹祖先从山东、江苏、徽州婺源(现属江西)到福建籍贯的转变过程(见高令印:《朱熹事迹考》)。高令印教授认为朱熹先祖朱瑰在婺源的8世孙朱松,字乔年,号韦斋,生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考取进士,后以迪功郎调任福建政和县尉,由于家境窘迫,朱家将祖上遗留的百亩田产抵押,一家八口,举家南下移民,迁到福建政和。南宋的建州不仅经济繁荣、社会祥和,更是学者云集、教育兴盛,列为全国学术文化最发达地区。朱松在福建建州继续拜师求学、工作、生活20年,他决意入籍建州。朱熹祖父朱森、父亲朱松早已被称为朱氏“入闽始祖”,其子孙则世代居闽。高令印教授出示几份朱熹父亲朱松和朱熹自己填写和书写的最重要证据:明代朱世泽《考亭志》卷一《沧洲形胜·考亭图说》记载:“宋宣和中,韦斋公宦政和、尤溪时,同游其里,书于日记云:‘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绍熙壬子,文公始筑精舍,以继先志云。”;朱熹出身于福建尤溪;绍兴十七年(1147),朱熹到建州参加贡举考试。次年到临安参加省试,在当时极为严格的籍贯栏目填写“本贯建州建阳县群玉乡三桂里”。朱熹于淳熙十年撰写《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明确地写道“先吏部朱松於茶院为八世孙,宣和中始官建之政和,而葬承事府君朱森於其邑,遂为建人。於今六十年,而熹抱孙焉,则居闽五世矣。”朱熹确认朱氏“遂为建人”,即建州建阳人;朱熹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叔叔姑姑、自己一家都长眠于福建;朱子被尊称为“朱考亭”,考亭村则被誉为与孔子曲阜相媲美的“南闽阙里”、“理学名邦”;朱熹的思想也称为“闽学”;朱松在朱氏族谱中被列为“入闽始祖”,朱熹被列为“朱氏考亭始祖”。高教授说这是“铁证”。国内外学者专家都认同高教授的考证,认同这八条证据确有说服力。

有助于增进对朱子崇高人格的认同和景仰。朱熹品德高尚,学问博大精深,超越群哲。习总书记赞赏朱熹任漳州知州时为白云岩书院写过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对联体现朱熹心系社稷、胸怀全局、敢于担当的境界追求。

历史上真实的朱夫子是受穷、受苦、受难的思想家,又是几十年来受到误解、误读、误判很深的思想家。朱子一生生活清苦,廉洁自守。由于他坚决反对腐败,得罪权贵集团,晚年被打成“伪学魁首”,遭受严重迫害。近百年来,又与孔子一道受到批判。朱子幼年读《孝经》即题写“不若是,非人也”,读《孟子》,慨然有成圣人之大志。朱子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人格高尚的思想家。

朱子真正从政时间只有七年。他每到一地都深入了解民间疾苦,振兴经济,恤民抚民,发展教育,移风易俗。他在任上就要为百姓多办事。在以后的任内,朱熹都坚持这样执政风格,受到各地百姓衷心爱戴。他后来在武夷山创立“五夫社仓”被誉为民间救济事业的创举。朱熹认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采。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朱子为政清廉,疾恶如仇,反腐败毫不留情。最著名的是他“六劾唐仲友”。他明知身为台州知州的唐仲友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不仅与当朝宰相王淮是同乡,又是姻亲,他自恃后台硬、有靠山,肆意欺压百姓、违法乱纪,贪污腐败,借救灾发财。朱子孤身一人,毫不畏惧强权,在深入调查,以事实铁证连上六状,详尽地揭露了唐仲友“不法不公”的罪状。朱子以反腐败名振天下。但也因反腐败得罪了一大批权臣,他们勾结起来,对朱子进行疯狂报复。韩侂胄、林栗、胡纮等恶意诬蔑朱子,借“伪学”弹劾时任“帝师”的朱子,还“莫须有”地捏造朱子十条子虚乌有的罪状和谣言(这构成后来对朱子“污名化”的来源,一些谣言至今还在网络上流传)。

据记载,朱熹入仕后被朝廷委以实职达17次,但朱熹到岗任职的有同安县主簿、江西南康军知军、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漳州知府、漳州知府兼荆湖南路安抚使和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共6次,而他辞官职则达64次之多,被称为历史上辞官次数最多的官员学者。

朱子具有强烈的中华文化自信和传承创新自觉。从世界文化史来看,大的文化类型都有文化经典。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代表,也包括《老子》《庄子》《墨子》以及佛教典籍等。《五经》是儒学重要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初始原典。孔子总结夏、商、周以来的历史,并收集有文字以来的各类典籍,增删《诗》《书》《礼》《周易》《春秋》《乐》,形成儒学经典文本。到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五经》地位树立起来。由此一直延续到隋唐,成为中国文化的“五经时代”。朱子继承弘扬孔子思想,全面研究《五经》,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认真吸收融会佛经和道家思想。通过注释、阐发义理等理论,他将《论语》《孟子》提升到“经”的地位,从《礼记》中分出《大学》《中庸》两篇,合并为《四书集注》。《四书集注》视野开阔,理论深邃,从而使中华文化有了主题鲜明、意义明确的新经典,开创了继孔子“五经时代”之后更加灿烂辉煌的“四书时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文化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也为世界发展进步提供深厚的思想资源。朱子文化是活的文化,是生活在我们思想深处和言行举止中的文化,是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生活的文化。

吴章中的新著,考证深入、论说详实、语言生动,以文史工作者的严谨态度,发现历史真相,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福建人朱子形象:一个一生刻苦求学、创新理论的形象;对中华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形象;无比热爱家乡福建,倡导慎终追远价值观的形象;具有高尚情操、崇高人格的让人敬仰的学者形象。相信阅读此书,一定会让你对朱子与朱子文化有新的收获与感悟。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