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朱子学的研究与传承
朱子学,也称闽学,是以朱熹为代表的朱子学派政治、经济、理学、经学、历史、教育、文学、伦理、自然科学的学说。钱穆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观瞻全史,恐无第三人可与伦比。”朱子学说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恢宏格局、缜密精思闻名于世,并成为南宋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福建是朱子学的故乡,也是福建主要的学术传统。南宋朱子高举继承、包容、创新的理论旗帜,融汇自孔子以来学术文化成果,也消化吸收福建地域文化精华,创立闽学。尽管朱子学一度被诬为“伪学”,朱子等一大批学者受到严重迫害,学术骨干蔡元定等甚至以死殉道。但朱子学以其强大学术文化魅力,很快风靡朝野。宋元明清,朱子学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最早恢复开展朱子学研究。1987年厦门大学召开国际朱子学学术会议,1988年成立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1990年召开规模空前的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1999年,武夷山因朱子文化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为福建文化增添闪亮的文化名片。这些年福建朱子研究主题突出、主线分明,新作频出、活动不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
一是遵循格物致知,知行相须的学术方向。格物致知论是朱子重大理论创新,是朱子学认识论的重要命题。朱子重新编排《大学》,补写了在流传中丢失的“释义”。朱子认为格物致知是洞察事理的具体方法。要认识自然、社会,首先要“格物”,从“格物”中寻求“事物之理”。就是要接触事物,研究事物,并力求研究透彻,达到“极致”。为此,必须经过一番“积累”工夫,即通过“用力之久”的渐进积累,达到“豁然贯通”,“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朱子把这一过程看得很神圣,认为格物致知是为人处事的起点,只有通过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和境界。朱子把人的全部认识活动概括为知和行两件事,提出知行相须说。认为知行二者相互连结和依赖,不可截然分离,同时知行互发并到,二者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这一知行相须说反映了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对知行观的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的朱子学学者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觉运用到朱子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之中,求实务实,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比如福建朱子学研究,特别注重朱子著作、信函、族谱、题刻及文物的收集研究。厦大高令印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初坚持至今,出版《朱熹事迹考》,新近增至50多万字。陈支平教授从乡间族谱中看到朱子为30多种家谱写序或题词,新发现许多史料。还有持续多年的“朱子之路”融学术研究传播和社会考察于一体,成效显著。
二是秉持敬重经典,活化经典的学术自觉。从世界范围看,大的文化类型都有文化经典。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代表,也包括《老子》《庄子》《墨子》以及佛教典籍等。《五经》是儒学重要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初始原典。孔子总结夏、商、周以来的历史,并收集有文字以来的各类典籍,增删《诗》《书》《礼》《周易》《春秋》《乐》,形成儒学经典文本。到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五经》地位树立起来。由此一直延续到隋唐,成为中国文化的“五经时期”。朱子继承弘扬孔子思想,全面研究《五经》,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认真吸收融会佛经和道家思想。通过注释、阐发义理等理论,他将《论语》《孟子》提升到“经”的地位,从《礼记》中分出《大学》《中庸》两篇,合并为《四书集注》。《四书集注》视野开阔,理论深邃,从而使中华文化有了主题鲜明、意义明确的新经典,开创了“四书时代”。朱子门人及其后学,也都秉持朱熹的《四书集注》精神,深入研究。据《福建通志》中统计,闽学学者关于“四书”之类的著述竟达150多种之多。这些年来福建朱子学学者深化对“四书”研究阐释,召开“朱子与四书”等学术研讨会,编写《朱子文化大典》《朱熹大辞典》《国学经典导读》《朱子文化读本》等,举办各类读书班,“四书学”研究普及在福建又有新的拓展。
三是继承忧时爱国,关注民生的学术传统。习总书记赞赏朱熹任漳州知州时为白云岩书院写过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对联体现朱熹心系社稷、胸怀全局、敢于担当的境界追求。朱熹多次向朝廷进谏上疏,反对屈膝求和,提出任贤使能,立纲纪,励风俗,富国强兵,收复失地的措施。朱子从政时间只有七年,他每到一地都深入了解民间疾苦,振兴经济,恤民抚民,反腐倡廉,发展教育,移风易俗。朱子关注生态、要求“顺时爱物”,赢得百姓爱戴。这些年朱子学研究,立足实际,与实际结合,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生态学智慧,启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绿色发展道路等方面取得进展。
四是重视社会治理,化民成俗的学术关切。理论只有走向社会,走向民间才有落地感,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朱子一生致力于建书院讲学,致力于理学的时代化普及化落地化。据统计,宋代福建有110所书院,这些书院多与朱子学相关,都是研修和传播朱子学的重要基地。朱子重视民间社会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行,旨在建构尊上爱幼、乡里和谐、守望相助、患难相恤,具有一定自治能力的社会。倡导建立乡约组织,特别重视宗祠、族谱,重视社会教化。提倡孝敬、乡情、信睦、良善、仁厚等儒家的传统道德规范,又提倡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规章制度,还提倡经济上的发展与救助。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实现社会稳定、加强邻里团结、消弭和化解乡村矛盾、改进乡村治安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朱子重视社会转型期乡村家族、宗族礼仪规则与国家礼法的一致性与共同性 ,倡导家礼乡规随时势而变易,礼仪规范朱熹编撰《朱子家礼》《朱子家训》《童蒙须知》《小学》,使之成为推进社会治理、促进社会教化的经典教材。福建朱子学者自觉适应社会转型期社会治理,紧跟科技进步、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与时俱进,深入开展研究普及。近年来推出“中国朱子网”“朱子文化微信公众号”,举办“朱子文化节”“成人礼”“敬师礼”,诵读《朱子家训》等活动,都很受欢迎。
(作者为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