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礼教化”的民族文化基因传承下去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是以广义的诗歌来代替宗教的,进而以美学代宗教。他们肯认心口相应、以诗言志这种自来的传统,又秉承“不学诗,无以言”的先哲教诲,习惯用诗词歌赋来感天知地,用口传心授来表达情意。有时吟风弄月,更及家国苍生。如此从私塾中童生的发蒙,到书院内士子的推敲,演成深厚的功夫,积累下悠长的传统。在这种传统的熔炼下,人们袪伪存真,去恶从善,这就是古人所谓的“诗礼教化”了。它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最内在的文化基因之一。
今天,置身于全球化大潮的海内外中国人,经常呼吁复兴诗词歌赋,以求固本开新,再造文明。今人,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人的思想需要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表达,并也只能用中国人的方式才能表达清楚,才能真正吸引别人来倾听与关顾。而古人已有表达所达到的高度,无疑是一极好的标杆。那种词标一隅,义笼万端,既丰而不余一词,复约而不失一言,并可以情感,不能理究,是真正值得自己手摹心追的汉语世界的崇高典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今后懂得欣赏古诗词的人会越来越多,能写旧体诗词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包括将其糅合到各种文化创意产业,从广告、动漫到流行歌曲,前景非常广大。只要有对当下的关怀,再转生对过往的敬畏,借助专家的指点与老师的帮助,从近入手,切已用功,并将其尽可能地体现在日常,落实于生活,那个花团锦簇的诗的世界终将悉数向我们展开。
古典诗词总以自己的丰富性向我们敞开并展现魅力。除了忧国忧民,更多的古人对生活和大自然的丰富感受,同样值得我们珍视。
(小秋摘自《文汇报》2014年9月18日汪涌豪文)